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官职的安排 【原文】王曰:“若昔大猷1,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曰:“唐虞稽2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3四岳4,外有州牧5侯伯。庶政惟和,万国咸6宁。夏商官倍,亦克用乂。明王立政,不惟7其官,惟其人。 “今予小子,祗8勤于德,夙9夜不逮10。仰11惟前代时12若13,训14迪15厥官。立太师16、太傅17、太保18,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19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少师、少傅、少保20,曰三孤21。贰22公弘23化24,寅25亮26天地,弼27予一人。冢28宰29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司徒30掌邦教,敷31五典32,扰33兆民。宗伯34掌邦礼,治35神人,和上下。司马36掌邦政,统六师,平37邦国。司寇38掌邦禁,诘39奸慝40,刑暴乱。司空41掌邦土,居42四民,时43地利。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44九牧,阜45成兆民。 “六年,五服46一朝。又六年,王乃时巡,考制度于四岳。诸侯各朝于方岳,大明黜47陟48。” 【译文】成王说:“顺从过去的大道,制定治理的法则于还没有混乱之时,保护邦国在还没有危险之时。” 成王又说:“尧舜核查古代的典制,建立了百种官职。对内可掌管四岳,对外可统治侯伯。众多的政事和谐,万国共同安宁。到夏商时官职增倍,也能够用来治理。明白的君王设立政事,不考虑官职如何,只考虑人的因素。 “如今我这年轻人,恭敬地勤于修养规律,起早睡晚都赶不上。惟有依赖前辈的这个顺从,教育开导我们的官员。设立太师、太傅、太保,称为三公。主要负责论述道路经营邦国,谐调理顺阴阳。这个官职不必齐备,只考虑合适的人。设立少师、少傅、少保,称为三孤。作为三公的副手光大教化,恭敬地诚信天地,辅佐我一人。百官之长掌管邦国的整顿,统率百官,平均四海。司徒掌管邦国的教育,传布五种教化,驯服亿万民众。宗伯掌管邦国的礼制,整顿神灵和人之事,和睦于上下关系。司马掌管邦国的政事,统率六军,平定诸侯邦国。司寇掌管邦国的禁令,考询奸邪之人,刑杀强暴作乱歹徒。司空掌管邦国土地,辨别四种民众,掌握季节对土地的利用。六卿分有职责,各率其部属,倡导九州的统治管理,让亿万民众富裕。 “每六年,五服的诸侯在京师朝见一次。每十二年,君王巡视,在四岳考定制度礼法。诸侯君主各在他那地方的大岳进行朝见,大为明白地对官员进行升降。” 【说明】周成王首先肯定了制定法则的需要,然后回忆了尧舜和夏商时期对官职的安排,接着申明周国不是按照官职的安排而是因人设官,主要考虑人的因素。然后他阐述了三公、三孤和冢宰、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及宗伯的职位设立和职责。最后定出朝见时间和君王巡视时间。也就是说,他设立了六个顾问位置(三公和三孤),一个总理位置,六个大部门。司徒是教育部、司马是国防部、司寇是司法部、司空是国土资源部、宗伯是人事部,冢宰是总理。 —————————————————— 【注释】1.猷:(yóu由)《书·汤诰》:“若有恒性,克绥厥猷惟后。”《书·康诰》:“远乃猷,裕乃以。”《诗·小雅·巧言》:“秩秩大猷,圣人莫之。”《诗·小雅·角弓》:“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尔雅·释宫》:“猷,行道也。”《方言》卷三:“裕、猷,道也。东齐曰裕,或曰猷。”这里用为道路、法则之意。 2.稽:(jī机)《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书·大禹谟》:“稽于众,舍己从人,不虐无告。”《周礼·宫正》:“稽其功绪。”《荀子·儒效》:“是大儒之稽也。”《韩非子·主道》:“保吾所以往而稽同之,谨执其柄而固握之。”这里用为考核、核查之意。 3.揆:(kuí葵)《书·禹贡》:“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管子·君臣上》:“则又有符节、印玺、典法、策籍以相揆也。”《左传》:“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这里用为管理、掌管之意。 4.四岳:这里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 5.