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土匪

 願隨身 2016-03-19

                    民国土匪

 
   河南巨匪“老洋人”
 
   "老洋人"并非真是洋人,原名:张庆,又名:张廷献,张国信,石万成。河南临汝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中。因他长得身材高大,黄发深目高鼻,颇似洋人,人起绰号"老洋人"。
 
  张庆10岁那年,父母先后病故。他跟着哥哥张林艰苦度日,自小胆大、好打抱不平。1911年夏秋季节,他家乡豫西一带连遭天灾,官府征敛不已,张林、张庆哥儿俩跟着乡亲们一起投奔白朗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转战豫、陕。到1914年,张林牺牲,白朗起义也遭失败。张庆返回临汝老家,改名张廷献,投入赵杰的宏威军中当兵。该军被吴佩孚解散。张廷献率所部及散兵300多人拉杆起事,拖枪为匪。
 
  他从中牟南下入豫西,一路经过宝丰、鲁山、栾川、卢氏等县,1922年7月中旬,向北到达陕州城下时,人数已达数千人。陕州守备丁保成率领全体士兵开门投降,西攻灵宝县未果,沿豫陕边南下,在豫西山区活动。
 
  先后加入了张得胜、李明胜、任应歧、崔二旦、李老末、常建福、韦凤岐等大小30余杆土匪,达到七八千人,匪势大炽。"老洋人"的活动,使直系军阀首领、直鲁豫巡阅副使吴佩孚和河南督军冯玉祥大为不安。制定了三路合剿的计划,企图在豫西将"老洋人"股匪一举歼灭。但"老洋人"撕开重围,于10月23日向东逃窜,在官军的围追堵截中,10天之内,横贯河南省,高举着"河南建国军"的大旗,呼喊着"打富济贫"、"替天行道"的口号,从豫西一直打到皖西。经鲁山、方城、叶县、舞阳、郾城各县境,攻占上蔡、项城、沈丘、新蔡诸县城,破阜阳大肆烧杀。搜掠大批银元、烟土,获大批武器--3000多枝步枪、13挺机枪、200多万发子弹,数门大炮。绑架外国传教士。即而克息县,陷正阳,下遂平、郾城县。。
 
  在政府军穷追猛打之下,"老洋人"陷入重围,匪分三股返回豫西会合,活动于鲁山、宝丰、郏县一带,并打出"河南自治军"的旗号,以"老洋人"为总司令。经往返磋商,官、匪双方终达协议:释放所有洋票,匪部改编为正式官军两个游击支队,共12个营,老洋人改名张国信。
 
    1923年春夏之际,"老洋人"被任命为豫边游击司令,率部移防豫东归德(今商丘),"暗中与各方匪首联络,积蓄力量,待机大举。在豫东扰民,"重新拉杆起事。返回豫西,在宝丰、鲁山至南阳一带的伏牛山中恃险顽抗。其他杆匪则纷纷前来合杆。转入桐柏山。豫鄂两省大小杆匪纷纷前来合杆,乡镇团防被迫携械投降,势力猛增,竞达万人。盘踞郧西时期超过3万,在商雒山中与官军周旋了大半个月后,猛然挥师东南,返回湖北,沿郧西、郧阳、丹江(今均县)、老河口(今光化县),直逼樊城(今襄阳)。匪队浩浩荡荡,首尾不相望,沿途县镇村寨无不战战兢兢,唯恐焚掠之祸临头。樊城及各县的外国传教士和侨民昼夜避居于汉水船舶上,犯且有事,即驾船远驶。湖北官军只敢远远追踪、守望,认为土匪人数实在太多,不能贸然进攻。"老洋人"在官军的"护送"下,经过樊城,进入枣阳地界。
 
    12月26日夜,"老洋人"率众攻陷枣阳县城,随即北窜入桐柏山区,在豫南各县分小股骚扰,以等待说票。吴佩孚和鄂、豫两省当局函电交驰,调兵遣将。这时已是1924年初,在鄂、豫、陕各军前堵后追的严厉打击下,杆匪深感子弹不足,先后来合杆的小股土匪也纷纷离去。恰巧赵杰派人前来告知,他在豫东尚藏有大批枪械弹药,可供使用。"老洋人"遂派出一股匪徒前往豫东提械,自己则率大部人马,挟持吉伦女士北上,准备返回豫西老巢休整。匪徒到处张贴布告,声称回家过年,明春再来。
 
    往豫东的一股在靳云鹗第十四师的打击下,未能如愿,便从京汉线石桥站与临颍站之间折回豫西。匪势之大,使护路军警退避三舍,仅用电话通知京汉线上下行的列车回避。当时南下的5次车停在许昌,北上的4次车停留偃城,各达几小时,待匪队通过后,方才开行,造成随后数日的火车误点。此事为中外人士获知传播,一时诧为奇闻。
 
    1月12日,召集匪首议事。执意除掉一名私通官军的匪首,这遭到了另外一些主张私通官军的匪首的积怨不满。就在争执的时候,一名主张招安的匪首握枪在手,就在"老洋人"掏枪示威的一刹那,这名匪首早已扣动了扳机,随着"砰"的一声枪响,"老洋人"大叫一声跌倒在地,当场身亡,但仍将两只贼眼圆睁着,似乎在告诉人们,他对如此殒命很不甘心。"老洋人"死后,部分人带领本杆径自逃窜,其中有的被官军消灭,丁保成等人则率领部分杆匪向南阳镇守使马志敏所部尤营投诚。马志敏得到部下报告的喜讯后,立即发电报向河南督军张福来请功,电称该部"生擒老洋人之伪参谋长丁保成","老洋人在老爷顶被魏营及尤营击毙"。
 
