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原“活财神”康百万家族传奇

 年年有于674 2016-03-18

 20世纪80年代,一张神秘的财神年画在山东日照一户农民家中被发现,与传统年画不同,这幅年画上画的不是招财进宝的财神爷,而是三个被称为“活财神”的人,其中,沈万三、阮子兰都是明清时期的巨富,只有康百万的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显得十分陌生。这个康百万究竟是谁呢?

中原“活财神”康百万家族传奇

因慈禧赐封“康百万”扬名天下其实,“康百万” 并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对河南巩义康氏家族的统称,其颇具中世纪风格的城堡—康百万庄园至今犹在。该庄园始建于四百年前。康家当时可谓富甲一方,民间称其“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胜极一时。随着家族财富的积累,康家在原有庄园基础上进行扩建,将房舍盖到了山顶,它依“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而建,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取“金龟探水”之势,居高临下,独占鳌头。

这座庄园依山傍水,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龙头,据险垒寨墙,集农、官、商于一体,兼具园林艺术和宫廷艺术特色,占地16万余平方米,蔚为壮观。它由19个功能齐全、布局严谨、等级森严、风格各异的建筑群构成,有33个庭院、53座楼房、97间平房、73孔窑洞,共571间房屋,如今保存下来的主要有住宅区、栈房区、作坊区、南大院、祠堂区等部分,是目前国内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明清建筑群之一。

2001年,康百万庄园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当地一处颇负盛名的旅游景点。康百万家族,以财取天下之抱负,利逐四海之气概,创业于明代,渐兴于清初,乾隆时进入全盛,咸丰以后逐渐没落,民国中期走向衰败。上自六世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康庭兰,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一直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富甲豫、鲁、陕三省,船行洛、黄、运、沂、泾、渭六河,良田数千顷。据史学专家介绍,河洛历史上曾有康大勇、康道平、康鸿猷等十多人被称为“康百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中期的康应魁。明清时期,山东民间尊称康百万、沈万三、阮子兰为三大活财神,甚至还把他们印上年画。到了民国时期,康百万仍是中原河南的三大巨富之一,以致有“东刘、西张,中间夹个老康”之称。当时曾有民谚曰:“河里行的康家船,岸上种的康家田,路上跑的康家马,栈里借的康家钱。”据考证,康百万的绰号起因于康应魁两次向清廷捐助饷银,故人称“康百万”、“康半县”。

1901年9月25日,因八国联军入侵西逃的慈禧太后,由西安返回北京时路过巩县(今巩义市),康家闻讯,斥巨资修建御道、浮桥和行宫,为慈禧太后接驾,用满汉全席招待两宫,并献白银百万两,被慈禧赐封“康百万”。从此,“康百万”更是天下扬名。十四世康应魁将家族推向鼎盛康氏家族的始迁祖是在明朝洪武年间大移民时,由赵氏携带儿子康守信从山西洪洞迁移而来,当时他们定居的村子名叫桥西村,康家就在村子里开了个饭店,也留客住宿,门口挂的灯笼上写着“康家店”。洛河从这里向北二十里汇入黄河,顺黄河东下可通往大运河,连接大河南北。

起初,康家人以种地为生,经营店铺为副。从明初康家始祖康守信随同母亲从山西迁居至此算起,直到六世康绍敬任山东东昌府(今聊城)大使之时,康家的创基立业才算真正开始。康绍敬组织康家子弟把河南的粮、棉、油等运销山东,又把山东的盐及海产品运销河南,此后,康氏开始发家。到了明末,康家十一世康惠一辈为明朝尽忠,在李自成打破洛阳杀了福王朱常洵(朱元璋的三皇子)之后,收留下逃难的李妃,最后“康朱联姻”,与李妃的女儿结婚,使康百万锦上添花,富上加富。明末清初,康惠之子康大勇毅然放弃功名,打破“仕不经商”的传统世俗观念,在康熙皇帝提出发展漕运后,他审时度势,捷足先登,利用家门前洛河的便利条件,建立了自己的水上运输船队,给康氏家族兴旺昌盛打下了牢固基础,从而奠定了“康百万”的名声身价。到了十四世康应魁,他通过各种手段,取得了长达10年的与布匹、棉花有关的军需品订单。康应魁承前启后,扩大船队,在险象环生的生意场上南征北战,靠漕运在山东、河南、陕西、江浙一带经商,“富甲三省,船行六河”,拥有土地达18万亩,日进千金,家资巨万。与此同时,大兴土木,开山扩宅,这才有了今天康百万庄园的规模,康家也由此进入了鼎盛时期。

