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楼宇,承载着学校的历史,蕴含着学校的文化,见证着学校的发展。【工大楼说】第二弹,本期工小V带大家寻访北工大最古老的教学楼——第一教学楼。
迈过半个多世纪的年轮,“第一教学楼”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1960到2016它不曾错过每一个工大人,不曾错过每一段动人的故事,它在工大人深深的脑海里,在梦里,在心里,在歌声里~ 古朴的第一教学楼坐落于学校北部校区,南侧与第二教学楼相邻,与材料楼相对;北侧是思源路,与学生生活的第1,2宿舍楼相对;西边是秋实路,离学校西门较近;东侧是学子路,每天大批的学生在这里经过。 历史与记忆青睐着这所古老的楼宇,随着工小V的脚步,穿越流淌的时光,品味专属于第一教学楼的往昔岁月……年,建校初期,“四栋楼舍,一栋课室,膳食大会厅”(选自校友叶赐麒《念奴娇》),当年校园面貌一目了然,而其中的“一栋课室”指的就是如今的“第一教学楼”,我们都亲切的唤它“一教”,不过在当时,它的名字还是“北教学楼”,正是“南楼北楼叫的响”,殊不知,仅仅一栋楼撑起了北工大教学实验的所有任务。
上个世纪60年代的一教 
如今的一教 透过老教师朱永豪的眼睛(1960年任教,1995年退休,原机械工程学系教授),那时的一教总是不闲着,每个教室都在忙碌,教书在这里,实验课在这里,会议也开在这里。一教的五层,谁能想到,曾是最初的图书馆,教室就作为书库,走廊就成了阅览室。直到材料楼建成,一教的担子才轻了些。的日子是一天一天挤着过来的,即便是这样,资源匮乏的时代,学习的氛围却愈发浓厚。朱老师回忆,他当时开了一门“汽车造型”的选修课在一教东侧的大教室里,80人的教室被占得满满,甚至还有在门口探着头去听的,其火热可见一斑。原机械系学生邱银福(1960年入学,后留校任教直至退休)怀念起了在一教四层西侧房顶的旧时光:为响应国家号召,工大人们搬运着泥土,流着汗水,顶着烈日,硬是把楼顶那块方寸开辟成了菜园,那是一段多么感动而眷恋的过往……一教四层楼顶的小屋子还在,走到五层从侧门出去,你还可以看到它,相信偶尔有人驻目于它,但是那段“楼上种菜”的故事却无人问津了。
就是它,默默奉献的一教,承载了太多人的故事,我们不能一一问津,但是想必都存在于工大人的脑海里……时过境迁,如今的一教,依然以育人为己任,不同的是,现代化的设备给它注入了新的能量,焕发着勃勃生机!属于一教的记忆,还在继续!矗立了半个多世纪的它,迎接着每个来上课、实验、自习的工大人……工程力学实验中心位于一层,这里也是学生上实验课的地方。
熟悉的走廊,恍惚间好像出现了同学们陆续走过的身影…… 朴素淡雅的教室,打开窗就能看到树影摇曳的美景。尽管被翻新了几次,仍能在教室里看出时光的痕迹…… 毕业已经十几年了,可每当回忆起大学时光,点点滴滴仿佛就在昨天。说起一教,那可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因为我们所住的2号宿舍楼正对面就是一教,所以对我这样的懒虫而言,最开心就是上午第一节课在一教上(可以多睡十分钟,哈哈)。可是一教的大教室位置的设计,对我这种完全没有方位感的人来说简直就是灾难啊!(老实说,直到毕业我都没搞清楚301、314还有332到底哪是哪……晕就一个字)为了搞清教室的位置,我几乎是用尽了各种办法,可是完全无效。于是经常上课前站在宿舍楼门口发呆,然后凭直觉走向某一个方向,几分钟后,就会看到一个踏着上课铃声在一教3层的楼道里从一侧向另一侧狂奔的丫头…… 初到工大,对学校里每一寸土地上的人与事都感到陌生。但是,大学中第一次开班会,第一次见到全班的同学,第一次认识那些将陪伴我四年的人,便是在一教一间再普通不过的教室里,它见证着我们的缘分。 (在读学生 胡琪) 从母校毕业已经十年了,我的学生时代无论上课、自习、实验和考试基本都是在一教进行的。由于我是机电学院的学生,所以曾经在一层的实验室里做过诸如抗拉、扭转的力学实验。记忆最深的是学期末做课程设计,大家每天背着图纸早出晚归在一层的实验室制图,总是等到最晚才会从一教回宿舍,现在回忆起来仿佛还能闻到一层实验室的味道。 一教给我的感觉像是个小怪兽,每次到了期末都要面临这个小怪兽的各种挑战,还有难忘的四六级这种终极挑战。不过奇怪的是,每次完成挑战的时候,天空都显得那么晴朗!一教也显得格外可爱!是呀,一教,每个清晨它看着你冲向上课的教室,每个夜晚陪伴你自习到最后,与你分享考试的紧张,见证你青春的爱恋。50多年来,始终如一,今天我要为你点赞!
文字:姚学远 摄影:王潇智、刘晓迟 排版:胡琪 责任编辑:郝蕊 版权声明:工小V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