牧:(mù幕)《书·舜典》:“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书·立政》:“宅乃事,宅乃牧,宅乃准,兹惟后矣。”《诗·小雅·出车》:“我出我车,于彼牧矣。”《周礼·大宰》:“而建其牧。”《荀子·成相》:“请牧基,贤者思。”《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故明主之牧臣也,说在畜乌。”《礼记·曲礼》:“九州之长入天子之国,曰牧。”这里用为统治、主管之意。 6.咸:(xián闲)《书·尧典》:“允厘百工,庶绩咸熙。”《书·舜典》:“四罪而天下咸服。”《诗·鲁颂·閟宫》:“敦商之旅,克咸厥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代御执辔持策,则马咸骛矣。”这里用为共、同之意。 7.惟:(wéi韦)《易·屯·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书·舜典》:“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书·仲虺》:“成汤放桀于南巢,惟有惭德。”《诗·大雅·生民》:“载谋载惟,取萧祭脂。”郑玄笺:“惟,思也。”《尔雅·释诂下》:“惟,思也。”《说文·心部》:“惟,凡思也。”这里用为思考之意。 8.祗:(zhī支)《书·皋陶谟》:“日严祗敬六德。”《诗·小雅·我行其野》:“成不以富,亦祗以异。”《诗·商颂·长发》:“上帝是祗。”《周礼·大司乐》:“中和祗庸孝友。”《左传》:“父不慈,子不祗,兄不友,弟不共,不相及也。”《韩非子·难言》:“敦祗恭厚,鲠固慎完。”《说文》:“祗,敬也。”《广雅》:“祗,祗敬也。”这里用为恭敬之意。 9.夙:(su诉)《书·舜典》:“夙夜惟寅。”《书·皋陶谟》:“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诗·召南·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诗·大雅·抑》:“无沦胥以亡,夙兴夜寐。”《仪礼·士昏礼》:“夙兴。”《说文》:“夙,早敬也。”这里用为早晨之意。 10.逮:(dǎi歹)《书·吕刑》:“群后之逮在下。”《诗·大雅·桑柔》:“民有肃心,荓云不逮。”《管子·法法》:“故正者所以止过而逮不及也。”《论语·里仁》:“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礼记·中庸》:“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荀子·尧问》:“魏武侯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韩非子·八说》:“登降周旋,不逮日中奏百。”这里用为赶上、及、到之意。 11.仰:(yǎng养)《管子·轻重甲》:“仰剚戟之宝,吾无由与之。”《墨子·七患》:“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这里用为依赖、依靠之意。 12.时:(shí石)表示近指,相当于“此”、这”。《书·尧典》:“黎民于变时雍。”《书·大禹谟》:“咸若时,惟帝其难之。”《诗·秦风·驷》:“奉时辰牡,辰牡孔硕。”《诗·周颂·噫嘻》:“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尔雅》:“时,是也。”《荀子·非十二子》:“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仪礼·士冠礼》:“孝友时格。” 13.若:(ruò弱)《易·巽·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书·无逸》:“乃非民攸训,非天攸若。”《诗·小雅·大田》:“既庭且硕,曾孙是若。”《尔雅·释言》:“若,顺也。”《荀子·子道》:“盖犹若也。”这里用为顺从之意。 14.训:(xùn逊)《书·顾命》:“大训。”《诗·大雅·抑》:“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左传·闵公二年》:“务材训农,通商惠工。”《国语·晋语》:“是为明训。”《说文》:“训,说教也。”这里用为教育、教导之意。 15.迪:(dí敌)《书·益稷》:“迪朕德,时乃功,惟叙。”《书·太甲》:“启迪后人。”《书·盘庚》:“迪高后丕乃崇降弗祥。”《书·洛诰》:“四方迪乱未定,于宗礼亦未克敉。”《说文》:“迪,道也。”这里用为开导之意。 16.太师:官名。辅助和教育君王的官员。 17.太傅:傅为教师,师傅,古时特指帝王的相或帝王、诸侯之子的老师之意。 18.太保:官名。周成王时召公奭为太保。《书·召诰》:“惟太保先周公相宅。” 19.