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首先要改变人的思想意识和思想观念 【原文】“呜呼!孺子1王矣!继自今我其立政。立事、准2人、牧3夫,我其克灼知厥者,丕乃俾4乱5。相6我受民,和7我庶狱庶慎,时则勿有间8之。自一话一言,我则末惟成德之彦9,以乂10我受民。 “呜呼!予旦已受人之徽11言咸告孺子王矣。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12于庶狱庶慎,惟正是乂之。 “自古商人亦越我周文王立政,立事、牧夫、准人,则克宅13之,克由14绎15之,兹乃俾乂,国则罔有。立政用憸16人,不训于德,是罔显在厥世。继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其惟吉士,用劢17相我国家。 “今文子文孙、孺子王矣!其勿误于庶狱,惟有司之牧夫。其克诘18尔戎19兵以陟20禹21之迹,方行天下,至于海表22,罔有不服。以觐23文王之耿24光,以扬武王之大烈25。呜呼!继自今后王立政,其惟克用常26人。” 周公若曰:“太史!司寇27苏公28式29敬尔由狱,以长我王国。兹式有慎,以列30用中罚。” 【译文】“呜呼!年轻的大王啊!自今天起我设立政事。设立事务、平准人材、统治群夫,我能够明知他们,是使他们参与治理;辅佐我接受人民,协调我管理众多刑狱和众多谨慎之事。这些事务是不可替代的,甚至是一言一语。我们最终会有兼备规律的人,用以治理我们接受的人民。 “呜呼!我姬旦把前人美好善良的语言全部告诉了大王了。自今以后文王的子孙后代,不要耽误于众多刑狱和众多谨慎之事,惟有端正地去治理。 “从古时的商人祖先到我们的周文王设立政事,设立事务、统治群夫、平准人材,都能够使他们顺应,能够使他们遵从事理,这就是使他们治理,国家就没有失误的缘故。设立政事任用奸邪的人,不教育他们于规律,就会在世上没有显耀的功绩。今后设立政事,千万不要任用奸邪的人,应任用善良的读书人,来努力治理我们的国家。 “如今文王的子孙后代,都是很年轻的王!切不可耽误在众多的刑狱问题上,那是有关部门来统治管理的。你要能够去整治军队循着大禹的足迹,才能遍行天下,直至海外,没有谁不会臣服。以朝见文王的光明,以显扬武王的显赫功绩为荣。呜呼!自今以后大王设立政事,一定要任用守规矩的人。” 周公这样说:“太史官!主管司法的官长苏公按法度恭敬遵从刑狱之事,使我王国家长治久安。他执法很谨慎,让他停止使用中等的刑罚。” 【说明】在本节中,周公继续劝导成王,不要一个人去管那么多事,要任用其他人来参与治理。在用人中,千万不要任用奸邪的人,应任用善良的读书人,在管理工作中学会管理。作为一个君王,如果整天沉溺于刑狱决断之事,虽然能说明你有能力,但却不如去整治军队,扬威海外。孰重孰轻,谅周成王自己也会掂量。本节的最后一句话其实也很重要,在周公东征后,天下逐渐太平,战争征伐之事大为减少,所以周成王才想去过问刑罚之事,但由于连年征战,人民已疲惫不堪,如果再用严刑峻法进行治理,人民将不堪忍受,所以周公提出废除或停用很严厉的刑罚,只使用中等以下的刑罚,这确实是明智之举。在几年前,商纣王就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结果导致天怒人怨,周文王向商纣王大送重礼,提出废除炮烙之法,得到很多人赞成,商纣王不得不答应周文王的请求。这说明用严刑峻法是不能够治理国家的。周公能够继承周文王仁爱的思想,确实是当时人民的幸事。 本篇《立政》,是周公对周成王的劝导,是周公对顺应形势发展的详尽论述,周国由一个小邦国一跃而成为大国,接受了殷商国的大片土地和大量民众,显然周国的政治制度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为适应新的发展,周公认为首先要改变人的思想意识和思想观念,而这些改变首先要从领导人做起,所以他不厌其烦地劝告周成王不要耽误在众多的刑狱和众多的谨慎之事上,要从大的方面着想着手,使国家的统治管理走上正轨。只有领导人改变了思想观念,下面的百官才会改变思想观念,否则,领导人大包大揽,一竿子插到底,不能宽容下级去治理、管理诸事,那么,国家就会发生混乱。商纣王的灭亡也有这个原因。 —————————————————— 【注释】1.孺:(rú如)《书·金縢》:“公将不利于孺子。”这里用为幼稚、年小之意。 2.准:(zhǔn準)取义于水平,侧重于平稳。《书·立政》:“宅乃事,宅乃牧,宅乃准,兹惟后矣。”《礼记·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凖。”《说文》:“凖,平也。”段玉裁注:“谓水之平也。天下莫平于水,水平谓之凖。”这里用为不倾斜之意。 3.