翻阅康百万家族的历史可以看到,自明代以来,留有功名的人物达412位,具有较大影响的代表人物也有100多人,现代社会的康家后人更是人才辈出:其中,19代王国权(原名康午生)曾任国家民政部副部长;20代康定军曾任郑州市委副书记……但在康家后代中,则以高级知识分子居多,由此可以想到康百万家族不仅具有世人皆知的巨额财富,而且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康氏家族何以兴盛400年走进康百万庄园的商业大本营—栈房区,远至兰州、日本的栈房风貌图、陈列丰富的货样室、金字塔式的管理体系、辨银的银剪、9.99米长的算盘、设计精妙的金银库……历史的沧桑裹挟着智慧的光芒扑面而来。

虽然无法计算当年有多少黄金白银从这里流过,但庄园镂空的门窗椽檐、雕刻精致的阶石栏杆,无处不显露着它曾经的繁华富有。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康家不露富,不铺张,就像他们所盖的宅院,虽然高大宽敞连成一片,但外表却很简朴厚实,并不是金碧辉煌。在康家的几百年历史上,康应魁算得上是一个杰出人物,人称“老木”,而 “木”在巩义的俗语里,是“笨”、“不机灵”的意思。其实,老木一点也不木,他是标准的大智若愚,含而不露,不事张扬,做事留余地。老木穿戴一直很一般,偶尔还很寒酸,总之是跟他的身份不相符。康百万庄园内有道院门上写着“居贵敬”,另一道院门上写着“行贵简”。“居贵敬”与“行贵简”的大意是说: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修养;外出待人接物要直率诚信,仪表穿戴要简朴。老木的为人正如其家训中所说:“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康家重视“读书”和教育,就像康家楹联上刻着“处世无他莫若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

康百万园里建有自己的私塾学校、藏书楼,聘请当地的名师任教。为了有利于孩子的培养,按年龄段分开设私塾:设有儿童私塾,这是康家的小孩接受启蒙教育的场所;还设有青年学馆,这是康家的青年读书学习以诗会友的地方,他们肩负家族的厚望,在此刻苦攻读,以期实现科场扬名,光宗耀族。康百万家族的藏书楼冠名“经腴史华楼”,楼门外的一幅楹联耐人寻味。上联是“依墨绕书林,求知,求学,求教”,下联是“借章探史翰,解意,解科,解题”。其意是勉励康家子弟,要在书卷的海洋中刻苦攻读,虚心请教,勇于探寻,学以致用。藏书楼内的一幅楹联是“诗过邙山传海外,文随洛水到天涯”。康百万家族藏书楼内的这幅楹联,就是希冀后代子孙们学问和才华出众,可以超越邙山,洛水,传遍五湖四海。康家还乐善好施。

康应魁75岁生日那年,族人和乡亲来为他祝寿。在寒暄祝贺、酒过三巡之后,康应魁一把火当众烧掉了族人和乡亲欠债的账目,正是印证了康家留余匾上“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的训导。康家的乐善好施可谓做到了极致,比如“尊严斗”的故事。“尊严斗”是康家人独创的,农户们向康家借米的时候,用的是正常的斗来称量,等到农户们来还米的时候,康家人就在斗里安插一个木片,这样看起来斗里盛满了米,其实斗的下面是空的,也就是说,农户可以少还一些米,这个秘密只有康家人知道,帮助了别人,同时让别人觉得有尊严……

【附录】康氏家训:留余在康百万庄园,每天都有许多世界各地、不同身份的游客慕名而来,在康家“留余”匾这块祖训匾下驻足凝望,感受旺族遗风。从匾型上看,中国古代的匾额大多方方正正,独有这块黄杨木雕刻而成的留余匾形无制式,留给后人颇多的想象空间。初看,它给人感觉像是一面迎风招展的上凹下凸型黄色旗帜。仔细再看,又似一幅展开的书卷或是沿着左侧卷轴展开的书法题跋,让人自然联想到康家所世代尊崇的耕读传家的思想。

据康家后人介绍,匾型的凹凸实际上也大有深意,上凹,意为上留余于天,做任何事都要对得起天地造化和朝廷;下凸,意为下留余于地,要对得起普通百姓和后世子孙。此外,“留余”匾的匾文题字也完全不同于中国古代匾额惯于榜书大字的传统,除主体部分“留余”两个篆字体大如斗,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感外,其后诠释“留余”内涵的则是172个行楷小字,让人对“留余”有了更深的体悟。“留余”匾刻于康家一门二进士的鼎盛时期,其之所以能藉短短174个字而成就世代口碑,形制上的巧妙自不待言,但更多还是源于它所蕴含的处世哲学。

其正文为:留耕道人《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高景逸所云:“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园老伯以“留余”二字颜其堂,盖取留耕道人之铭,以示其子孙者。为题数语,并取夏峰先生训其诸子之词,以括之曰:“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

来源/知音新周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