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屈建华:写读创教学,引爆学习力

 豫语乡音 2020-09-28

语文很精彩,尽在写读创

写·读·创WRCyuwen

投稿信箱:908696318@qq.com


  
群研讲座(1)

各位群友各位老师:

周末好!

很高兴能与大家交流个人在“写读创”语文教学上的实践。

在此,首先感谢“生成语文群”的莫羽和吴正兵两位群管老师,感谢他们热情的邀请和提供这一交流平台。

这个交流原本由余永海老师来做,由于时间安排不下,委托我跟大家进行交流。

一、以案说“法”  

下面,开始我的正式交流——“以案说法”


袁卫星
请看一个课例,这个课例是刚刚过去的12月份袁卫星老师在苏州市一年一度的课改展示课活动中执教的——好语文都在写读创:《第一次约会》袁卫星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MDczNDI3MA==&mid=401034579&idx=2&sn=c0c0573a5f9169dd047d1debc4fb99e8#rd

他谈他的设计初衷时说,在确定上这一课之前,我和苏州的几位教师朋友谈到学生阅读效率低下和写作水平低幼的问题,非常忧虑。我们把他的设计目的确定为两方面:解决学生阅读效率低下和写作水平低幼的问题。实际上,这些问题也是困扰众多语文课堂的主要问题。我们来看袁老师的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浙江特级教师张悦这么描述袁卫星的这节课:

第一步,说说你难忘的第一次,讲讲第一次约会。

袁老师用先后用两个问题发问,分别是:

①今天我们是第一次见面。人生有很多第一次,很多难忘的第一次,有没有谁愿意说说你难忘的第一次?

②讲了这么多第一次:第一次考试,第一次数星星,第一次摔跤……有没有同学愿意讲讲第一次约会?

就问题而言,第一次是宽泛的,也是为第二问做的铺垫。所以,重点应该是第二问,那么第一次约会应该怎么样?这应该说是很多学生、老师都比较感兴趣的地方,但我们发现袁老师一掠而过,回到对自我的调侃。甚至,我们有理由觉得,包括对那个男同学的推荐,也是超出老师预设的,因为对于青少年这确实不是应该在课堂上可以大肆宣扬的一个话题,更不应该为了出彩,让第一次约会成为一个噱头。但通过第一问的回答,我们仍然能够看出,学生能说出记忆中印象深刻的第一次,似乎距离难忘总觉得在表达上是欠缺的。

第二步,回到文本,吊足胃口。

此时,学生依然没有拿到文本,袁老师依然采用屏幕出示文段,文段内容如下:

“我还记得我平生的第一次约会。一般来说,第一次约会总是难忘的,但对我来说,我的第一次约会不只是难忘,而是刻骨铭心。那一年我上高二。我为了这次约会策划了好几周。她同意出来和我见面了!全校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高傲的女孩子!全校的人都知道,她的父母对她管教得很严,就像我的父母对我管教得很严一样。我对我的父母撒谎说,学校将组织一次春游,这样我就争取到了一天的约会时间。——约会的那一天到来了……”

接着袁老师引导到:省略号表示没写完。如果写下去,该怎样写?能否帮“我”从写文章的角度编排一下?

学生这样回答:

甲:该写心理活动、语言,写得越细越好。

乙:要把整个过程写出来,写出波折。

接着袁老师引导到:同学们说了两点,第一,要写出细节,第二,要写出波澜。后面的文章,其实“我”也已经写好。请同学们读一读,看看“我”这篇文章有没有细节描写、有没有写出波澜。当然,我刚才说的“我”是带引号的“我”。

通过同学的说,袁老师把课文的焦点聚焦在了细节和波澜两个方面,可以说,如果不结合这说,若老师讲行文的波澜与细节,很难跳出说教的窠臼,让学生厌烦,而学生自己说出应该注意的问题,这样就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阅读文本的兴趣。

在行文的最后三节处理中,袁老师仍然是将他们隐去,然后让学生去创作结尾,同时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和辨别。这又分为了三步。

第一步,从不同的句子中进行选择,选出最能体现“难忘”和“刻骨铭心”的一句话。

师:大家发现没有,作者写第一次约会用到两个词:“难忘”、“刻骨铭心”,但文章写到这里,似乎还没有讲出来为什么“难忘”和“刻骨铭心”。这个“为什么”强调得还不够。——其实文章后面原来还有一段。

师:这一段中,如果只读一句话,你会选择哪一句?