燮:(xiè谢)古同“燮”。《书·洪范》:“强弗友刚克,燮友柔克。”《诗·大雅·大明》:“保右命尔,爕伐大商。”《文选·张衡<东京赋>》:“北燮丁令,南谐越裳。”这里用为谐和、调和之意。 20.少师、少傅、少保:官名。合称三孤,位于三公之下。《大戴礼记·保傅》:“于是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师。” 21.孤:(gū辜)唐李商隐《安平公》:“清词孤韵有歌响,击触钟磬鸣环珂。”这里用为独特之意。 22.贰:(èr二)《周礼·乃酒正》:“大祭三贰。”《周礼·职内》:“受其贰令。”《左传·僖公十五年》:“其卜贰圉也。”《礼记·少仪》:“乘副车则式,佐车则否。”《说文》:“贰,副益也。”这里用为“副”之意。 23.弘:(hóng洪)《书·君牙》:“弘敷五典,式和民则。”《诗·大雅·民劳》:“戎虽小子,而式弘大。”郑玄笺:“弘,犹广也。”《尔雅·释诂上》:“弘,大也。”《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字汇》:“弘,大之也。”这里用为光大、宏大之意。 24.化:(huà画)《书·大诰》:“肆予大化诱我友邦君。”《周礼·大宗伯》:“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礼记·中庸》:“变则化。”《荀子·不苟》:“神则能化矣。”《吕氏春秋·士容》:“淳淳乎纯谨畏化。”《说文》:“化,教行也。”这里用为教化之意。 25.寅:(yín银)《书·尧典》:“寅宾出日。”《书·舜典》:“夙夜惟寅。”《书·无逸》:“严恭寅畏。”《尔雅》:“寅,敬也。”《说文》:“寅,居敬也。”这里用为恭敬之意。 26.亮:(liàng量)《书·皋陶谟》:“日严祗敬六德,亮采有邦。”《虞书》:“亮采惠畴。”《尔雅》:“亮,信也。”这里用为相信、信任之意。 27.弼:(bì毕)《书·大禹谟》:“明于五刑,以弼五教。”《书·益稷》:“予违汝弼。”《书·说命》:“梦帝赉予良弼。”《说文》:“弼,辅也。”《后汉书·伏湛传》:“柱石之臣,宜民辅弼。”这里用为辅佐之意。 28.冢:(zhong肿)《书·伊训》:“侯甸群后咸在,百官总己以听冢宰。”《书·牧誓》:“我友邦冢君。”《尔雅》:“冢,大也。”《论语·宪问》:“君薨,百官总己以听於冢宰三年。”《礼记·内则》:“冢子则太牢。”《白虎通》:“冢者,大也。”这里用为地位高的官吏之意。 29.宰:(zǎi仔)《周礼·目录》:“宰者,官也。”《论语·公冶长》:“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孟子·离娄上》:“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於其德。”《仪礼·聘礼》:宰命司马戒众介。”这里是指古代官吏的通称。冢宰:指百官之长。《诗·大雅·云汉》:“鞫哉庶正,疚哉冢宰。” 30.司徒:古代掌管民政和教化的官员。 31.敷:(fū夫)古通“溥”。《书·舜典》:“敬敷五教,在宽。”《书·禹贡》:“筱簜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乔。”《诗·周颂·赍》:“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后汉书·张网传》:“不能敷扬五教,翼赞日月。”这里用为分布、散布之意。 32.五典:指五品之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书·舜典》:“敬敷五教,在宽。”《书·大禹谟》:“明于五刑,以弼五教。”《书·武成》:“重民五教,惟食丧祭。” 33.扰:(rǎo娆)《书·皋陶谟》:“乱而敬,扰而毅。”《周礼·夏官·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教扰之。”《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乃扰畜龙。”《荀子·性恶》:“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史记·夏本纪》:“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这里用为驯服之意。 34.宗伯:官名。周朝掌管宗庙祭祀仪式的官员。 35.治:(zhì志)《周礼·大宗伯》:“治其大礼。”《易·革·象》:“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资治通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这里用为整顿、训练之意。 36.司马:古代掌管军队的官员。 37.平:(píng凭)《书·禹贡》:“蔡、蒙旅平,和夷厎绩。”