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博物院典藏精粹之石刻

 老刘tdrhg 2016-03-19

石刻

山西特殊的历史地位和自然环境,成就了高超

的石刻艺术。从西汉起2000年来,各类石刻作品精彩纷呈。运城征集的汉代圆雕蹲虎,简练拙朴。大同出土的宋绍祖墓仿木构建筑石椁,由百余件雕凿精细的构件拼装组合而成,是研究北魏建筑艺术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太原隋虞弘墓石椁,以其精美的浮雕艺术和浓郁的异域风情,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佛教造像方面,云冈石窟和天龙山石窟早已享誉中外,而更多各种造像隐于乡间古刹。太原华塔和沁县南涅水,以及各地出土与征集的历代石刻与造像,还原了云冈以来佛教艺术民族化,进而到宋元世俗化的过程。特别是唐代石雕造像,造型优雅,丰满健美,仪态万方,“万物皆备于我”的气度风范,令人心驰神往。宗教本虚幻,艺术却真实。千年的风霜,难以剥泐空灵的笑容;世道的变迁,岂能磨灭悲悯的情怀?——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石雕柱础北魏通高16.5厘米,底座边长32厘米,柱孔直径7厘米。1965年大同市石家寨村太和八年(484年)司马金龙墓出土。其中一件柱础为浅灰色细沙石质,方形底座,其上呈覆盆形,顶部高浮雕莲瓣,中心有圆形插孔。周边雕蛟龙穿行于群山之间。方座四边浅浮雕忍冬纹和云纹,方座四角上各有一圆雕伎乐童子,分别作击鼓、吹觱篥、弹琵琶和舞蹈状。柱础底座四边浅浮雕缠枝莲,其间为伎乐人物。装饰内容吸收了佛教、西域及其他外来文化的因素,雕工精美,玲珑脱俗,是北魏雕刻艺术品中的精品。共出土4件,大小、纹饰略有不同,是漆画屏风(木板漆画)的插座。司马金龙之父司马楚之是东晋宗室,因宫廷斗争而转投北魏,娶北魏公主,被封为琅琊王。



菩萨头像

高36厘米。1959年祁县西六支村惠安寺出土。菩萨发髻高束,髻饰上足髻饰立佛一尊,脸庞圆润清秀,细目弯眉,略带微笑,表情生动自然,根根发丝清晰可见。


程哲碑
东魏
高120厘米,宽68厘米,厚25厘米。长治市袁家漏村征集。碑圆首,碑阳正中圆拱龛内浮雕释迦坐像,方额隆颐,身形略显瘦削,厚重的袈裟下摆长长地披覆于座前。龛之内外线刻飞天、胁侍、讲经说法图及护法狮等,线条刚柔相济,飘逸飞动。碑额有东魏天平元年(534)的题记。碑阴刊有程哲发愿文,记叙程氏家族的源流功勋。这一年,北魏初分东、西,故造像中北魏晚期的余韵仍相当浓重。此碑应是带有供养佛像意味的墓碑或墓志。


石椁
北魏
高240厘米,长348厘米,宽338厘米。2000年大同市曹夫楼村太和元年(477年)宋绍祖墓出土。由109件雕凿精细的青石构件拼装而成。外形为悬山顶式殿堂建筑,前设檐廊,面阔三间,一斗三升人字拱为目前所见最早。外壁雕多个铺首衔环,内绘有舞蹈、奏乐人物。是研究北魏建筑艺术的珍贵实物。


石雕方砚
北魏
高8.5厘米,长21.2厘米,宽21厘米。1970年大同市南郊出土。浅灰色细砂岩雕成。砚面中心为方形砚池,周边饰连珠纹和莲瓣纹,砚池两侧各有一耳杯形水池和方形笔舔,其两端有成双的鸟兽作饮水状。对角有莲花形笔插。其间雕人物图案四组五人,有骑象、舞蹈、角抵等内容。侧面各雕人物、动物等。砚底雕莲花一朵,周边围以小莲花8朵。这是北魏石刻艺术的高水平佳作。



观音菩萨五尊像
北齐
高60厘米。1954年太原市花塔村出土。砂石质贴金彩绘,透雕双树背光,高浮雕伎乐飞天及二龙奉塔。主尊观音菩萨头戴花冠,身佩钏饰。


贴金彩绘释迦坐像
北齐
高40厘米。1954年太原市花塔村出土。释迦佛趺坐于仰覆莲座,脸颊丰圆,笑容恬静,身后雕花头光。佛体与莲座彩绘贴金,袈裟下摆内收,双勾衣纹仅及座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