    "老洋人"匪祸是民国时期为害最烈的匪祸之一,其人数之众、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杀人之多,都已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然而若不是两次掳架了洋人,以及有可能受奉、皖两系军阀的利用,曹锟、吴佩孚和豫、鄂两省当局也未必会如此认真地追剿。但就是在击毙"老洋人"之后,该股土匪势力也远未肃清。从1924年1月中旬开始,无论在豫在鄂,在城在乡,"老洋人"余部各股杆首大多仍打着"老洋人"的旗号,一时间两省似有百十个"老洋人"同时为祸。其中,"老洋人"的副杆首张得胜收容了残部,与姜明玉股合杆,继续在豫西打家劫舍,焚掠绑架,人数迅速从1 000发展到3000,到这年年底竞又达到1万余人。他们仍号称"河南自治军",横行于洛阳以南的嵩山山脉中。附近官军闻风丧胆,竞不敢前往围剿、交战,这是后话。
 
 
    东北义匪“老北风”
 
    东北的抗日名将很多,多数出身于土匪,“九一八”事变以后,这些土匪各自选择了自己的道路,一部分当了汉奸,多数选择了抗日,“老北风”就是选择了抗日道路的一个有名的土匪头子。

  “老北风”真名张海天,辽宁海城人,二十出头当了土匪,逐渐成为辽河一带著名的土匪头子。“九一八”事变后,张海天打出“抗日自卫军”的旗号,从惯匪变成了抗日游击队。当时,日本驻东北关东军司令名叫本庄繁,东北麻将中有“北风克庄家”的术语,张海天取绰号“老北风”,大有不屑本庄繁之意。

  日本人在蚕食东北的同时,成立了“东北民众自卫军”用以“以华治华”,川岛方子等认为,收编地方土匪才是成立“自卫军”的出路,汉奸凌印清成了收编土匪的一个很有名气的人物。1931年10月,“老北风”率领二千多部下投靠凌印清,被日本人的枪支弹药全副武装起来。11月中旬,“老北风”率领部队包围了凌印清驻地,俘虏了驻地里的全部日伪军,一时名声大振。12月下旬,日本关东军第二师团主力占领辽河一带的田庄台和大洼,“老北风”与项青山率领三千余人猛攻田庄台,击毙日军五十余人,伤敌一百余人。随后,“老北风”率部追击日军到大洼车站,杀了个三进三出,日军败退营口。这是土匪部队与日本正规军正面作战的胜利,其影响可想而知。

  在国内史料研究中,关于“老北风”最有影响的事件当属“波利事件”,不过,这个事件的传说成分比较重。1932年9月,“老北风”派人去营口绑架了两个英国人,其中一个是住在南满通商口岸营口的一位英国医生的18岁的女儿廷科·波利(国人文章里说是一个大商人的儿子)。英国政府向日本政府提出了强烈抗议,迫使日伪政府派员与“老北风”谈判,“老北风”提出以步枪一千支、子弹十五万发、手枪五百支、轻重机枪各二十挺的代价交换人质。经过多次交涉,日军答应了“老北风”的条件,用上述武器换回了人质。得了日本人的武器再去打日本人,这个事件成了“老北风”足智多谋的例证,而英国学者贝思飞对这一事件却有另外的说法。贝思飞在《民国时期的土匪》一书中谈到了这个事件,没有提及“老北风”和此事件的关系,对交换条件有着另外的说法,“匪帮要求日本人交纳100万元赎金,外加枪支弹药,接着它又提出,如果‘日本鬼子’在一周内撤出东北,它将无条件地释放人质。”而人质事件的解决却是一个叫小日向白朗的日本人出面的结果。小日向白朗是个日本浪人,隐瞒身份后也成了南满一个很有影响的土匪头子,中文名字尚旭东,绰号“小白龙”,“在发生‘波利事件’的时候,他已经秘密地完全控制了‘东北抗日义勇军’。”

  “老北风”在对日作战中打过不少胜仗,凡小股日伪军听说“老北风”来袭,均心惊胆寒,仓皇逃窜,有的伪军干脆阵前哗变,投靠义军。1932年5月,“老北风”被任命为东北抗日军区第二军区第三路司令长官。以后,“老北风”数次受伤并回北平疗伤,曾受到张学良的关照,1939年5月2日,“老北风”在贫病交加中逝于北平。

 
 
   川北恶匪“黄清沅”
 
    黄清沅是江油境内重华镇人,家庭是大地主。现在保存完好的黄家祠堂便是原黄清沅的房子。解放前黄清沅是梓潼县保安局局长、梓潼县帮会“同公社”的社长,是真正的黑白两道头面人物。国民党败退大陆时,黄清沅奉命潜伏下来,积蓄力量等待时机。龙潭寺暴动以后的第6天,黄清沅迫不及待地跳出来,纠集匪众一万多人,公开成立了“川西北反共游击队”,自任总指挥,并被台湾军方委任为“川陕甘反共救国军顾问”。黄清沅带领的土匪队伍是四川境内规模较大的一支,活动在江油、彰明、平武、青川、广元、剑阁、旺苍和梓潼8个县,号称“八县联军”。
 
