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采埃孚并购天合集团,中国企业能学到什么?

 混沌乐 2016-03-19
核心提示  

  采埃孚并购天合,迈出世界级企业第一步,中国企业能从中学到什么?


  2015年,采埃孚(ZF)用一次华丽的飞跃来纪念自己的100周年。两个月前的5月15日,采埃孚刚刚通过所有欧盟及美国相关反垄断机构的批准后,正式完成对天合集团(TRW)的收购。

  自此,天合集团成为采埃孚的第五大事业部,但保持独立性及品牌。预计收购后的内部整合期需要18个月,到2016年底结束。

  此项战略收购的完成,不仅一举让采埃孚成为全球三大汽车供应商之一,更让采埃孚集团与博世集团比肩,成为汽车行业领先的系统供应商。

  仅在数据方面,合并后的公司在未来将有非常好的前景:在全球约 40 个国家共设有约 230 家生产型企业,其客户范围包括了全球几乎所有汽车制造商。2014 年,13.4万名员工创造了300 多亿欧元的年销售额。

  在获得更大市场份额,也就是获得数量方面提高的同时,此番并购更重要的是让采埃孚通过重组整合业务,在集团战略方面获得质的提升,由某一领域的汽车零配件供应商(传动和底盘技术),通过补充主动和被动安全系统技术,提升为系统供应商。

  如果能顺利完成并购后的整合,不重蹈当年戴姆勒收购克莱斯勒的覆辙,采埃孚将完成由小而精的德国企业到大而精的跨国企业的蜕变,最后飞越成为全而精的世界级企业,从而获得下一个100年的未来商业空间。

  而中国的优秀汽车零配件企业,如万向集团,还在从小而精成长为大而精的跨国企业征程上努力。虽不必妄自菲薄,但也要充分意识到自己与博世集团、采埃孚集团等世界级优秀企业的差距,不要因销售量上的提升及某项技术的领先,而过于自信。

  资本的力量、市场的力量,以及在汽车发明百余年后汽车业遭遇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让并购和调整在接下来的十年会成为常态。要不做强做大自己,要不被人吃掉,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商业故事。

  那么,中国企业能从采埃孚并购天合集团中学到什么?


 

NO.1
并购是个技术活


  对未来市场趋势的把握,借助资本的力量,该出手就出手。正是由于采埃孚有清晰的未来战略,即高效、安全性以及自动驾驶,才会在收购天合的同时,果断地进行一系列的业务重组。


  如2014年将下属的全球汽车减振领域排名第3位的BOGE橡胶与塑料业务,出售给中国南车旗下的公司及间接控股子公司时代新材,以及将自己原有的年销售超过4亿欧元的核心业务——转向系统,转售给博世集团,以换来欧盟反垄断机构的批准。

  把握住了市场的脉搏,采埃孚才能信心满满地向金融机构们讲一个出色的故事,获得资本的助力。

  采埃孚获得美国花旗银行以及德国德意志银行为首的23家银行联合体的支持,才能顺利以每股105.6美元的价格,合计135亿美元现金收购天合,同时让天合集团的股票从纽约证交所退市。

  并购后的采埃孚也就不再受到纽约证交所严格繁复条款的制约,免受当年戴姆勒收购克莱斯勒之苦。

  有人调侃说,当年表面上是戴姆勒德国总部说了算,实际上却是纽交所以及美国律师说了算。也难怪马云今年在纽约也表示,后悔阿里巴巴在美国纽约上市。一句话,不熟悉的外国婆婆,比自己熟悉的本国婆婆烦许多。

  收购与自己体量相当的天合集团(2013年销售额175亿美元),采埃孚(2013年销售额204亿美元)也是精心准备。因为,并购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一旦收购不成,既暴露了自己的战略目标给竞争对手,甚至被反并购,而投资市场对发起收购的企业的信心也会受重挫,从而元气大伤。

  2002年,当美国国防企业诺斯洛普-格鲁门公司对天合成功进行敌意收购时,黑石集团以46亿美元买下了天合汽车。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天合的股票最低跌至每股2美元以下,这也给了天合的管理层发起管理层收购的机会。

  天合集团的两百多位高层管理以不到10亿美元的价格获得对天合的控制权,而2014年天合每股价格在102美元左右,这使得采埃孚在2014年发起并购时有了135亿美元的报价。

  不仅如此,根据天合集团的所谓“金色降落伞”(Golden Parachute)条款,如果有公司对天合发起并购,天合集团的董事会成员将获得高达1.34亿美元的补偿,而董事长英国人John Plant一人就能得到约8700万美元的补偿,而以每股105.6美元的报价,John Plant出售手中的天合股票还能获益约7000万美元。

采埃孚的全球董事长斯特凡·索默(Stefan Sommer)博士说:“作为全球最大的系统供应商之一,我们整合了所有相关技术,把高效性、安全性,以及自动驾驶技术的大趋势整合到一起,从而占据当前和未来行业趋势的制胜起点。”

  与此比较,2014年采埃孚董事会6位董事的薪酬合计才只有800万美元。对此,采埃孚的全球董事长斯特凡·索默(Stefan Sommer)博士表示了不满,但也只有无奈接受这种跨国的差异。

  管理层收入的巨大差距,只是美国与德国的商业文化差异的一个体现。在并购完成后的新采埃孚,需要进行怎样的磨合和碰撞,会遇到怎样的未知数还是一个未知数。

  但对原天合集团的管理层来说,却实实在在演绎了一个打工仔变老板的成功故事。


NO.2
软硬竞合


  采埃孚公司有段名言,未来的汽车一半价值是软件。这句话,从一家全球领先的零配件供应商说出,语惊四座,其间意义,值得好好玩味。


  这是互联网/软件企业吃掉制造企业,还是制造企业用好互联网/软件的问题?用中国的语境来说,这是“互联网+”的问题,还是“+互联网”的问题?这也是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战略思考的问题。

