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聊MCU领域的“乱战”现象

 kevin1981fu 2016-03-18

受物联网以及智能硬件大潮的推动,32位MCU领域呈现高速增长势态,2015年,基于ARM架构的32位MCU出货达到35亿颗左右,2014年,基于ARM架构的32位MCU出货20亿颗左右,而3年前,这个数字是3亿颗左右,由此你可以体会到这个市场是以多么高速的速度在成长。而IHS则预测全球微控制器(MCU)市场预计将以11%的复合年成长率(CAGR)成长,从2014年的17亿美元增加到2019年时达到28亿美元规模。


虽然2016年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但是IC insighs预测全球MCU市场还可以增长20%以上出货达316亿颗左右,如此海量和高速成长的市场自然吸引无数半导体和投资客的目光,所以围绕这个市场展开的竞争可谓惊心动魄。


132位MCU乱战之一---奇怪的价格战


在全球MCU领域目前有超过40家主流客户,排名前列的有Microchip、ST、NXP、TI、英飞凌、ADI等等,这个领域虽然8位,16位出货量占据主流但是竞争最激励却是32位MCU市场,最近几天跑展会,汇集了不少信息,这里聊聊32位 MCU领域的乱战。


在32位ARM架构MCU领域,出货量最大的当属意法半导体(ST),据说ST已经累计出货了15亿颗基于ARM架构MCU,去年风靡一时的悬浮滑板车就是基于ST的一款MCU方案,所以这款MCU卖断了货,最后跟这款MCU pin to pin 兼容的本土某款MCU也卖了不少!


全球MCU领域有四十多家厂商,但是市场份额比较分散集中度不高,最大瑞萨也就是不到25%的市场份额,所以这个市场的购并比较激烈。


2015年NXP宣布以118亿美元收购飞思卡尔,2016年3月,微芯科技(Microchip Technology)宣布以35.6亿美元的总价收购老牌MCU厂商Atmel。Atmel已经接受了这个收购邀约。这只是MCU领域的两个收购案,未来这类的收购案可能会更多,以这两个收购开始,MCU领域也变得很微妙和敏感。


首先,NXP并购飞思卡尔以后,飞思卡尔品牌被消灭了,目前飞思卡尔的MCU产线还保留在NXP的官网上,由于飞思卡尔MCU和NXP 的MCU产线有重合,未来估计会关掉部分重合的产线。也不排除出售一部分,因为两家的RF功率器件合并后就出售以18亿美元价格把NXP的RF部门卖给了中国建广资本。所以,重合的MCU产线也许会走这一步,关键是谁当接盘侠。


在Microchip宣布收购Atmel之后,很多人分析是Microchip想拥有自己的ARM架构的MCU,因为之前其32位MCU多采用基于MIPS架构,但是近期看Atmel的举动似乎不是这样。


目前在ARM架构MCU阵营,有两家是唯一量产ARM Cortex-M7的厂商,一家是ST一家就是Atmel(这也可见Atmel的研发能力很强),估计Atmel被Microchip被收购让ST担心了一阵(毕竟Microchip在8位MCU领域全球第一),不过最近传闻Atmel突然开始以低价抛售其M7 架构的MCU,这让ST很纠结,“难道Atmel不做M7了?跟不跟进?”如果Atmel不做M7了那对ST是利好,但是如果是烟幕弹呢?或者是乘机占领M7市场呢?


所以,ST也不得不跟进,将M7 MCU降价,这就是形成一个奇怪的现象,市场就这两家有M7 ,这两家还玩起了价格战!而且这样的玩法让当事人都云里雾里,搞不清是怎么回事,也许过段时间会揭晓谜底。


232位 MCU乱战之二:本土公司出手了!


MCU领域的高增长也吸引了很多本土游资的目光,尤其是去年悬浮滑板的火爆让很多本土投资人开始进入MCU领域,目前在MCU领域,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模式,从IP到设计服务到代工到IDH配套齐全,在设计服务方面,芯原、灵动微、灿芯半导体等都可以提供完善的MCU设计服务,从提供IP到设计到代工和提供晶圆样片,一套服务也就是500万RMB左右,就可以让变成高大上的IC设计公司这对很多土豪很有吸引力,据说有做房地产、建筑行业的土豪拟杀入MCU领域!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这些公司已经在开发替代国外MCU的芯片,这些芯片今年会陆续上市,也会加剧32位MCU市场的动荡。


不过,好像ST已经预料到这些,上周宣布将32位Cortex-M0 MCU价格降低,突破30美分底线,这类MCU主要瞄准已经在爆发的物联网市场。在最近的慕尼黑上海电子展上我看到ST还展出了mini型的M0 MCU开发板,据说售价3美元以下。


所以,ST的策略很明显就是降低价格打压新进入者的利润空间,由于MCU还需要配套的设计服务和研发、专利IP费用等,没有足够利润是难以维持下去的。所以本土公司玩MCU不能延续以前以低价玩法取胜。


332位MCU乱战之三:MCU拼的是什么?新玩家会改写规则?


MCU产品不像其他无源器件如电容电阻连接器等,只要规格参数符合就可以直接使用,MCU产品还需要厂商在开发工具、方案支持、算法支持方面投入,所以一款MCU从设计到最终被规模使用需要在前期有大量的投入。


传闻当年ST在推出基于ARM架构的MCU后,曾经一度媒体和产业都无人问津,推广的方案也没有人敢用,当时ST市场部的人员就从高校从培训入手,撰写了大量ST MCU的使用教程,并开发了低成本开发板让工程师创客可以方便地使用,并在全国很多城市举办研讨会进行现场培训,经过几年的孕育,ST的MCU应用局面才打开,才有了现在卖断货的热销。也许 很多人看到了ST的成功没有看到它的付出,所以对于本土以及MCU新进入者,还是要多考虑如何让用户接受你的产品,仅凭价格可能还是难以形成明显的优势,即使如NXP和飞思卡尔这样的抱团模式也需要在生态系统建设上进行大投入。


在我跟工程师的交流中,发现很多人还在使用三星的MCU ,问其原因就说三星的文档齐全参考设计方案多,这也是其他MCU厂商要借鉴的。总之就是打造好自己的生态系统,从工具、文档、开发板、社区方面提供完整的支持,才有享受到海量MCU带来的愉悦。


随着物联网市场逐步爆发,低功耗MCU市场越发竞争会日益激烈,也许会涌现新的玩家引爆市场,如当年的ST打败老牌MCU厂商那样改写市场规则,我们拭目以待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