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说: 某人天生是个领导; 某某人特有领袖范儿; 或,他就不是当头儿的料! 到底领袖是浑然天成,还是后天养成?这是人们长久以来的争论。这也是你的疑惑吗? 读《圣经》时,我们知道,西门彼得在耶稣的十二门徒中是个当之无愧的领袖。 约翰·麦克阿瑟牧师认为,彼得的例子有力的证明,领袖是天生的,需要具有天赋才能,但要成为真正的领袖,也必须接受合适的塑造才行。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约翰·麦克阿瑟牧师一起,从彼得的榜样出发探讨这个有趣的话题——领袖到底有哪些天生特质? 文尾小福利是,小编倾情朗读小文一篇:) 文/约翰·麦克阿瑟 西门彼得的天性里含有几个十分明显的特质,这些特质是他具有领导能力的关键所在,它们不是光靠训练就可以培养出来的,而是他与生俱来的特质。 一、好追根究底 彼得的第一个特质是好追根究底。 在寻找领导人时,你会想要找一个很爱发问的人,不好追根究底的人不会是好的领导人,好奇心对领导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若满足于自己所不知道的事物,乐于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保持无知,自满于自己尚未分析的事物,很自在地与尚未解决的问题共处,就不可能领导他人。领导人必须要有难以满足的好奇心,必须要渴望寻找答案。知识就是力量,拥有信息的人就可以带领人,如果你想要找一个领袖,就去找一个会提出合宜问题,并真实地寻求答案的人。 根据福音书的记载,彼得所问的问题多过其他使徒所问问题的总和。通常都是彼得请求主说明难懂的道理(太15:15;路12:41):是他问耶稣,他需要赦免人几次(太18:21);是他问耶稣,已经撇下所有的来跟随他的门徒要得到什么奖赏(太19:27);是他问及枯干的无花果树(可11:21);是他提问的有关复活的基督的问题(约21:20-22)。他总想多知道一些,多了解一些,这种追根究底的精神是真实领袖必备的基本要素。 二、主动性 另一个必然的要素是主动性。 一个天生的领导者必定具有动力、雄心和精力。一个真正的领导人必定会促成事情的发生,是个发起人。请注意,彼得不仅问问题,他通常也是最先回答基督问题的人,在天使怯步之处,他总是勇往直前。 在客西马尼园,当罗马兵丁从安东尼堡来捉拿耶稣时,符类福音的三位作者都说那里有“许多人带着刀棒”(太26:47;参可14:43;路22:47)。一般而言,一队罗马步兵大队有六百个士兵,所以,那天晚上,客西马尼园里和四周可能都布满预备作战的罗马军队,彼得却毫不犹豫的拔出刀来,将大祭司的仆人马勒古砍了一刀(大祭司和他的随身护卫应该在这群暴民的最前面,因为他是下令捉拿耶稣的要人)。 毫无疑问,彼得想要把那人的头砍下,但他是个渔夫,不是个剑客,马勒古一闪,耳朵就被削掉了。耶稣“摸那人的耳朵,把他治好了”(路22:51),然后告诉彼得“收刀入鞘吧!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太26:52,可见耶稣肯定死刑的公正性,认为它合乎神的律法)。 让我们想一想这个事件,当时那里有整队的罗马兵丁,可能有好几百人,彼得以为自己要做什么?把他们的头一个一个地砍下来吗?他有时因为过于急着采取行动,反倒忽略了整体的实际情况。 但彼得的鲁莽,倒使他具有可以被塑造成领导人的天性。与其尝试去鼓励一个总是很被动、犹豫的人,不如和一个鲁莽的人同工。正如一句很熟悉的谚语所说的:使一颗狂热的心沉稳一些要比使死人复活容易得多。有些人需要费尽心力地把他们向前拉,但彼得不是这种人。他总是想往前迈步,想知道他所不知道的事,了解他所不了解的事;他总是第一个发问的人,也是第一个试着回答问题的人;他一直采取主动、把握时机、勇往直前。