    黄清沅从1950年2月11日起;连续指挥土匪举行了7次大规模暴动,在绵阳专区范围内,攻占的县城、区乡政府有20多个;捣毁基层人民政权30多处;杀害的解放军官兵;征粮工作队员和各级政府干部不计其数。离绵阳仅30公里的魏城、青莲等地竟成为其“游击区”,青莲乡人民政府成立3次,均被其摧毁。黄清沅还集中土匪队伍,企图攻打绵阳城。由于人民解放军绵阳军分区紧急增援部队,才未敢动手。
 
    黄清沅这个绵阳地区有史以来最大的土匪头子,对新生革命政权和广大群众猖狂反攻倒算,在短时间内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恶。黄清沅与当时所有土匪暴动一样,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不仅打家劫舍,谋财害命,而且主要是推翻人民政权,恢复国民党反动统治。他在控制的8个县境内,公开张贴布告,宣布新生的人民政权为“非法”,命令所有的青壮年都要参加“游击联队”,为“反共救国、光复川北”献身出力;他命令控制区的群众不得向共产党的征粮工作队交粮,而要向他交公粮和军粮。如果有翻身群众参军跟解放军走,他马上派人杀害其家属,形成了反革命的白色恐怖。
 
    黄清沅的残暴罪行激起绵阳人民的极大义愤,纷纷向各级人民政权报告。根据西南军区贺龙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的部署,中国人民解放军60军派出部分主力部队,配合绵阳军分区展开大规模剿匪战斗,矛头首先指向黄清沅。
 
    别看黄清沅号称“八县联军”,匪众万余,其实并没有什么战斗力,只有一半的人有枪,其余都是乌合之众。加上黄清沅等匪首疯狂抢掠财产,奸淫妇女,使不少参加暴动的土匪家庭也深受其害,认清了这伙政治土匪的嘴脸,纷纷离开队伍,回到家乡或投诚起义,深受匪害的8县人民团结起来,帮助解放军打土匪。经过几个月清剿,到1951年春节前,彻底打掉了“八县联军”的气焰,黄清沅带着少数匪徒只能在广元、青川、剑阁和江油一带山区活动,他妄图依靠偏远山区为根据地,继续顽抗。
  
    1951年3月底,黄清沅在江油雁门坝被活捉,“反共八县联军”彻底灭亡。当年4月,黄清沅等罪大恶极的土匪头子在江油县重华镇的麻柳树河坝被公审和处决。
 
 
   巴山大王“王三春”
 
    王三春,四川平昌人,曾在留坝县任乡团大队长。民国十九年(1930),他已有了几百人的武力,以后公然上山为匪,号称镇槐司令。他长期盘踞巴山,活动于鄂、陕、川三省边界,打家劫舍,拉票抢掠,不分贫富,皆受其害。大凡流氓地痴、散兵游勇均都网络入伙,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前后实力已扩充到五千多人。民国二十六年(1937)在连遭国军两次追剿后,于夏季窜至宁陕境内斜峪河。民国二十八年(1939)再次逃来宁陕北境,企图负隅顽抗。当年八月,陕西省主席蒋鼎文令第十战区一、三两个预备师清匪,并于八月七日在江口小学召开了有周至、户县、宁陕、佛坪、柞水、镇安六县县长参加的剿匪会议。会后即向王三春发起了全面攻势,在大兵压境、走途无路情况下,四连连长李忠先、三连排长黄世辅率60人、携枪四十余支到旬阳坝投降,余匪相继全歼。王三春及其妻在宁陕县江口镇蒿沟活捉,被押往西安正法。

  少年时,族长强占了王三春家的田地和坟地林木,他拔刀与之搏斗,别人劝他去官府告状,他却说:“这个世道,与其求官,不如求自己”。一天晚上,王三春一把火点燃族长的住房,边烧边大声吼道:“这次是放火,十年后老子还要回来杀人。”随后同棕衣匠王汝友上了巴山老林。

  王三春上巴山后,在陕西南郑和四川通江一带,交朋结伙,烧烟赌博。一天,他同几个伙计在密林深处窥伺行人,时遇土匪罗成玉部三个荷枪匪徒,便手持木棒,乘其不备,将其打倒,夺走枪支。民国三年,又结伙去瓦室铺,深夜用鞭炮代枪声,逼团总交出五十余枝枪械。此后,王三春在大小通江河一带“掌红吃黑”,四处“拉肥”。起初,王三春以“打富济贫”、“免子不吃窝边草”裹胁穷苦百姓入伙,收罗散兵游勇,流氓地痞,专与地方势力和政府作对。民国十五年他组建“镇槐军”,自称司令,队伍很快扩到两干多人,活动于南郑、勉县、宁羌、广元、通江、南江、城固、洋县等山区地带,为害川陕边境数十县,成为巨匪。

  民国十八年,率众转移到镇巴后,又与地方匪首陈德三互相勾结。当四川军阀刘存厚垂涎陕西而派廖雨辰到镇巴争夺防地,王三春退出镇巴。民国十九年,廖雨辰被冯玉祥部打垮后,已接受陕军招安的陈德三回镇巴驻防。不久王三春将陈赶出镇巴,招兵买马积草屯粮,设税局、铜元局制币厂,实行财政独立,货币独立;设立军械处,制造枪枝弹药,委任官吏,实行地方割据。此时为王三春鼎盛时期,编制四个团,五千余人。
 
