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王羲之《十七帖》_略图1

【图】王羲之《十七帖》_略图2

【图】王羲之《十七帖》_略图3

王羲之《十七帖》_作品简介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内容是王羲之所写的尺牍。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中记载:,"《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巨四十二字,是煊赫名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草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及言语,以数相从缀成卷。"因卷首有"十七"字故名。《十七帖》墨迹已佚,仅有摹刻本传世。摹刻的《十七帖》本子有两个系统:一是帖尾有 "勅"字,由唐弦文馆馆臣解无畏勒石,褚遂良校定,简称"馆本"明代又流传一件唐人摹硬黄本。各丛帖中多有刻丰。两本相比较,字本摹刻精工,锋棱宛然,点画之间,神完意足,优于明刻丛帖本。
《十七帖》草书,前人评为"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也有人认为帖中字带有波挑的笔势,字字独立不相连属。这正表明王羲之善于"兼撮众法,备成一家", 所以才能形成他独具风范的草书体势。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
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 书以具,示复板字。
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 等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欢。书何能悉。
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
今往丝布单衣一端,示致意
......
知波清晏岁丰,所出有无乏故是名处,且山川形势乃尔,何可以不游目。
虞安吉者,昔与共事,常念之今为殿中将军, 前过云与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与足下为下寮,意其资可得小郡。足下可思致耶,所念故远及。
【图】王羲之《十七帖》高清放大_图1

【图】王羲之《十七帖》高清放大_图2

【图】王羲之《十七帖》高清放大_图3

【图】王羲之《十七帖》高清放大_图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