日本自明治维新伊始,就制定了所谓“大陆政策”,也叫“大陆经略政策”,就是用战争手段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洋务运动,并且以防御日本为目的组建了东亚第一的北洋舰队。所以,爆发于1894年的甲午战争,实际上是对中、日学习西方效果的一次检验。对日本来说,这是一场逆袭战争,要凌驾于中国之上;对中国来说,这是一场捍卫战争,要捍卫大国的尊严。最终,蚂蚁打败了大象,也彻底把中国人打醒了。堂堂天朝上国,被蕞尔小国打败了,简直是奇耻大辱!尤其是,西方列强也开始真正动了瓜分中国的心思。梁启超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们经常使用的“民族复兴”概念,也是在这场战争之后真正形成的。几年之后,梁启超就第一次提出了“中华民族”概念;不久,孙中山也明确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可以说,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分水岭!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早在战争爆发的十年之前,结局就已注定,而起因竟然是一次嫖娼! 管不住下半身的中国水兵 1886年7月中旬起,为防止俄国窥伺朝鲜东海岸的永兴湾,并催促英国退出所占据的朝鲜巨文岛,提督丁汝昌奉李鸿章之命,率领中国北洋水师巡视朝鲜的东西海岸。因铁舰需要入坞上油修理,而当时中国还没有建成适宜“定远”、“镇远”二舰的吃水在20尺以上的船坞,李鸿章遂决定由丁汝昌率镇远、定远、威远、济远四舰前往位于日本长崎的三菱造船所进行检修,并展开对日本的“亲善访问”(带有炫耀性质)。这也是中国铁甲舰队的首次访问日本。船舰抵达长崎后,引来无数日本民众围观。日方邀请中方水兵上岸购物。未曾想,几个中国水兵违反纪律,私自去嫖娼,并因嫖资问题产生纠纷。(小姐说:200。清兵说:不是说好了199块9毛9吗?200,199.99,200,199.99,200,199,99……两个小时过去了,两个人还在争。旁边人看不下去了,打了110。警察来之后,一块带到了警局。到警局后,两人还在争:200,199,99……警察问旁边的人:他们在探讨数学问题?)自己同伴被拘留,清朝水兵马上回去召集人手,冲到警察局把人抢了出来。日本人很生气,两天之后,有一帮武师和警察,趁着中国水兵再次上岸修整的机会,在一个巷子里打了伏击,造成中日双方分别死伤50、30人的冲突。历史充满偶然,本来是一分钱的事,结果演变成大的外交事件,史称“长崎事件”。 双方谈判陷入僵局 事情发生后,日方将相关情况通报于中国驻日公使徐承祖。徐承祖得知官兵死伤惨重,随即采取了几项初步措施:一、向日方日方提出照会表示抗议,认为事件发生系日方“预存杀害之心”,要求日方会同提督丁汝昌秉公查讯究办肇事人员;二、为避免事态扩大,立即致电长崎理事蔡轩,要其嘱咐丁汝昌应严饬士兵,不得再与日警争闹;三、迅速派参赞杨枢前往长崎。随后,他致电李鸿章,汇报冲突情况,并认为事关重大,总理衙门应筹划一个完整可行的办法。实际上,在电报中,徐承祖已经提出处理该案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即依据法律程序,延请西洋律师。李鸿章深以为然,当即让丁汝昌照办。几天后,即聘请英籍律师担文为中方辩护。9月下旬,“长崎事件”交涉的大量证据已表明日方存在过错责任,但日方拒不认错,反以“将来恐致失和”恫吓中方。在此情况下,徐承祖向李鸿章提出以武力为后盾进行外交斗争的策略。但李鸿章认为,中法战争结束不久,国家财政困难,无法动员军队;长崎事件是小事,若因此动员军队,可能引发中日战争。最终,清政府没有同意这项合理策略。期间,日方使用拖延战术,不断要求增添新证,使大量中国官兵无法回国,同时要支付高昂的律师费,妄图迫使中方不再追究。在这种情况下,徐承祖提出“彼此抚恤、伤多恤重”策略,相当于给清廷找个台阶下,是武力策略之外的最好选择,但日方仍不接受,徐一怒之下上书李鸿章,认为“非绝交无别法”。李鸿章虽未同意,但采取了主动“停审”的做法,也算比较强硬。 多方博弈下的和平解决 两种截然不同的抉择 “长崎事件”事发突然,属于偶然事件,但历史的走向在很多时候恰恰被偶然事件所改变。当时,中国海军占据绝对的优势,而此案的处理过程和最终结果也令清廷有些飘飘然,自此开始放缓甚至终止了海军的发展步伐,大量军费(约1300万两)被挪用到“三园工程”(为庆贺慈禧老佛爷大寿)。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日本将这一事件看做是奇耻大辱,迅速在全国掀起“海防献金运动”,天皇带头捐出30万日元,用来提升海军实力。而长崎事件发生后的七八年间,正是世界海军军事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日本抓住时机,大量购置、制造新式战舰,终于在甲午战争之前超越了中国。据说,当时日本小孩玩游戏都是分两组,一组日本舰队,一组中国舰队。也有传闻说,一个叫吴大五郎的人窃取了一本清军的小字典,后来发现是电报密码本,遂破译了密码。1894年甲午战争前,日本外相陆奥宗光故意将“第一次绝交书”译成汉文,交给中国驻日公使汪凤藻。第二天,汪给清廷发了一封很长的电文,日本人截获后,仔细对照,彻底破译电报密码。清廷的一举一动皆在日本的掌控下,岂有不败之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