    1933年10月的“宣达战役”,王三春欲据万源县城为已有,红军却捷足先得,王未敢觊觎,一夜之间率部直奔大竹河,乘红军反“六路围攻”之际,驱走城口刘存厚部邓占荣。10月3日,将镇巴所有人马辎重移往城口和大竹河一带。民国二十三年1月22日,刘湘委陈厚坤为城万游击司令,王三春为第一纵队长。2月初,陈厚坤调王三春部同行,由城口向万源县城进犯,骚扰红军后方。7月,王三春与红军激战于冉家坝。此时王后方忽开来范华聪旅和佟、杨两团,将王部夹击于红军和范旅之间,王发觉刘湘借刀杀人,坐收“渔人之利”,遂停止与红军作战,保持中立。红军即派魏传统与王三春的代表密谈,达成互不侵犯协议,并彼此互通有无。红军给予王三春部青油、草鞋等物,王送红军驳壳枪和子弹。后被刘湘获悉,即下令川陕军团围剿王三春。11月10日,王从城口向陕北方向撤退,到大界岭被陕军击败。l 2月11日,又迂回城口向巫溪逃逸中,与刘湘部及民团激战20余日,王节节败退。民国二十四年春,王带领700余人,400多条枪,退至镇巴三元坝和长田坝老巢,不久又成羽冀。
 
    民国二十五年4月攻打镇巴,一把火将县城烧毁过半,杀死居民和官兵百余人。蒋介石闻讯,急派四十九路军李纪南部将王赶出镇巴。王在川陕边境人地谙熟,时东时西,难于捕捉。民国二十六年春节,王三春派“乞丐”数十人在万源县城沿门乞讨,侦察情况。正月十二,匪徒数百人突然拥进县城,直奔县衙抢枪,一番激战,王三春伤亡30余人,抢枪一百余支。此时王三春已是困兽犹斗,他重返镇巴,奸掠烧杀无所不为,人民恨之入骨。
 
    王率残部东下安康后,蒋介石命令已受招安的原王三春部团长苟伯当招安王部,王仍坚持“受调不受编”为条件,不愿投降。苟伯当到安康不久,田、周带数百人投苟。王三春势单力薄,被迫渡过汉江,窜至秦岭山中,并干出了火烧宁陕县四亩地石堡等勾当,数月后在该县江口镇蒿沟被活捉,曾横行一时的川陕巨匪终究没有逃脱灭亡的命运。

 
    湘西悍匪——坐地虎“张平” 

    张平,又名张大治,古丈李家洞张家坨人,因家境丰裕,从小物化玩劣,去私塾念书时,先生的戒尺惩罚不了他,反而为他所执。先生批评他是时,他居然抓起墨砚砸向先生。先生向其祖父告状,反为其祖父骂得狗血淋头。张平辍学之后,在家玩弄刀棍,寻事挑衅,成了李家洞小有名气的恶少。16岁那年,他弄了一支汉阳枪杠着,成天出入乡里,狩猎山林,乡民见了唯恐避之不及。一次,因为田产纠纷,张平谋杀了他当乡长的叔父,于是便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操起了土匪生涯。 

    为匪之初,张平便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甚至连自己的婶娘也不放过,乡邻张廷富劝他不要乱了天伦,他怀恨在心。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张平带几个匪徒摸进张廷富家,见了人就杀,一口气竞将张廷富全家七口统统杀死。 

    为扩张匪势,张平看准了鸦片能赚钱,便强令乡民种植罂粟,规定每年每户缴纳四至几斤烟土,他即用这些烟土换取枪支。不到两年,张匪人枪倍增,凶焰愈盛,经常窜扰到周围的村镇洗劫。老鸦浦一户农民交不出大烟税,张平便将他的婴儿用刺刀挑起,钉在墙上观赏婴儿四肢颤动,狂笑取乐。张平嗜食猪舌,周围的人杀了猪必以猪舌相献。邻县沅陵相木溪一姓向的农民,春节杀猪忘记给张平留着猪舌,被张平抓到李家洞问罪。张一刺刀戳进向的嘴巴,取人舌以代之,续后又一刀刺向大腿,使向姓农民痛得惨号经日...... 

    据有关资料统计:张平为匪以来,其部杀害的群众达3000之多,为其奸污者不计其数。张平的悖德狂实际也是其反社会性病态人格的表露,他既无内在的约束,也无外在约束,肆意杀人,攻击没有防范的弱者,通过强奸、杀人来发泄自己的毁灭欲望。张平的反社会性病态人格的张扬,反映出他已丧失了人类的良知和理智;当他需要发泄时,他便不顾任何后果地去干任何伤天害理的事,广为人知的那首民谣足以说明这一问题:天见张平,日月不明;地见张平,草木不生;水见张平,浑浊不清;人见张平,九死一生。 