《诗·小雅·常棣》:“丧乱既平。”《周礼·大司马》:“以佐王平邦国。”《淮南子·泛论》:“平夷狄之乱。”这里用为平定、平息之意。 38.司寇: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司法和纠察的长官。 39.诘:(jié节)《书·吕刑》:“五曰刑典以诘邦国。”《周礼·大宰》:“度作刑以诘四方。”《管子·宙合》:“若晦明,言渊色以自诘也。”《老子·十四章》:“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说文》:“诘,问也。”这里用为询问、追问之意。 40.慝:(te特)《书·大禹谟》:“于父母,负罪引慝。”《诗·鄘风·柏舟》:“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诗·大雅·民劳》:“式遏寇虐,无俾作慝。”《周礼·匡人》:“匡邦国而观其慝。”《尔雅》:“崇谗慝也。”《左传·僖公十五年》:“于是展氏有隐慝焉。”《论语·颜渊》:“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孟子·梁惠王下》:“饥者弗食,苏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仍作慝。”这里用为邪恶之意。 41.司空:古代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长官。 42.居:(jū拘)《易·随·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书·多士》:“今尔惟时宅尔邑,继尔居。”《诗·邶风·柏舟》:“日居月诸,胡迭而微。”《诗·小雅·鱼藻》:“王在在镐,有那其居。”《诗·大雅·生民》:“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老子·八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论语·公冶长》:“藏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孟子·滕文公下》:“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荀子·不苟》:“唯所居以其类至,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这里用为“辨别”之意。 43.时:(shí石)《书·舜典》:“食哉惟时!柔远能迩。”《管子·山权数》:“时者,所以记岁也。”《尔雅·释天》:“四时和谓之宝烛。”《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不害。”《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淮南子·天文》:“四时者,天之吏也。”《说文》:“时,四时也。”《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这里用为季度、季节之意。 44.倡:(chāng昌)《管子·白心》:“人不倡不和,天不始不随。”《礼记·檀弓》:“妇人倡俑。”这里用为倡导、先导、带头之意。 45.阜:(fù副)《诗·小雅·頍弁》:“尔酒既旨,尔肴既阜。”晋常璩《华阳国志》:“是时世平道治,民物阜康。”这里用为丰富、富有之意。 46. 五服:指西周春秋时期天子领地的外围,每五百里为一区划,按距离远近分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胡谓《禹贡锥指》说:“五千里内皆供王事,故通谓之服,而甸服则主为天子治田出谷者也。”《书·益稷》:“弼成五服,至于五千。” 47.黜:(chu处)《书·舜典》:“黜陟幽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何以黜朱于朝。”《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书·汤诰序》:“汤既黜夏命,复归于毫,作《汤诰》。”《说文》:“黜,贬下也。”《玉篇》:“黜,贬也,下也。”这里用为被降职、罢免之意。 48.陟:(zhì志)《书·太甲下》:“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书·君奭》:“故殷礼陟配天。”《书·周官》:“诸侯各朝于方岳,大明黜陟。”诸葛亮《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这里用为晋升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