牧:(mù幕)《书·舜典》:“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诗·小雅·出车》:“我出我车,于彼牧矣。”《周礼·大宰》:“而建其牧。”《荀子·成相》:“请牧基,贤者思。”《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故明主之牧臣也,说在畜乌。”《礼记·曲礼》:“九州之长入天子之国,曰牧。”这里用为统治、主管之意。 4.俾:(bǐ比)《书·尧典》:“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书·大禹谟》:“劝之以九歌,俾勿坏。”《诗·邶风·日月》:“俾也可忘。”《诗·小雅·节南山》:“天子是毗,俾民不迷。”《诗·大雅·緜》:“俾立室家,其绳则直。”《诗·大雅·云汉》:“昊天上帝,宁俾我遯?”这里用为“使”之意。 5.乱:(luàn娈)《书·禹贡》:“乱于河。”《书·泰誓》:“予有乱臣十人。”《诗·大雅·公刘》:“涉渭为乱,取厉取锻。”《尔雅·释诂下》:“乱,治也。”《论语·泰伯》:“予有乱臣十人。”这里用为治理之意。 6.相:(xiāng乡)《书·汤誓》:“伊尹相汤伐桀。”《书·大诰》:“周公相成王。”《诗·大雅·生民》:“有相之道。”《论语·卫灵公》:“然,固相师之道也。”《孟子·万章上》:“舜相尧二十有八载。”《荀子·荣辱》:“仁义之统,以相群居,以相持养。”《广韵·漾韵》:“相,扶也。”《集韵·漾韵》:“相,助也。”这里用为辅佐、扶助之意。 7.和:(hé合)《易·兑·初九》:“和兑,吉。”《诗·郑风·萚兮》:“倡予和女。”《老子·二章》:“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礼记·中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说文》:“和,相应也。”《广雅》:“和,谐也。”这里用为和谐、协调之意。 8.间:(jiān尖)《书·益稷》:“笙镛以间。”《书·多方》:“天降时丧,有邦间之。”杜甫《别蔡十四著作》:“异才复间出,周道日惟新。”这里用为更迭、交替之意。 9.彦:(yàn厌)《诗·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尔雅》:“美士为彦。”《礼记·大学》:“人之彦圣。”《说文》:“彦,美士有彣也。”这里用为形容才智出众,贤才、俊才之意。 10.乂:(yi义)《书·尧典》:“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书·泰誓》:“天其以予乂民。”《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尔雅》:“乂,治也。”《汉书·武五子传》:“保国乂民。”这里用为治理安定之意。 11.徽:(huī灰)《书·舜典》:“慎徽五典,五典克从。”《书·无逸》:“徽柔懿恭,怀保小民。”《诗·小雅·角弓》:“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尔雅·释诂》:“徽,善也。”这里用为美好、善良之意。 12.误:(wù雾)《左传·僖公十五年》:“郑以救公误之,遂失秦伯。”这里用为耽误之意。 13.宅:(zhái择)《书·太甲》:“惟尹躬克左右厥辟宅师,肆嗣王丕承基绪。”《书·康诰》:“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诗·大雅·皇矣》:“乃眷西顾,此维与宅。”《孟子·公孙丑上》:“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这里用为顺应、归顺之意。 14.由:(yóu尤)《书·武成》:“乃反商政,政由旧。”《书·康诰》:“乃由裕民。”《诗·小雅·宾之初筵》:“匪言勿言,匪由勿语。”《诗·大雅·抑》:“无易由言,无曰苟矣。”《论语·泰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孟子·梁惠王上》:“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荀子·修身》:“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这里用为遵从,遵照之意。 15.绎:(yì艺)《书·君陈》:“出入自尔师虞,庶言同则绎。”《诗·周颂·赉》:“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朱熹注:“绎,寻绎也。”