    张平靠当土匪发家,到1949年,家中已有田1960亩,田地契约装了满满一大皮箱。此外还有烟桐、茶山几千亩,每年收桐、茶油上万斤。张平在李家洞和古丈县城内分别修了富丽堂皇的楼院,且在金华山修筑了别墅式碉堡。其在李家洞的房屋,是一栋四合院式的楼房,上下共有三十间。楼下的房间,间间相通。屋前的大楼门装饰得十分气派,四周是高围墙。屋院两头修了两个炮楼,炮楼分上、中、下三层,可以控制通往房子的各条通路。院子中间的空坪皆以块石铺就,且修有花坛。张平住的正房窗户用的绿色玻璃,外面看不见里面,而里面可以清楚地看见外面的一切。家中养了106个枪兵,其中有专门为张平保镖的手枪队;有专门搞情报的特务队。此外,还养有12条大狼狗,4只守门大鹅。这鹅也刁馋可恶,经常追着生人张平家里的金银财宝更是不计其数。他自己说:“我这个家是怎么发的?我无兄无弟,无人缘无背景。我发这个财,是靠抵抗政府种鸦片,靠抽税得的一点钱。不是我抵抗政府,哪个敢种鸦片?鱼要水,水要鱼,我抽一点税,农民都愿意嘛!”张平的确靠鸦片渔利,但他劫持而来的财产更是不少。 

    张平被宋希濂收编之后,领得了军装,便给其部下换了装,很有点正规军的气派了。但部队匪气难改,依然四处打家劫舍。沅陵“三、二”事变后,张平赶走了古丈县县长,便取而代之。 

    1950年2月底,47军422团、416团和军直共六个营的兵力合击张平。张率2800余匪固守李家洞老巢,3月3日被一举攻破,张化装逃脱,在3月4日至20日连续16天的追击中,张平匪部被全部击溃。张只身逃出与保靖,龙山匪首联系未获帮助。在部队和群众日夜清剿下,7月10日饿极的张平被击毙于杨家岭水田中。随后被搜捕者割下首级,拿到县城悬挂示众,两天后送至沅陵城,悬于中南门数日后,才被人扔到沅江里喂鱼去了。张平果然得了个遗臭万年的下场。  
 
 
   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
 
    与四川的“双枪老太婆”不同,在北方也有一位“双枪老太婆”,但她不是共产党员,而以抗日、反共而著称。她名叫赵洪文国。电影《拂晓枪声》和《绝密行动》中的赵洪文国,电视剧《英雄虎胆》何老太太就是这个版本的“双枪老太婆”。
 
    赵洪文国(1881—1950),女,汉军旗人后裔,夫姓赵,本名洪文国,辽宁省双枪老太婆岫岩县哨子河乡红旗沟人,抗日英雄赵侗之母,人称“赵老太”,无党无派。
 
    抗日战争时期她屡挫屡战,参与组织创建了辽南“少年铁血军”、河北“国民抗日军”、河南“太行山光复军”以及“晋察冀游击纵队”,被誉为“游击队之母”“民族之母”,民间称之为“双枪老太婆”(与共产党的“双枪老太婆”不是同一个人,只是名号相同)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1940年春,她作为抗日英雄,被国民党接到陪都重庆,受到蒋介石的接见,蒋介石与她合影留念,还亲书“游击之母”四个字赠予她。一时,登门祝贺、目睹其风采或聆听其抗日义举的各界人士,纷至沓来。人们见上了年纪的她仍腰插双枪,便称她为“双枪老太婆”。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封她为“第2路绥靖总指挥部”中将总指挥。她这时已全然忘记了共产党对其抗日游击队发展、壮大乃至每一次战斗给予的支持和帮助,公然与共产党为敌。
 
  1949年秋,赵洪文国所部在解放军的打击下遭到了彻底的失败。她带着家人狼狈逃到了重庆。蒋介石逃离重庆前夕,亲派蒋经国对她封委许愿。在重庆上清寺的公馆里,赵洪文国接过了蒋经国颁给她的“西南反共救国军第2路绥靖总司令”的委任状。自此她带上两个儿子和女婿,连同一些心腹,领了蒋介石亲赠的大批弹药,踏上了川西平原,利用当地袍哥和股匪,兴风作浪。
 
    解放战争后期,赵老太太由北平再次南下,受蒋介石委托,组织冀热辽边区游击第二路绥靖纵队,四子赵连中任总司令,驻足重庆,以“总统府留守”自任。策划“反征粮” 暴动,提出“赶走共产党,三年不纳粮”等口号,建立大陆游击区,抵抗进川的解放军,阻止国民党十六兵团起义,枪杀解放军谈判代表,围攻占领川西的温江、崇庆、郫县、金堂、新都及川东的秀山等多座县城。一九五O年二月赵老太太被捕,拒不投降,认为解放军“挑灯拨火,诱惑忠良。”她公然以“西南反共救国军第2路绥靖总司令”的名义发布公告。一时间究竟封了多少官,她也记不清。粗粗一算就有百十号人被她分封成名目繁多的队长、司令。靠蛊惑人心、发官许愿,她居然纠集了5000多乌合之众。
 
    正式扯出黑幡的第二天,她就将三河乡20多名农会干部和工作人员杀害了。尤其令人发指的是,她亲自指挥匪徒活埋我10多名征粮队员。据什邡武工队统计,在她为匪作乱开始的10多天时间里,匪徒们杀害武工队员和群众就达200多人,烧毁房屋300多间,抢走耕牛200余头,各乡老百姓的粮食被洗劫一空。2月13日,黄昏的川西坝子笼罩在暮霭沉沉中。赵洪文国亲率5000多名匪徒,浩浩荡荡直奔什邡县城。她要实现蒋介石反共复国的迷梦。
 