生:“我现在甚至觉得,我的第一次约会与其说约的是我的梦中女孩,不如说约的是我的父亲。”

第二步,变换句式,根据自己的理解填空。

师:我变换一下句式。(屏幕出示)“我的第一次约会与其说是和梦中女孩的牵手之约,还不如说是和父亲的()之约。”

生:心灵。

师:再变换一下。(屏幕出示)“我的第一次约会与其说是和梦中女孩的爱情之约,还不如说是和父亲的()之约。”

生:亲情。

第三步,顺势续写,让读者成为作者,进行创作。

师:到这里,似乎讲了一个道理:亲情可贵,亲情永恒……但还不够,如果还要写下去,把前面的道理继续说下去,说透彻,该怎么写?请同学们在这段话的后面,再写上几句。

「提示学生看文章旁边的插图:一位少年举着一杆天平,天平的两端,一端是父亲,一端是女孩,父亲的这端略微下坠。

「学生写作。

师:谁来读一读?

生:我不该一味地追求爱情,而忽视亲情。

生:爱情也许很甜蜜,但亲情才是天平上最重的。

师:作者也写了一段,前面我把它藏了,一起来看怎样写的?请男同学一起来读。

「屏幕出示前面隐去三段中的最后两段:

父亲离开房间时,说了一句话,让我至今仍犹言在耳:

“小伙子,你的女朋友爱你,但是你的老爸比她多爱你18年!”

二、以“法”说教  

(二)以“法”说教

袁老师的《我的第一次约会》课例在网上被评为四不像的课——既是阅读教学又是写作教学。有不少人欣赏,也有许多人不以为然。但是我是理解的欣赏的,这节课背后的教学理念正是“写读创”语文教学倡导并实践了近六年的:

“阅读与写作”高度融合一体的完整有机的语文课堂教学。

可以说,袁老师的《我的第一次约会》恰好体现了“写读创”教学理念,当然袁老师的出发点未必于此,但课堂生成的过程和理念确是契合的,或者说寻求解决之道趋同,正如余永海老师所言“学好语文读为先,教好语文由写始”。

首先,袁老师在文中共有三次写的环节。这三次写,都作为学生思路拓宽的方法和途径,这是袁老师课堂生成理念和“写读创”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写读创”强调先写,当然也可以先说一说,议一议。估计很多老师都觉得先写和后写有什么区别!先写后读和先读后写有什么区别?

写读创教学中为什么要“先写”?“先写”有什么作用和价值呢?

写是一种创造。学生未读先写就不会受框框束缚,用开放的思维去创作,既保护了孩子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创造力。

先写,是目标驱动,以写激学,引爆内应力。

先写就是不等读之后、不等有了读的基础就去写,那么写作(应用表达)教学就可以大大提前,写作教学阅读教学就可同时展开或者说双轨并行,相对于传统语文教学,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例如:苏教版八上第四单元《阿里山纪行》,课文问答题三这样问到:课文一开头就引用大陆学者和台湾同胞各自喜欢的对方的歌曲。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结构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话说到这个份上,相信写什么,预设什么,你就一定明白。歌曲作为开头结尾,苏教版全部课文只此一篇,别无分号,这个知识点怎么讲?如果我们只是泛泛的讲一讲,那学生的收获可定是小雨不湿地皮;如果你深刻的剖析一番,那收获一定是感动了自己,学生那里还是仅此而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老早就有人告诫我们了。河南中考《冬季到台北来看雨》这个时候的解答可是绝对离不了的啊!学生喜欢的歌那是多了去了,那你就预设点歌台啊!什么歌,什么情,什么祝福暖融融!既训练了口语,加强了亲情,又明白了在文中加入歌词的作用。一举数得!

