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威尼克脑病:是由于长期酗酒引起的一种急性营养障碍性神经系统疾病。它也可以发生于其他情况时,如长期营养缺乏、慢性消耗性疾病和胃肠道疾病等。主要是硫胺素(维生素B1)缺乏所致。病变主要累及丘脑、丘脑下部、乳头体和第3脑室、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以及第四脑室底部和小脑等。急性威尼克脑病的病理改变主要是以上部位广泛点状出血,即围绕第四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丘脑等部位出血、坏死和软化,神经细胞轴索和髓鞘丧失。亚急性威尼克脑病可有毛细血管增加和扩张、细胞增生和小出血灶,伴有神经细胞变性和小胶质细胞增生,以及巨噬细胞反应等。慢性威尼克脑病可有乳头体萎缩,成褐色海绵状,病变区实质成分丧失和星形细胞反应活跃,并有陈旧性小出血灶。 酒精性震颤:或称戒酒性震颤,是最常见较轻德尔戒酒综合征。其发生被认为与戒酒后中枢和周围神经肾上腺素受体过度兴奋有关。一般在减少饮酒后6——24小时发病,震颤常发生于早晨,其频率和强度多不规则,在安静时减弱,运动或情绪紧张时加重。 戒酒性癫痫:又称朗姆发作,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大量饮酒的严重酒精中毒患者,在急剧中断饮酒后发生的全身性抽搐发作。其发生可能与断酒后血中酒精浓度发生急剧变化,引起血清镁、钾离子浓度降低及动脉血pH值上升有关。抽搐多发生在戒酒后48小时内,若发生于96小时之后,应考虑为非戒酒性抽搐。发作形式为全身性强直-阵挛性抽搐,伴有意识障碍,其他发作形式几乎不出现,且很少连续发作,偶可见癫痫持续状态。病人发作前可有震颤、出汗及谵妄等戒断症状,发作时一般无局灶性症状和体征。脑电图在癫痫活动期出现一过性节律紊乱,可有阵发性尖波释放和节律变慢,但在停止饮酒后几天内可迅速恢复正常。 震颤谵妄:是指在慢性酒精中毒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急性脑病综合征,多发生在持续大量饮酒的酒精依赖患者,可由外伤与感染等一些减弱机体抵抗力的因素所促发。常于戒酒后3—5天突然发病,主要表现为严重的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生动的妄想和幻觉,伴有震颤、焦虑不安、失眠和交感神经活动亢进,如瞳孔扩大、发热、呼吸和心跳增快,血压增高或降低及大汗淋漓等。幻觉常为幻视,内容多为小动物,如蛇、老鼠等,有的可相当生动、逼真。 酒精性脑萎缩:是指慢性嗜酒引起的脑组织容积缩小及功能障碍。其发病机制不详,可能与酒精对脑的直接损害及营养障碍,尤其是维生素B1 的缺乏有关。多见于长期大量饮酒的男性中老年人,发病隐匿,缓慢进展。早期常有焦虑不安、头痛、失眠及乏力等,逐渐出现智力衰退和人格改变,表现为记忆力的明显减退,计算力、判断力和分析能力的下降,少数可出现遗忘、虚构和定向障碍等。人格改变可有自私、生活散漫、情绪不稳、易激惹、工作效率低、缺乏责任感、不听人劝告和人际关系紧张等。此外,部分病人还可合并有周围神经病变、肌肉萎缩,甚至出现震颤、幻觉、妄想和癫痫发作等严重酒精中毒的表现。头颅CT示侧脑室对称性扩大,脑沟、半球间裂和外侧裂增宽等脑萎缩的表现。 酒精性小脑变性:指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小脑皮质变性,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被认为可能与神经营养障碍有关。病变主要局限于小脑蚓部,后期可扩展至前叶。病人多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常于中年后发病。主要表现为下肢和躯干的共济失调,行走不稳或动作笨拙,步态和站立异常最常见。开始时转弯不稳,直线行走困难或不能;逐渐步行两脚增宽,呈醉酒步态,走路踌躇不前,站立困难。检查时有跟膝胫试验阳性。上肢常不受累,眼震、构音障碍和手震颤少见。多数病人呈进行性发展,随后可静止不变达多年。有的病人小脑症状呈跳跃式发展,常在感染后症状明显加重。可合并多发性神经病、糙蜱病和大脑萎缩等。CT或MRI亦有小脑蚓部萎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