《论语·八佾》:“纯如也,缴如也,绎如也,以成。”这里用为引出头绪,寻求事理之意。 16.憸:(xiān仙)《书·盘庚》:“相时憸民,犹胥顾于箴言。”《说文》:“憸,憸诐也。憸利于上,佞人也。”《刘子·心隐》:“夫少正卯心逆而憸。”这里用为奸邪之意。 17.劢:(mài迈)《说文》:“劢,勉力也。”这里用为努力、尽力之意。 18.诘:(jié节)《书·吕刑》:“荒度作刑,以诘四方。”《周礼·大司马》:“制军诘禁。”《管子·五辅》:“诘诈伪,屏谗慝,而毋听淫辞。”《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子盍诘盗。”《荀子·成相》:“谗夫弃之,形如诘。”这里用为整治之意。 19.戎:(rong荣)《诗·大雅·常武》:“以脩我戎。”《左传·桓公七年》:“戎右少师。”这里用为军队之意。 20.陟:(zhì志)《书·舜典》:“黜陟幽明。”这里用为登程、上路之意。 21.禹:(yǔ雨)传说中国夏代的第一个君主,是远古夏部落领袖。他曾经治过洪水。姒姓,名文命,鲧之子。 22.表:外面。与“里”相对。《书·尧典》:“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书·五子之歌》:“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 23.觐:(jìn进)诸侯秋季朝见天子或朝拜圣地。《书·舜典》:“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诗·大雅·韩奕》:“韩侯入觐,以其介圭。”《周礼·大宗伯》:“秋见曰觐。”《尔雅》:“觐,见也。”《礼记·曲礼》:“天子当依而立,诸侯北面而见天子曰觐。”《仪礼·觐礼》疏:“觐,见也。诸侯秋见天子之礼,于五礼属宾礼。”《说文》:“诸侯秋朝曰觐。劳王事。”这里用为朝见之意。 24.耿:(gěng埂)古通“炯”。《楚辞·屈原·离骚》:“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这里用为明亮、光明之意。 25.烈:(liè劣)《书·盘庚》:“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书·洛诰》:“以予小子扬文武烈。”《诗·小雅·蓼莪》:“南山烈烈,飘风发发。”《诗·大雅·思齐》:“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诗·周颂·载见》:“休有烈光。”《孟子·公孙丑上》:“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韩非子·诡使》:“而好名义不进仕者,世谓之‘烈士’。”《汉书·王莽传上》:“成王不能共事天地,修文、武之烈。”这里用为光明,显赫之意。 26.常:(cháng长)《书·皋陶谟》:“彰厥有常,吉哉!”《诗·周颂·思文》:“陈常于时夏。”《管子·君臣上》:“而相为常具以给之。”《老子·五十五章》:“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荀子·君道》:“至道大形,隆礼至法,则国有常。”《韩非子·扬榷》:“其事不当,下考其常。”这里用为规则之意。 27.司寇: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司法和纠察的长官。《书·洪范》:“六曰司寇,七曰宾。”《荀子·儒效》:“仲尼将为司寇,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荀子·宥坐》:“孔子为鲁司寇。” 28.苏公:人名。即苏忿生。周武王时的大臣。《左传·成公十一年》:“昔周克商,使诸侯抚封,苏忿生以温为司寇。” 29.式:(shì世)《书·君奭》:“我式克至于今日休?”《诗·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诗·小雅·楚茨》:“卜尔百福,如几如式。”《诗·大雅·下武》:“下士之式。”《老子·二十二章》:“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孟子·公孙丑下》:“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说文》:“式,法也。”这里用为法度,规矩之意。 30.列:(liè劣)假借为“迾”。《楚辞·九怀》:“余深愍兮惨怛,愿一列兮无从。”《礼记·玉藻》:“山泽列而不赋。”这里用为遮遏、阻止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