    1950年7月6日,川西军区军法处判处赵洪文国死刑。
 
    周恩来曾为之说情,免其死罪,但西南军区军法处仍判处死刑,时年已七十岁。抗日战争幸存的四子赵连中亦被处决,时年二十五岁,他的妻子和孩子由毛泽东亲笔批示予以释放。
 
    国民政府为表彰赵老太太为创建抗日游击队做出的贡献,尊她为:“游击队之母”。一些报刊撰文说,蒋介石与腰插双枪的赵老太太合影留念,并且结拜为兄妹。
 
    蒋夫人宋美龄在三八年妇女节发表文章,称赵老太太为“全国妇女之楷模”“民族的母亲”,把她比作孟母、岳母。
 
    宋庆龄、何香凝、宋霭龄、朱光珍、史良等妇女界名流也纷纷题词赞赵老太太为:“女中模范。”“母教救国。”“求中华民族解放大道自由平等地位,赵老太太顽强抗敌的精神做领导先锋。”
 
  冯玉祥将军与赵老太太成为挚友,赞她是“女中豪杰”,“句句英雄话,愧死男儿汉。”
 
    爱国人士陶行知先生和著名作家谢冰心女士共同编著了《赵老太太》一书,并写诗赞道:“东洋出妖怪,中国出老太。老太捉妖怪,妖怪都吓坏!说起赵老太,谁个不崇拜?要想中国好,学学赵老太!”
 
    著名作家茅盾在赠送赵老太太的条幅上抒发感慨:“是新中国贤母的典型,亦是新中国新女性的良师,耽于享乐的后生对之应当愧死。”
 
    著名法学家黄右昌先生在《题赠赵母》中有这样的诗句:“气概黄河三万里,名开青史五千年,闻风可使懦夫立,抗建相期猛着鞭。”
 
    国际知名记者和国际评论家宋庆龄的好友金仲华说:“听斯诺先生谈赵老太的故事,北平劫狱西山报信,一个老妇人冲破了敌人重重警戒线,一个中学生正领导游击队,我以为是个神话,见了赵老太南来,游星岛日报,登六层楼台健步如飞,我相信了这个现实,赵老太和赵侗,象征着我们持久抗战中一个游击的新阶段,愿中国的母亲都学赵母,愿中国的男儿都学赵侗。我们祝愿赵母直到抗战的最后胜利。”
 
    近来,在互联网上,出现了把东北的“双枪老太婆”和四川的“双枪老太婆”混淆的现象,一些网友甚至误把四川“双枪老太婆”的照片传到东北“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的词条中,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在此有必要澄清这一问题。
 
  东北的“双枪老太婆”,即赵洪文国,是无党派人士、抗日英雄。《大美画报》曾经刊出她的照片。后因从事反共活动,1950年被枪决。
 
  四川的“双枪老太婆”,其原型有三,邓惠中、刘隆华、陈联诗,均为共产党员,请参见“双枪老太婆”词条。
 
 
 
   满洲马贼“小日向白朗”
 
    尚旭东(しゃんしゅいとん) 满洲无人不知的马贼的大头目。
 
    小日向白朗(1900年1月31日—1982年1月5日)大陆浪人,日本谍报巨头坂西利八郎的弟子。汉名尚辅,字旭东,一般称作尚旭东,白山黑水间传奇性的小白龙,绰号“小东洋”、“小白脸。东北抗日义勇军首领,上海青帮老大。他的存在是对抗战的极大危害。
 
    原籍日本新泻县三条町,家中排行居二。1916年小日向渡海进入中国大陆,20岁时,受坂西利之派遣去蒙古的乌兰巴托旅行,目的是刺探当地军情。但行至内蒙古的巴林时,与杨青山的一伙部下遭遇,双方枪战后终因寡不敌众被俘,由此使他改变了人生,走上了打家劫舍的土匪之路。因第一次战斗其身手不凡,故被委任为小头目。此间他的化名是“邵日祥”,伪称自己是为寻觅中国父亲而来的日本混血儿。他虽然身材短小,但却面色如玉仪表堂堂,故又被称为小白脸。又因其天性好斗不惧鬼神,1920年8月底杨青山战死后,则被长老会议拥戴为该部的“大搅把”(总头领)。
 
    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拚杀后,他逐步在当地的土匪中确立了地位,但却未料在热河省建平县城内失脚——在澡堂被警方活捉,被关了四十多天后被判处死刑,行刑之日小日向被五花大绑押上牛车游街示众,在前往刑场的路上,多次吃了各家门前供养的酒肉点心。到了刑场,高粱杆扎的栅栏外挤满了群众,在众目睽睽之下,小日向坐在一个坑穴旁边,就在这时,群众背后响起枪声,刑场哗然大乱,数十骑疾风暴雨般闯进刑场,说是迟,那时快,一个壮汉飞马赶到,把小日向抓上马背,一声唿哨,一溜烟消失在草原中,原来是众部下联系章嘉活佛截法场救出。5个月后,养伤中的他又再次于察哈尔省的经棚县内被擒,但再次又被其部下救出。为夺回因救他而死的部下遗体,他率部攻进县城击毙县长及警察数名,从而遭到了警方的重点通缉。为了逃避追杀,他躲进多伦章嘉活佛的善因寺,随活佛到北京重新和坂西利八郎接上了头,坂西让他去大连拜访了大陆浪人的思想支柱金子雪斋,接着进了东北马贼的圣地,在马贼中有生杀予多权威的千山“无量观”,求得了道教葛月潭长老的庇护。在此期间,他修行了道教和武当山拳法,用走私枪支遍交东北各大搅把,他的尚字三角旗不带一兵通行库伦-长春。3年后被正式授名为“尚旭东”及法号“小白龙”,临行时,葛月潭长老赠他一柄勃朗宁手枪,上面有一条飞龙和北斗七星,从此千山尚旭东和“小白龙”则成为了他的通名。自此,他广交天下豪杰,并逐一击败了当地的土匪头目如“小菊花”等人,因而在当地也曾名声大噪一时。
 
