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书城 「最受欢迎的古典文化公号 最具人气的古典文化社群 」 国学经典 | 古典文学 | 诗词歌赋 | 历史趣闻 | 风俗礼仪
风,从东方来,吹得百花盛开,吹皱一池春水,吹起漫天纸鸢。 精心挑选的竹篾在水里渐渐变软,用刀子细细打磨成适合的形状,几经编制之后蒙上白纸,饱蘸颜料的画笔寥寥勾勒,一只只蜻蜓或者蝴蝶便像有了生命,从手中翩翩而起,直入天际。
传说春秋时期墨翟制木鹞,三年而成,后来他将这项技艺传给了自己的弟子鲁班,在这段时间内,木鸢一直作为战争时通讯和侦探的重要工具,并能带上火药进行战争进攻。 直至隋唐时期,随着造纸业的发达,民间才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称为“纸鸢”。到了五代,又有人有了奇思妙想,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终成“风筝”。 宋朝的时候,放风筝已经成了人们外出踏青时一项非常喜爱的活动,清明时节,将风筝放的高而远,再把线割断,让风筝带走一年所积的霉气。 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有四个字:扎、糊、绘、放,简单地理解这“四艺”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但实际上这四字的内涵要广泛得多,几乎包含了全部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内容。 “扎”——选、劈、弯、削、接。 “糊”——选、裁、糊、边、校。 “绘”——色、底、描、染、修。 “放”——风、线、放、调、收。
在漫长的岁月里,祖先们将许许多多的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赋予了风筝,寄托着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蝙蝠因与“遍福”、“遍富”谐音,尽管它形象欠美,但经过充分美化,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与风筝有“福中有福”、“福在眼前”、“五福献寿”、“五福捧寿”、“福寿双全”、“五福齐天”、“五福献寿”等。 “鱼”和“如意”也是传统的求福和吉祥的图案,比如“连年有鱼”、“喜庆有余”、“鲤鱼跳龙门”。“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 寄寓和祝颂长寿的图案很多,有万古长青的松柏,有据说能享几千年寿命的仙鹤及色彩缤纷的绶带鸟,有据说食之可以长命百岁的灵芝和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与风筝有“祥云鹤寿”,“八仙贺寿”等。 追求和表达长寿的“寿”字则有一万多种字形,变化极为丰富。 源于佛教的“万”字纹样,寓“多至上万”之意。 “囍”是人们常见的喜庆图案,而喜鹊也是喜事的“征兆,与此有关的风筝和吉祥图案有“喜上眉梢”、“双喜登眉”、“喜庆有余”、“福禄寿喜”、“双喜福祥”。 喜庆图案颇具情趣的还有百蝶、百鸟、百花、百吉、百寿、百福、百喜等图案,如“百鸟朝凤”,此外还有寓意美满婚姻、夫妇和谐有鸳鸯图案风筝等。
龙、凤、麒麟是人们想象中的瑞禽仁兽,龟在古代是长寿的象征,后来以龟背纹代替。以瑞禽仁兽及其它物象构成的传统吉祥图案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彩凤双飞”,“百鸟朝凤”等。 漫步田埂,听鸟儿啁啾林野,看风筝高飞蓝天,忍不住吟咏起一首首关于风筝的诗词,方不负这大好春光。 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 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 风吹绳断童子走,余势尚存犹在天。 愁尔一朝还到地,落在深泥谁复怜。 ——《纸鸢》元稹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高鼎
春寒料峭乍晴时,睡起纱窗日影移。 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 ——《春闺》骆绮兰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怀潍县》郑燮 同样的风筝,不同人的眼里会流露不同的情感,或悲伤或喜悦,或寂静或喧嚣,它可以是一个人的独舞,也可以是一群人的狂欢,柔情万千系风筝,遥遥一线牵。 当此一年春暖花开之时,放起一只风筝,带着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看着它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就仿佛自己也可以如此自由的翱翔于天际…… ※ 下拉屏幕参与文章留言 责任编辑| 长毛狐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