先写是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感知,进行习作,进而产生新的感悟,再积累,再感悟,如此循环。“一想到你呀/ 就让我快乐 /就好比猕猴呀 /穿梭树林的轻松 /像阿妈牵起了童年 /牵起了我呀和一整个世界 ”。这是A-Lin的歌,如果没有看到看到,你可能会想到词作者前段歌词中的“就好比蜻蜓呀 /看见绿草的油亮 ”,也可能会想到“像阿妈牵起了童年 /牵起了我呀和一整个世界 ”,但或许真的想不到“一想到你呀/ 就让我快乐 /就好比猕猴呀 /穿梭树林的轻松 ”。为什么A-Lin唱出了一点也不别扭,因为人家是台东阿美族原住民额!学生最初的表达就是结合自我感受和现有知识储备的表达,是最天然的,也是他们思路最开阔的表达!

先写就是“从做中学”,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先写就是“以结果为目标”,用自己希望的结果,来刺激自己,调动自己的主动积极性。从而实现“目标驱动,激发需求,以写激学,以学引读”之教学策略。

每一次的初写都是对原有知识储备和写作技能的唤醒,也是对新的写点的认知和突破。同样是场面描写,苏教版七上《社戏》中对唱戏场面的描写,很多人都是有同感的。为什么?年轻人看不懂戏!再翻课本两页,到了沈从文先生的《端午日》,那场面可就完全不一样了!初写就是对写的突破。不会写只要写出来,即使词不达意,那总是比每次都不会写要强一些的。只有这样才能够极大的将写作与阅读融合起来,学习的针对性目标性更强,知识信息的相互转化就会更有成效。

诚如“写读创”教学团队成员魏建东博士所言:          

先写,就是先联系实践,了解自己内心和实际表达的距离,使得读变得有目的不至于不知别人所云,使创变得有基础不至于成为空中楼阁。 
  有写的需求再读,就更能体会别人如何通过写来创出他们心中的物。 
  创,写才有灵魂,读才有收获。

“以写激学,以学引读,是袁老师在本节课身体力行的,这也正是“写读创”三步七环教学的第一步。在“写读创”教学的理念上称为“目标驱动,激发需求”。

请看:“写读创”三步七环教学设计图示。


三、读写处理

(三)以读悟写,读写结合

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最早它是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


相信很多老师对这个图不陌生,通过图可以发现了什么?

发现学习24小时后的材料平均保持率(以下简称保持率)最高的是“向其他人教授/对所学内容的立即运用”。对不起,我的发现点不在这里,在这七项中,教授是保持率最低的,这个是不是曾经的我们正在身体力行、孜孜不倦的呢?唉,我们的讲授还不如学生的自己阅读保持率高呢?

双喜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我相信这话对,因为其时台下已经不很有人……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这时候,看见大家也都很扫兴,才知道他们的意见是和我一致的。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

是鲁迅先生《社戏》里的一段话,描述的何尝不是有些语文课、有些学生、有些语文老师?!

作为被动学习的前四种学习模式,保持率最高的是什么?是示范。

是的,袁老师也在让课文发挥例文的作用,在课堂生成中把《我的第一次约会》作为行文中注意细节描写和波澜的范例,引导学生去认识、去分析、去品味其作用。

“写读创”语文教学的第二步是以读悟写,读写结合。

写作的本质是表达,运用文字表达,是口头表达的发展与深化。表达是一个人的原欲,包藏无穷灵动因子。从一个人出生之日的第一声嘹亮的啼哭算起,他就走在表达的路上。表达不是从阅读开始,写作也不是、不应从阅读起步。从文字的起源看,文字首先是用来记,用来写,用来表达的,而不是用来读的。先有读还是先有写?《诗经》的诞生过程证明,先有表达,先有记,而后才将读。

更多阅读

语文课| 辣椒-写作观察训练

语文教学必须将学生由读者转化为作者

语文课这样上(20)| 编织读写结合体系

写读创:教给学生“写读创”工具之思维导图

展播 | 全国最活跃语文教学研讨

作文指导|2016年中考作文满分攻略(12)

确山风情 | 台子坡迷思

「与同道人交流  看写读创风景」

编辑/余永海   校对/闫长青

出品/写读创语文教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