    其后,他与盟兄弟高文斌一同加入了张作霖的奉天军,26岁时在张宗昌将军的麾下参加了第2次直奉战争,是张宗昌手下的八大头目之一,小日向的职务是少将衔独立卫队旅第二旅长,头衔是“山东军务督办公署·第二第七方面联军总司令部司令官咨议”(少将待遇),后改为直鲁联军咨议。。张作霖被关东军的河本大作谋杀后,他遭日方拘捕,后于1929年被驱逐出满州。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不久,由于日军对满州实施了大肆侵略和屠杀,故而引发了高文斌等人的抗日激情,见此状况,小日向白朗又于1932年再次返回满州,他的老师千山葛月潭由于民族大义,组织抗日义勇军,葛月潭误信他的父亲是中国人,动员他说:“我问你,尚旭东,日本为你母亲的国家,中国为你父亲的国家,那么你选择真正的祖国,日本还是中国?”“老师,我那一方面都不是,....我不愿中日战争。葛月潭让他出任东北义勇军总司令。抗击日本侵略,并说这是神的旨意。
 
  1932 年9 月出了一次著名的绑架事件。这次事件的受害者之一是一位住在南满通商口岸营口(牛庄)的英国医生(有人说他是间谍)的18 岁的女儿廷科·波利。搞这次绑架活动的匪帮要求日本人交纳100 万元赎金,外加枪支弹药,接着它又提出,如果“日本鬼子”在一周内撤出东北,它将无条件地释放人质。对此,日本国内右翼集团一片沸沸扬扬,认为这有辱于国家的尊严;日本政府则被吓坏了,当时它正打算向联合国递交要求承认“满洲国”的提案。最后,关东军司令部求助于在东北唯一能对释放人质施加影响的人物而没有采取使事态进一步恶化的行动,这个人就是小日向白朗,在发生“波利事件”的时候,他已经秘密地完全控制了“东北抗日义勇军”。作为确保释放英国人质的交换条件,他坚决要求关东军停止对抵抗运动的镇压并得到关东军的同意。然后他显示了土匪首领能够对他们的部下所行使的权力,他实际上说服了义勇军停止抵抗活动以免导致日本人采取更加残暴的行动。之后,他进入土匪营地,将人质毛发未损地带了出来。
 
  甚至更奇怪的是这笔交易的下一半。在 1933 年的春天,一次完全可以被称为“马贼大迁移”的行动开始了。在最高首领“尚旭东”和日本关东军田中新一中佐的保证下,势力强大的匪帮首领和前抗日义勇军的军官们(如靠天、老北风,占胜、刘景文,青山)率领他们达7万之众的部下及其家属浩浩荡荡地穿过长城以南地区到达北京,在那里,小日向白朗已经为他们安排了住宿和工作(事实上有些人在他们的新地区又干起了强盗的勾当)。就这样通过将土匪迁至中国管辖区,在华北,他又利用这支人马与蒋介石的特务组织“蓝衣社”进行了反复较量。“七七事变”后,小日向白朗又把这支部队改编成了亲日的“兴亚挺进军”,而他则被日军任命为华北普安协会会长。但因此时的“兴亚挺进军”已兵强马壮,故又引起了驻华北日军的不安。山下奉文不顾军部的命令,把这支部队按土匪处理了,小日向白朗向牟田口廉也联队长申诉也无济于事。其后他就命令所剩残部就地解散潜伏。
 
    1938年以后,武藤章少将就任华北方面军副总参谋长,命令他以旧部组成快速挺进安抚军,以南宫县为中心活动,伺机瓦解华北的35万抗日敌后武装。一直活动39年中期,八路军大扩展时为止。
 
  1935年,他奉关东军宪兵司令东条英机之命来到天津。处理当地青帮反日事件。他在奉天就加入青帮,本命师为奉天的大长老王约瑟,另有郑某及冯竞民为引见师和传导师。于是他带了三个20多岁的土匪华人干儿子乘火车从奉天抵津,见了池上,一谈即和。小日向的条件是给钱多就干,池上一口答应。而实际上池上一文未出,而是让8个被押的帮会头子每人出两万元赎命金做为普安协会成立经费。
 
  按照当时的情况,被捕的8名青帮头目是会被日本宪兵处死的,可是这次他们被关在驻屯军的兵营里,要他们拿钱赎命,小日向让池上将8人秘密用船从天津白河日本军用码头1天运1人去大连。等8人都到了,小日向以放人共建青帮新组织为条件,这8人自然感激而答应,于是决定在天津桃山街10号借一富商的豪华楼房建普安会总本部,小日向任总理,即一把手。1935年11月1日正式成立,并于同日发表了宣言。池上1936年1月的报告还对普安协会的工作十分满意,充满了希望。1936年春在池上和茂川的指使下,小日向和派来投靠的东北兴城人刘占魁在法租界国际饭店三楼36号开枪打死了护卫森严的从南京派来的国民党驻京宪兵三团团长雷寿荣。
 
