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缘子

 七里山人 2016-03-19

缘子

作者: 来源:玉溪日报 字数:2374
□  杨海洁
    斑驳的树隙,洒下一抹暖阳,掠过心头,洋洋洒洒沉醉心底,让整个冬日有了暖洋洋的惬意……
    好心情源于收到缘子从昆明寄来的精美画册《佤山纪事》,这是缘子耗尽十年的时间,数次深入佤族村落所拍的照片。拿着沉甸甸的《佤山纪事》,与其说是邮寄来的一本画册,不如说是邮来一颗温暖的心更为贴切。
    画册用厚实的包装纸层层包裹着,一层、两层……足足四层。在我的迫不及待的期待中,崭新的散发着油墨芳香的《佤山纪事》,一如深闺出阁的媚娘跃然展现在眼前。扉页,缘子的娟娟字迹赫然醒目:赠海洁友,惠存!缘子。
    其实与缘子只是一面之缘,那是在玉溪视创举办的一次影赛会上,应朋友珠珠之约去看摄影展。展会不远处,一个气质淡雅的女人,双眸炯炯地注视着一幅蓝色抚仙湖的作品。珠珠上前打招呼并介绍说:“这是缘子老师!”我们互相微笑点头问候,并一起看影展。此前我曾多次听珠珠提起过缘子和她的《佤山纪事》,听说她是昆明体育局退休的摄影人,看得出珠珠对她十分崇拜与敬仰。
    此后不久,我在一个摄影微信群里贸然加了缘子的微信号,并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同为女性,又同为女摄影人,我们之间很快有了有关摄影这个很默契的话题。她说我那么喜欢摄影,送一本她的《佤山纪事》给我。我当时有点受宠若惊,但仅凭一面之缘,哪敢轻易接收人家的礼物。我一再婉言谢绝,而缘子很坚持地说:“我的画册只送给喜欢摄影的人,而你属于很执着的女摄影人,所以我一定要送给你。”
    《佤山纪事》序页题为《记录是最好的回想》:面对即将消逝的少数民族文化,尤其是那些地处边远,人口较少,力量比较薄弱的地区和民族,人们常常有深深的无力感。在这样的无力感面前,很多人只是轻轻地发出一声叹息,而缘子却用她十年的时间,用一部相机,做了那么多具体而实际的事,做了许多人想做却没有做的“念念不忘”。
    显然,这些令人震撼的“念念不忘”的图片,是一帧帧缘子用爱心和情感堆积而成的:叶改临产的前一天坚持着上山背柴;分娩时的叶改像她的先祖们一样,用手紧紧地拽住拴在梁上的绳子来减轻生产时的痛苦和恐慌;新的生命呱呱落地,母亲用竹片割断婴儿的脐带;按佤族的习俗,产下婴儿要用芭蕉叶包裹,拉出第一次屎用芭蕉叶包了丢掉,将来小孩才会坚强健康……试想,跟踪拍摄一个女人分娩生产的全过程,如果没有平日的感情积淀基础,相信任何人都不会让你靠近的,而缘子却做到了!我惊诧她是如何用什么样的真诚,打开这扇原始部落佤山之门的?
    那是2005年,一次偶然的漫无目的的旅行,缘子来到了中缅边境上的一个佤族村落。这里的“原始”让缘子很是吃惊:大山深处不通公路,只能徒步进入,村民们除了村长会一点简单的汉语,其他人都不懂汉语,人们住在简陋的茅草屋里,很贫困,但善良和谐……
    那一年四月,缘子遇见了他们的耕种时节,在云雾缭绕的山峦间,佤族人用火烧出一片山地,几场春雨过后,男人们带着梭杆,女人们背着稻种出发了。在轮歇地上,寨子里的人们种下了一年的希望。“刀耕火种”是原始耕作方式,也是佤族人延续千百年与自然相处的模式。
    旱谷的收成是靠天的,缘子日日牵挂寨子里村民们的收成,终于又一次回到这里。她四处奔走,为饱受疟疾困扰的村民们带来了特效药;她陪着孕妇上山打柴,记录孩子在破旧的茅屋出生,母亲脸上无二的笑容;她和一名孝顺的女儿一道送老人归去,圆整的棺木是佤族人面对死亡给予的最后尊严与尊重。
    缘子的拍摄让我认识并记住了这个村寨,云南普洱市孟连县公信乡班文村永白勒村民小组。村子里有20多户人家,缘子认识他们每一个人,谁家的孩子几岁该上学了,谁家的老人又生病了,哪家盖新房子了,哪家买新车了,当年的那个毛孩子已经要结婚了,村里又有好几个年轻人用上了微信……无论缘子在不在村子里,村里人都把她当做一份子,缘子和他们一起感受并经历村寨的发展与变化。这份彼此间信任与牵挂的情谊,是缘子在村子里拍摄数万张照片的情感基础,而这份情谊,也深深地渗透进《佤山纪事》的每一帧照片里。从这里我很快找到了答案,并深深地为这位善良正气的摄影人致敬!
    法国摄影大师布列松曾说过:“在这个被利字压垮的世间,被高科技声声催讨、糟蹋的世间,全球化这个新的奴隶制度带来的权利饥渴正在蹂躏;在这些之外,友谊还存在,爱存在。”诚然,缘子一介女子,一位女摄影师,她不能也不曾试图改变佤山村落的什么,无论轰轰烈烈的进步与革新,还是徒劳与悲观的疾呼,她只是默默地、安静地做自己的事,站在村落的旁边,身体力行,给佤山以真诚的友谊和爱,用一部相机留下一个个也许并不是“决定性”的瞬间。
    我何其有幸,能透过缘子的影像,足不出户就看到构筑的一个鲜活的佤族村落生活场景,这些生活看起来如此遥远,却如此亲近。平和的表情、面对生死的泰然自若、泥泞中简单午餐时刻的幸福、袒露在天地之间的坦然与坦荡、彼此亲近帮助的自然随意……一切的放松与磊落,都在并不遥远的山的那边一一展现。
    十年的时间,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视觉来看,佤山永白勒村在进步,汉语的普及程度大大提高了,新式婚礼在村寨里流行,医疗条件得以改善,现代传媒使世界来到村落眼前,橡胶种植带来丰厚的收入,取代了刀耕火种的青黄不接。
    村落里那些浑然天成的笑容是否依然如故?于缘子而言,佤山那一份沉甸甸的牵挂,留下的段落,这份记录,是友谊,是爱的回响。对永白勒村的佤族人来说,他们活着、生动着、变化着,那些影像里的自己,是时代馈赠的礼物,亦是久远文明余音的回响。
    在收到《佤山纪事》不久,一个飘着雪花的冬日,在缘子的微信朋友圈又看到,她和朋友们又一次踏上爱心之旅,温暖传递的旅程。
    茫茫人海,不经意间总会遇到很多人,有些人会遗忘,有些人会铭记,而缘子属于让我成长的人。一次次擦肩而过,一次次的刻骨铭心,当我又一次想起缘子,想起《佤山纪事》的那些人,那些事,我想有机会的话,会和缘子一起,去看看佤山村落里那山那水,以及那些淳朴厚道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