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一思想定理
2016-03-19 | 阅:  转:  |  分享 
  
思想的定理



思想是人类最显著的特征,是社会文化的灵魂。然而这一最为人们熟悉的现实,也是最让人迷茫的领域,充满着形形色色且相互矛盾、对立的论证和学说。由于思想广泛渗透于人类活动的所有方面,所以要澄清有关思想的问题,必须综合哲学、人类学、文化学以及现代科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以当代最新学术资料为依据,以思想的作用、特点和规律为重点,以定理的形式归纳梳理出有关思想的确定性命题。

第一思想定理:思想是人类存在的中心事实,是一种不可还原的实在。在我们的观念中,思想是主观的意识范畴,是大脑的机能;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存在决定意识,思想反映实在。问题真有这么简单吗?我们来看看最新的研究成果。

命题一:思想是一种精神现象,谜底根源于身心难题。所谓思想,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抽象层面以及由此产生的观念、考虑、想法,其在心理上表现为思考、情绪和需求等主观特征,在意识上表现为认识、学说和思想体系等理论特征,在实践上表现为计划、规划和战略等行为特征,在社会上表现为政策、规范和法律等制度特征,在文化上表现为传统、道德、信仰和意识形态等精神特征。思想如此重要,那么思想是如何产生的?思想的本质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自远古到现代一直充满争论,很多观点针锋相对、莫衷一是。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关于人类与周围宇宙的关系问题,其核心焦点在于人类作为有意识的行为者与物理世界如何统一?这个问题现代归结为心身问题、心脑问题,是当代哲学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命题二:人类思想的特殊能动性,截然有别于无意义的物理世界。身心问题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的难题:一是思想意识存在之谜,即在我们的常识性画面中,人类是有思想、有意识的理性行为者,思想意识是人类具有的特殊属性。但是,我们又很难弄清楚在纯粹的物理系统中怎么会存在着意识,由普遍物理材料构成的人和大脑怎么会产生思想意识?二是意向性问题。我们具有欲望、信念以及爱恨情仇等思想和情绪,这些心理状态指向、涉及、关联到外在世界的种种客体和事态。但是一个机械性的宇宙怎么会包含有意向性的人类?人脑中的心理状态怎样才能关联和涉及到外物?一种本质上无意义的世界怎么会包含着意义?三是心理状态的主观性。每个人能够意识到自我和内部心理状态,但这与别人的自我和心理状态截然不同。我们怎样去协调主观心理现象的实在与完全客观的实在的科学观念呢?四是心理的因果性问题。在常识中我们都能设想我们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行为方式确有不同,它们确实对物理世界有某种因果的影响。但是,思想、感情这些心理的东西怎样才能去影响物理的东西?“像思想那样的‘毫无重量’、‘虚无缥缈’的一种东西,怎么会导致行动?”(约翰塞尔《心、脑与科学》P17)

命题三:心脑之间存在巨大认识论鸿沟,一切决定论及等同说皆为谬误。身心问题是历史最悠久的问题之一,也是贯穿全部西方哲学史的中心问题。从古至今,人们提出过各种学说试图解答这一难题。虽然大部分学说都承认意识和思想是人脑的机能,无法否认思想、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大脑的微观机制对我们依然是个谜,企图弥合物质与意识、思想与大脑鸿沟的种种做法都是武断和虚妄的。正如著名哲学家塞尔所说“关于人脑的功能我们所知甚少,而基于这种无知之上的某些理论的矜夸与造作又是如此之多”,“那么造成我们心理生活差异的种种神经环路和局部环境究竟是什么呢?没有人能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约翰塞尔《心、脑与科学》P2-3)。根本的问题在于,在心与脑之间存在一条认识鸿沟,“时至今日,为填平这条鸿沟所作出的种种努力毫无例外地遭到了失败”(约翰塞尔《心、脑与科学》P33)。唯物主义的还原论和功能主义的等同论都是不可取的,它们把思想意识还原或者等同与生理,“忽视心理现象的独立性,抹杀它们所具有的独立作用是没有根据的”(高新民《现代西方心灵哲学》P101)。

命题四:主观性也是一种存在事实,必须使用心理语言描述思想行为。心与脑、物质与意识之间存在鸿沟,并不表明我们无法认识和把握心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只是意味着我们不能将思想意识还原或等同于物质构成或生理学机能。“尽管存在着关于脑在细节上如何工作这个巨大的经验上的迷,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逻辑上、哲学上或形而上学上根据我们十分熟悉的从周围自然界中得来的方法去说明心脑之间的关系”(约翰塞尔《心、脑与科学》P15)。人类的心理现象,是生物进化的一个普通事实;人的主观思想性,也是一种现实的客观存在。对于人类心理现象以及主观思想性的描述分析,同样有真假对错之分。“认为实在的定义应排除主观性,这是个错误”(约翰塞尔《心、脑与科学》P17)。

命题五:没有联结心理与物理的严格法则,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存在根本性的中断。自然科学对物质运动状态的把握,是通过相关要素物理参数的分析得到的。知道了起始变量的参数,根据因果关系必然能够推出相应的运动状态。而社会科学则不然,由于我们无法知晓外部因素作用于大脑神经的微观机制,就不能从外部环境中的物理变量直接推出人的行为趋向。从心脑鸿沟这一论断中,我们必然推导出以下结论:在世界的社会特征和物理特征之间,即在用社会词汇和物理词汇描述的共同现象之间,不可能存在任何中介原则;在用心理词汇描述的现象和用神经生理词汇描述的现象之间,即在心与脑之间要得到这类合适的中介原则也是不可能的;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一种根本性的中断(约翰塞尔《心、脑与科学》P70);从心理学陈述到生理学陈述不可通约,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不可通约(斯蒂文森《人学的世界》P305)。这表明:我们不可能具有联结心理与物理的严格法则,从自然科学的任何定律,我们都无法推出导致社会运动及变革的法则。“我们必须彻底抛弃那种把当今的社会科学视作牛顿之前的物理学的观念,必须彻底抛弃那种等待着一套牛顿式的心灵与社会法则的幻想”(约翰塞尔《心、脑与科学》P61-62)。社会和自然科学之间的根本中断,来源于社会和社会现象的内在心理特性。社会现象的基本特征,在于心理因素的渗入和作用。思想意识和愿望,才是人的行为的直接动因。要说明人的行为,必须具体去分析人的心理状态,即信念、恐惧、希望和需求。“对大量的社会和心理现象来说,指称一现象的概念自身就是这一现象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想把一事物视作婚礼、工会、财产、货币甚至战争与革命,卷入到这些活动中的人们就必须具有某种相应的思想。一般来说,人们不得不对这些活动是什么有所思考”(约翰塞尔《心、脑与科学》P66)。







还需要深入考察的是,在决策体系和思想理论中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联结链条,它们位于系统途径中的位置直接决定其所发挥的作用。某要素在“问题迷宫”中关联的逻辑链接愈多,表明其负载着更多的思想内容,对思想体系的价值就愈大;在目的——手段链条中处于更基本的地位,其决定和影响的联结点愈多,它的作用也就越重要;在系统途径上位于关键环节上,制约着串行线路中上下联结项,所发挥的作用愈大。





献花(0)
+1
(本文系花间挹香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