  答案呢?不管是工业4.0,还是“互联网+”,其实都是相似的概念,核心都是硬件与软件整合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苹果公司早就是工业4.0的典范。软硬通吃的苹果,正是凭着2007年iPhone的横空出世,通过硬件与软件App的组合拳,几年内力压软件公司微软,能源巨头安然,成为全球上市公司市值之冠,并有望继续将优势保持下去。

  或许,下一个全球市值冠军,会来自一家软硬通吃的汽车公司。

  而这家汽车公司,也许会来自传统的几大汽车(硬件)制造企业,特别是德国企业;也许会来自美国的软件公司,如谷歌、苹果。德国车企是从硬件制造端延伸到软件开发端,而谷歌、苹果是从软件端整合硬件端。

  就拿目前最热的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来说,谷歌制定“一步到位”策略,试图开发出不用方向盘的无人驾驶汽车。充分利用自己的软件优势,以及自己无销售压力的风险投资心态,它的无人驾驶汽车累计行程已达70万英里(约112万公里)的路测,取得了不少革命性的突破,能在各种复杂路况行驶。缺点是时速不快,目前只能达到20公里左右,转化为市场能接受的产品还有待时日。

  相比较,汽车厂商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则采取渐进性的提升,一点一点地推出自动驾驶功能。例如奥迪, 今年4月的一款A7概念车,已经可以在德国高速路上行驶,甚至邀请了德国交通部长乘坐,以示车辆的安全性。

  但严格来说,奥迪的这款概念车还只能算是半自动,其研发的目标,也是测试自动驾驶新技术,并将其应用在自己的高端车型上,从而不断地将研发成本回收。异曲同工,十年后,谁执牛耳,我们拭目以待。

  而采埃孚也越来越重视软件的开发。一家领先的汽车整车及零配件制造企业,将不仅需要机械制造的工程师、电气研发工程师,还需要大量的软件研发人员。可以说,软件硬件的边界正在不断地模糊。就像武侠小说里说的,谁能打通(软硬件)的任督二脉,谁才是顶尖的高手。


NO.3
值得信赖的人才


  21世纪缺的是什么?这个没新意的问题,想必大家都懒得回答,不就是缺人才嘛?且慢,恰当的答案是值得信赖的人才,或者说,将才。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要在外取胜,君主反而要充分信任在外作战的大将。但这样的将才,太难找。


  就拿采埃孚来说,在合并天合之前,严格来说更像是一个德国企业,而不是一个国际化企业。总部与各大战略市场是直接的从属关系,各大市场,包括中国,要直接向德国总部汇报。总部是唯一的中枢,而各大战略市场只是四肢,不具备思考和自主决定的能力。

  这个特点,在德国的大众集团、宝马及戴姆勒基本也都显露无遗。这样的等级架构,最大的优点是降低系统风险,有利于制定统一的战略。

  但在“互联网+”的时代,这样架构的弊端也凸现无遗。其一,以总部的思维来理解与本土市场差异巨大的区域市场,往往会脱离实际;其二,不能充分调动区域战略市场人才的积极性来出谋划策。

  再强大的总部,效果只是一台超级电脑,如果能调动战略市场参与决策,则像更多台电脑参与云计算,效果自然更好。

  采埃孚似乎找到了这么一个可信的“自己人”。2014年上任的首任采埃孚亚太区总裁Rudi Von Meister可能就是合适的人选。

  这位亚太区总裁的中文名叫万如意,是德国裔的美国人,长期在美国公司工作,1993年就来到中国,担任德尔福汽车中国区业务代表。更有渊源的是,万如意的父亲为齐柏林飞艇公司工作,而齐柏林基金会是采埃孚的最大股东,拥有采埃孚90%股份。

  采埃孚2014年调整先前亚洲各个国家市场向总部垂直汇报的架构,增加一层亚太区,意在加强对亚太区市场进行横向协调。

  现在,收购天合之后,德国文化的采埃孚与美国文化的天合,也需要一个跨文化的人进行协调,而万如意正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采埃孚2014年调整之前亚洲各个国家市场向总部垂直汇报的架构,增加一层亚太区,意在加强对亚太区市场进行横向协调。不仅如此,收购天合之后,德国文化的采埃孚与美国文化的天合,也需要一个跨文化的人进行协调,而采埃孚亚太区总裁万如意(Rudi Von Meiste)正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万如意坦言,采埃孚过去一直是德国的企业,而天合汽车是在全球拥有网点的企业。与采埃孚相比,天合汽车在北美、日本和印度等地的存在感很强,熟知各个市场的客户需求,拥有为各个市场开发产品的技术经验。采埃孚需要通过学习这些技术经验,逐步成为一家全球性企业。

  而他,正是这么一个能将文化差异巨大的亚太区国家市场连通的桥梁。可以作为备注的是,他是中国的女婿,精通英德中三种语言,可以说是熟悉三种文化。

  全球化的本质,并不是人类文明的单一化。全球化并不会带来文化、价值观及需求的高度统一,更多的是在欧美国家,以自身的政治经济体的繁荣,对相对弱势的政经体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而产生的趋同和学习效应。

  但优劣关系是相对的,差距也是缩小的。中国汽车市场作为全球第一大市场,懂中国的人才理应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甚至加入跨国公司的董事会,这才是对中国市场的真正的重视。

  我们希望,在接下来的十年内,有中国裔的身影出现在跨国企业的董事会中。中国汽车市场,不再仅仅是因为人口众多购买力强成为得第一大市场,而是影响世界汽车行业进程的战略策动市场之一。

  某种程度上,万如意可以说是一个开始。(来源:汽车商业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