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认清形势

 解决人生问题 2016-03-19

3、认清形势

【原文】王曰:“多士,昔朕来自奄1,予大降尔四国民命。我乃明致天罚,移尔遐23,比4事臣5我宗多逊6。”

王曰:“告尔殷多士,今予惟不尔杀,予惟时命有申。今朕作大邑于兹洛,予惟四方罔攸宾,亦惟尔多士攸服奔走臣我多逊。

“尔乃尚有尔土,尔乃尚宁干止。尔克敬,天惟畀78尔;尔不克敬,尔不啻9不有尔土,予亦致天之罚于尔躬10

“今尔惟时宅尔邑,继尔居11;尔厥有干12有年于兹洛。尔小子乃兴,从尔迁。”

王曰:“又曰时13予,乃或言尔攸居。”

【译文】成王说:“众多的旧臣,从前我从奄地来,我曾下达命令给管、蔡、商、奄四国民众。我说明了来自于天的惩罚,把你们从远方迁移到此,是和同于事归顺于我周宗很谦逊的缘故。

“告诉你们殷商国的旧臣,如今我不杀掉你们,我想重申这个命令。如今我在洛地建造了一个大城,我考虑的是四方诸侯没有地方朝贡,也是为了你们服务奔走归顺于我很谦逊的缘故。

“你们还可以保有土地,你们还可以安宁并停止干戈。你们能够恭敬,上天就会给予你们怜悯同情;你们不能够恭敬,你们不仅不能拥有土地,我还会把上天的惩罚降到你们身上!

“如今你们思考着居住在你们的城邑,继续着你们的辨别;你们在洛邑将会有追求有丰年。你们的后代会兴旺,服从于你们的迁移。”

成王说:“再说我的承受,或者说你们能够辨别。”

【说明】本节仍是周公继续转述周成王的话,消灭殷商国及迁移民众的理由已经说清楚了,是天命如此。所以希望原殷商国众多旧臣思考辨别,认清形势,臣服于周国,不要再起事端。在这个新的地方,人们都会有新的追求新的丰年。

综合《多士》全篇,我们可以看到周公及周成王的苦口婆心,反复申说天命以及安抚民众,殷商国的灭亡不是谁造成的,而是商纣王违反天意,违背民心所造成的。这种思想教育方法,即使在今天仍是我们所应该借鉴的。

——————————————————

【注释】1.奄:(yǎn)古国名。也作盖。赢姓,商的盟国,周成王时,随同武庚和东夷叛乱,为周公所灭。周公之子伯禽封于此。故地在今山东省曲阜县旧城东。《书·多方》:“王来自奄,至于宗周。”

2.遐:(xiá霞)《书·太甲》:“若陟遐,必自迩。”《诗·周南·汝坟》:“既见君子,不我遐弃。”《诗·小雅·白驹》:“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诗·小雅·鸳鸯》:“君子万年,宜其遐福。”朱熹注:“遐,远也,久也。”扬雄《长杨赋》:“是以遐方疏俗,殊邻绝党之域。”这里用为远之意。

3.逖:(ti)《易·涣·上九》:“涣,其血去,逖出,无咎。”《书·牧誓》:“逖矣,西土之人。”孔传:“逖,远也。”《书·多方》:“我则致天之罚,离逖尔土。”孔传:“离逖汝土,将远徒之。”《说文·辵部》:“逖,远也。”这里用为使之远离之意。

4.比:(bǐ笔)《易·比·辞》:“比,吉。”《书·伊训》:“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诗·唐风·杕杜》:“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诗·小雅·六月》:“比物四骊,闲之为则。”《诗·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顺克比。”《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孟子·梁惠王上》:“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荀子·修身》:“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韩非子·初见秦第一》:“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广韵·脂韵》:“比,和也。”这里用为“相合、和同”之意。

5.臣:(chén)《书·康王之诰》:“今予一二伯父,尚胥暨顾,绥尔先公之臣服于先王。”《管子·法法》:“富人贫人使人相畜也,贵人贱人使人相臣也。”《老子·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而天下莫能臣。”《战国策·秦策》:“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盐铁论·本议》:“匈奴背叛不臣。”这里作为动词使用,为臣服、归顺之意。

6.逊:(xùn)古通“孙”。《书·舜典》:“百姓不亲,五品不逊。”《诗·大雅·文王有声》:“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周礼·考工记·辀人》:“凡揉辀欲其孙而无孤深。”郑玄注:“孙,顺理也。”《论语·述而》:“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屯部》:“孙,假借为逊。”这里用为谦逊之意。

7.畀:(bì毕)《书·洪范》:“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诗·鄘风·干旄》:“彼姝者子,何以畀之。”《诗·小雅·巷伯》:“取彼谮人,投畀豺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这里用为给与之意。

8.矜:(jīn)《书·泰誓》:“天矜于民。”《书·吕刑》:“哀矜庶戮之不辜。”《书·多士》:“予惟率肆矜尔。”《诗·小雅·鸿雁》:“爰及矜人。”《诗·大雅·桑柔》:“倬彼昊天,宁不我矜。”《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见人之厄则矜之。”《小尔雅》:“矜,惜也。”这里用为怜悯、同情之意。

9.啻:(chì赤)常用在表示疑问或否定的字后,组成“不啻”,“匪啻”,“奚啻”等词,在句中起连接或比况作用。《书·无逸》:“不啻不敢含怒。”

10.躬:(gōng)《书·汤诰》:“朕弗敢蔽,罪当朕躬。”《诗·卫风·氓》:“静言思之,躬自悼之。”《诗·小雅·节南山》:“弗躬弗亲,庶民弗信。”《诗·大雅·云汉》:“耗斁下土,宁丁我躬。”《论语·里仁》:“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国语·越语下》:“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史记·教本纪》:“百官之非,宜由联躬。”这里用为身体之意。

11.居:(jū拘)《易·随·六三》:“有求,得。利居贞。”《书·周官》:“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诗·邶风·柏舟》:“日居月诸,胡迭而微。”《诗·小雅·鱼藻》:“王在在镐,有那其居。”《诗·大雅·生民》:“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老子·八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论语·公冶长》:“藏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孟子·滕文公下》:“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荀子·不苟》:“唯所居以其类至,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这里用为“辨别”之意。

12.干:(gàn)《书·大禹谟》:“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诗·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诗·小雅·采芑》:“师干之试。”《诗·大雅·旱麓》:“岂弟君子,干禄岂弟。”《论语·为政》:“子张学干禄。”《孟子·公孙丑下》:“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庄子·徐无鬼》:“其欲干酒肉之味邪?”《荀子·议兵》:“皆干赏蹈利之兵也。”《韩非子·说难》:“百里奚为虏,皆所以干其上也。”这里用为求取之意。

13.时:(shí石)《书·舜典》:“纳于百揆,百揆时叙。”《诗·小雅·楚茨》:“永锡尔极,时万时亿。”《论语·学而》:“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记·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这里用为承受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