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杂技(蹋毬)

  2016-03-19
  表演者在一个大球上用双足驱球疾进,并做出翻腾跳跃等各种难度的动作,是今天人们经常见到的一个杂技项目。这项活动,在唐代是集观赏性和娱乐性于一身的一种球戏,叫作“蹋毬”。唐代《封氏闻见记》记录到当时的艺人们发明了“蹋毬之戏”,球是木制的,高约一二尺,涂着绚丽的色彩。女艺人站立在球上,“宛转而行,萦回来去,无不如意。”唐代诗人王邕对宫女们蹋毬的情景有绘声绘色的描写:宫女们立身于滚动的球上,球体似珠,滚动如风雷,人颜似玉,打扮得如同仙女下凡,球不离足,足不离球,扬袂迭足,耍弄金盘,挥剑舞蹈,跳跃,矫捷轻盈,飘然若仙,把上万名观众看得如醉如痴(《内人蹋毬赋》)。这种“蹋毬”运动,后来演化为杂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