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课笔记|CIT2016,动脉粥样硬化性别学差异的研究现状

 曹娥江 2016-03-19


解放军总医院  叶平教授


【一】ASCVD流行病学现状的性别差异


1、据2014年WHO最新公布的欧洲心血管病流行趋势显示,男性CVD占死因47%,男性卒中死亡10%;女性CVD占死因51%,男性卒中死亡15%。


2、另据2016年更新的美国AHA心脏病与卒中统计数据显示:女性65岁后患病数持续增加,80岁后超过男性。


3、女性心血管死亡在65岁后仍持续上升,与此同时,男性在65岁后血管疾病死亡呈现下降趋势详见下图。




4、女性心梗后的死亡风险高于男性,详见下图。




【二】ASCVD性别差异的原因探究


这里主要探讨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性别差异,危险因素和性激素影响的性别差异。


1、女性斑块侵蚀多于破裂斑块,详见下图。



2、绝经后女性冠脉病变更多表现为易损斑块。


3、与男性不同,女性出血斑块与继发性心血管事件无显著相关性。


4、小于54岁女性的血管狭窄程度较轻,大于63岁女性的血管狭窄程度较严重,详见下图。



5、女性的冠状动脉血流储备较小,详见下图。




6、绝经后女性胆固醇水平升高是导致女性斑块破裂的最重要因素,详见下图。




7、女性吸烟导致心梗的风险高于男性。


8、绝经也是女性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详见下图。




【三】基于性别差异的ASCVD治疗措施


近10年来陆续出台了多个女性心血管疾病诊疗指南和共识,参照最新指南,女性心血管病的防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良好的生活方式:不应吸烟且应该尽量避免被动吸烟,控制饮食,严格控制饮酒,体力运动,减轻体重。


2、ASCVD二级预防原则同男性:降压,降脂,降糖,药物治疗原则与男性无差异。


3、重视女性的心理治疗。


2016年AHA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科学声明指出,改善女性AMI临床疗效需要优先解决以下问题:


1、提高女性、医疗和公众部门的认识。

2、评估遗传和环境因素对早发ASCVD的预防价值。

3、评估心理和社会危险因素对发病的影响。

4、提高二级预防药物的治疗率和依从性。

5、开发和评估有效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行为和干预措施。

6、开发和评估女性发病后个体化的二级预防策略。

7、临床研究增加纳入所有年龄女性策略。


总结


1、ASCVD存在性别差异:女性较迟发病,且在65岁后死亡率仍持续上升,心梗后的死亡率高于男性。


2、目前有基于性别差异而制定的指南共识,但是仍需全面开展相关的临床研究以更全面地指导临床实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