这就是领导人的天生特质。 请记住,这些只是有助于成为领导人的天生特质,彼得除了拥有这些特质外还需要接受训练、塑造和培育,但为了能完成基督赋予他的任务,他需要勇气和魄力,让他能在五旬节那天,敢于在耶路撒冷,面对那些不久前才将他们的弥赛亚置于死地的人传讲福音,而彼得正是那种可以接受训练,勇敢采取行动的人。 三、实际参与 领导人的第三项天性是实际参与。 真正的领导人总是在行动,他们不会坐在幕后告诉别人该做什么,自己却远离战事,过舒适的生活;真正的领导人会经历战乱,而这正是人们愿意跟随他们的原因,人们不会去跟随总是躲在远处的人;真正的领导人必须走在前面,带领跟随者进入战场。 有一天晚上,耶稣在暴风中行走在海面上,要往正在加利利海上的一艘船中的门徒那里去。在所有的门徒中,有谁从船上下来?彼得。他一定想到那是主,想我在这里,我一定要有所行动。其他的门徒怀疑自己是否看到了鬼怪(太14:26),彼得却说:“主,如果是你,请叫我从水面上走到你那里去。”耶稣回答说:“你来吧!”(27-28节)。 在大伙儿发现之前,彼得已从船上下到水面上行走。当其他的门徒还紧靠在座位上,确定自己不会在暴风中跌落到水里时,彼得已不假思索地从船上下来。这就是行动上的参与,并认真地涉入其中。彼得下了船,在水面上行走了一段时间后,才想到有危险,便开始往下沉。 对于这个事件,人们常常批评彼得信心不够,我们实则应该为他有信心行走在水面上而称赞他。当我们瞧不起他,认为他软弱以致几乎要沉入海底时,应该记得他开始下沉时是在什么地方。 同样,虽然彼得否认与基督的关系,但我们也要记住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他和另一个门徒(可能是他毕生的朋友)是仅有的两个跟着耶稣、要到大祭司那里看看耶稣会有什么遭遇的门徒(约18:15),而在大祭司的院子里,也只有彼得离耶稣那么近,以至于鸡叫的时候,耶稣可以转过身来定睛看他(路22:61)。其他的门徒为了保命,早在惶恐中离弃耶稣逃跑了,只有彼得一人置身在能引诱他陷入试探的景况中。虽然他很害怕、软弱,但他仍无法完全遗弃基督,这是真实领导人的标记。几乎所有的人都落荒而逃时,彼得却尽可能待在离主最近的地方,他不是那种会满足于在远处向部队发讯号的人,他有一种亲身参与其中的热心,所以人们总是能看到他很接近行动中心。 这就是彼得与生俱来的特质,他有不会轻易满足的好奇心,愿意采取主动,热心地亲自参与。如今,主耶稣决定要训练、塑造他。坦白地说,他的这种天生特质若不顺服于主的掌管,很可能会有大的危险。 使徒彼得具备成为领袖的天生特质, 但主耶稣是如何为他做后天训练的? 原来在耶稣为彼得起的名字里,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 且听小编为你娓娓道来……
以上全部内容引自约翰·麦克阿瑟牧师:《布衣圣徒》第2章,“彼得,说话不经考虑的使徒”。
读者说—— 从前想到使徒,心中总是会浮现出一副带着圣洁光环、可望不可即的圣徒形象,但《布衣圣徒》这本书却颠覆了我的这种观念。书中关于他们在生活中所经历的小事、性格分析,让我感觉他们是那样地“接地气”,与我们是那样地相似。这种深深的共鸣甚至吸引我想要去对号入座,看自己到底像他们当中的哪一位,从而满怀盼望地看到自己“成圣”之后的样子。 尤其令人惊讶的是,作者对于众使徒这样细致入微的分析和描写,其资料竟然全部来源于圣经的经文!这不仅没有让我感觉到枯燥,反而让我感叹原来读经能读出这么多有趣味、有意义的细节,原来圣经中有那么多取之不尽的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这是我阅读其他人物传记时从未体验到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