    此后的小日向白朗又来到有“魔都”之称的上海,在日军的授意下继续从事他的秘密恐怖活动。依靠他青帮长老的身份,他逼的黄金荣答应不在于日本人作对,杜月笙离开上海,他还成立了上海金家坊99号特务组织,毒死了显赫一时,而日本军部又不愿其做大的76号李士群。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小日向白朗被国民党军队逮捕,遂即以“出卖祖国、投靠日本”的汉奸罪受到审判。但此时的他却突然向法庭表明自己是日本人的身份,经审查确认后被释放。
 
  1965年盛夏,对马贼感兴趣的朽木寒三(本名水口安典,1925-)持中京大学教授渡边龙策的介绍信走访了住在东京新宿区的小日向,经一年半的采访,于1967年出版了小日向的专传《马贼战记》(1979年改订2O版为上下卷,中文《小白龙传奇: 一个日本浪人在中国大陆的经历(91年1版1印 仅印1640册)。
 
 
   关东艳匪——双枪“驼龙”
 
    驼龙(1901--1925)原名张淑贞(或素贞),东北辽阳人,天生漂亮,知书达礼,胆略过人。出生于农民家庭,战乱中母亲过世,与爹张老好相依为命。16岁跟人私奔至宽城子(长春),被骗卖入妓院(民间传说不一:“春香院”“金玉堂”“福顺班”)。后遇常来作客的当地土匪首领王大龙(本名王福橖),由大龙赎身,两人结为夫妻,很快成为首领之一,号为驼龙,不久大龙战死,她成为首领。以“驼龙”为名号活跃于东北三省,经常出没在五常、榆树、双城等地,将队伍改名为“仁义军”,队伍一度发展至两千人以上,亦正亦邪,后因打死日本驻军,引起奉系东北军围剿,她惯使双抢,骁勇善战,屡次挫败围剿的官兵在日本、奉军和当地民团的围剿下,在乱石山全军覆没,只身逃出。无处投奔,遂落脚于公主岭妓院。1925年1月8日在鸿顺班妓院被捕。1925年1月19日被枪决于长春。
 
    驼龙被处决,是轰动当时的大事件,驼龙名字传遍白山黑水,报道、故事和传说不翼而飞。一位出生在长春的作家说,他4岁时,母亲抱他去看一场热闹。被枪毙的人是一个30几岁(应该是25岁)的女人,据说是个女土匪。人们并不仇视她,而是以惊羡的口吻传颂她如何勇猛,双手都会使枪。 
 
    1923年阴历八月二十五日,大龙率领手下攻打长春县纪家大院,被纪家的家丁和赶来的保安队夹击,负重伤逃至乱石山死去。张素贞被推为首领,报号“驼龙”,发誓要报血海深仇。有人说,其部下有四百余众。《戊戌变法以来有关大事记》说:驼龙“率两千人在五常、榆树、双城等地”活动六年。可见其势力不小。张素贞惯使双抢,骁勇善战,屡次挫败围剿的官兵。
 
    1924年队伍被击溃,张素贞只身逃脱,无处投奔,遂落脚于公主岭妓院。1925年1月8日在鸿顺班妓院被捕。同年1月19日被押赴长春枪决,时年25岁。
 
    吴会山根据李杜之子李凡口述整理的《智擒女匪驼龙》则说,被捕地点是长春春香阁妓院。当年李杜奉命进驻剿匪,得知驼龙隐匿于妓院,遂派绿林出身的连长老白龙带部下装成阔商到春香阁包妓。驼龙照行规接客,为老白龙宽衣,脱下猞猁皮袄。老白龙转身露出身份:“你认识我吗?跟我走一趟。”驼龙从容淡定,手伸向柜上皮箱说:“我换件衣裳。”老白龙急忙扣住驼龙双手:“不必了。”于是喊来部下押走驼龙。其后,他们打开皮箱,看有两支镜面驳壳枪,子弹已上膛,大勾张开,拿起就响,不禁说声“好险”。
 
    此文还提供驼龙迅速被处死的原因:李杜将驼龙羁押长春军法处,还未等通电上报,便同时收到少帅“解往沈阳”、吴俊升“解往八面城”的两封电报。两位上司谁也得罪不起,少帅是未来的掌权者,吴大帅是他的老上级;而驼龙到这二位不论谁的手下,凭女性、凭匪性,都能东山再起。李杜想不出万全之策,后经军法处王处长点拨,军法处为驼龙拍下生活照片后,就地处决。随后,照片分别送往八面城和沈阳。
 
    行刑前,驼龙身穿紫底白花斗篷,头戴黑色绒帽,眉目清秀,时髦、漂亮,活像戏台上一位贵妇人。虽然她对落到她手里的乡绅大户手段毒辣,在老百姓眼里却是好人。刑车所到之处,商家送吃送穿送戴。当刑车来到大兴当门前时,一个老板送玉镯给她。在刑场上,驼龙高喊:“来吧!我不怕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