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5)[转载]“自身”与“身外”

 秋声独赋 2016-03-18
        [转载]“自身”与“身外”

“自身”与“身外”


   已故老武术家王芗斋先生有几名名言,叫做“自身皆具备,反向身外求”;“不求已身,无物可求”;“滞着已身,一无是处。深刻地提示了拳术中矛盾状态所应有的发展过程。
   所谓具备,是指肢体自身及肢体之间的矛盾状态已经得到建立。然而仅仅把矛盾的对立面局限于自身肢体范围之内是不够的,必须使矛盾的对立面进一步发展和延伸,把对立面的人心假托在身外的目的物上。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为了求得力量的效果,必须存在着假想的身外对立面,做为体验力量的对象。而矛盾的对立面,实际上是力量运用过程中的对象与敌人,没有这种对立面,则无法从自身感觉上检查自己的力量效果和程度。
   自身和身外之分,主要服从于训练者的意念诱导活动,自身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身外是意念活动的发展。没有前者的训练而直接求取后者是很困难的。当初步具备前者以后,如果不向后者发展,则将永远限于较低的水平上。
   实践证明,不在自身基础上去求身外,就不可能沿着正常的轨道发展。就易把自身的“僵滞”用力误解为合理的张紧。因而在求取身外效果训练时,进步很慢,当前弊病丛生。有人甚至终生不能求得拳术水平的提高。所以搞清自身与身外的相互关系十分重要。
鼓荡力就是呼吸弹力,呼吸弹力必须采取是逆行呼吸,呼吸与动作协调一致,达到高度协调时产生出来的一种腹内压,是胸横隔膜下压,会阴上体对身体最薄弱的环节给予的加强,鼓荡力最初表现身体中部位置,最终能达到四稍,王芗斋先生所谓的“一面鼓、一面荡、周身无点不弹簧”,就是对鼓荡力的形象描述,鼓荡力是修炼浑圆力的内力的最重要成分,没有鼓荡力的参与,就不是完整的浑圆力。。站桩固然重要,委但如果缺少动作(包括试力、发力等)的训练,就谈不到力量的运用。动作协调的要求,比单纯的站桩复杂很多。所以,从“相对静止”到“动作”并不单纯是姿态变化的问题,而是有本质区别的。站桩是一种静力的训练,而试力是动作协调的综合体现。当然,对站桩具有相当修养的人,在正确的训练方法指导下,很容易掌握动作要领;但站桩终究不能代替试力。不经过动作训练,就不能体会“动作”与“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具有相当历史的拳派,都要求动作“轻”、“缓”。例子如太极拳、形意拳等等。特别是对初学者,要求动作不用力,乍看起来,岂非失去“试力”的意义了吗?其实不然,正因为拳术试力训练所指的“力”是矛盾的体现,与一般泛指的肌肉紧张有内在的区别。所以在开始训练的时候,特别要求注意避免一般人的用力习惯,而要通过意念诱导建立起协调的肌肉用力程序来。如果训练者在初期呈现肌肉混乱紧张的状态,则拳术要求的用力技术根本无法建立,也就失去了求得较高的拳术水平的可能性。

“撑”与“抱”


   拳术界有一句流传着的老话,叫做“撑三抱七”,所谓“抱”是指力量的收敛,“撑”是指力量的发放。在大多数情况下,起到打击作用的是力量的发放。所谓“撑三抱七”并非指力量大小的对比,而是指在训练中要以抱(收敛)为主动方面。
   善于用兵的军事家在不到决定性的一战是,总是将自己的兵力隐藏、收敛起来,伺机发机猛烈攻击。拳术力量的训练也是这样,经常把自己的攻击力量积蓄起来,以有利于出手时的有力一击。然而军事家在日常训练过程中,是否只量一味的训练收缩兵力,不做攻击的演习呢?当然不是,同样的拳术训练从基本训练阶段就要不时地培养力量的发放状态,以便为力量的运用——发力奠定基础。实际上建立以发放为主动面的矛盾状态要比收敛为主动面的状态困难得多,因此,必须先以收敛为主做起。抱(屈)和撑(伸)、收敛和发放都是对立的统一。从拳术训练的策略上看,抱是为了更好的撑,收敛是为了更好的发放。人们对日常生活的熟悉的动作,神经支配由熟练而准确,矛盾的肌肉群配合协调,松紧适度,基本上不起干扰或是干扰很小,力量就能够发挥出来。一旦处于不习惯或不熟悉的姿态及运动中,神经支配不准确或是发生紊乱,则矛盾的双方总量总是同时张紧,表现出一种僵滞的劲力。特别是运动过程中的瞬间用力,客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调整身体的各个部位,则神经支配的准确与否就更显得突出。
总之发力是身体各部肌肉要有合理的松紧,不能做到这一点,则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练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