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背部疼痛半年余

 清茶清清 2016-03-20
陈某,女,46岁;就诊时间:2014年9月14日。
主诉:背部疼痛半年余。
【刻症】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背部疼痛,脊柱旁闷紧为主,或牵涉前正中胸骨柄痛,伴胸闷、嗳气,冬季多发,怕冷明显,纳眠尚可,小便调,大便偏烂,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辨证为肾阳亏虚,兼脾虚痰阻,治以补肾助阳,健脾祛痰。
既往曾偏头痛史;不明原因胸椎骨折史,但未曾痛过。辅助检查:心电图、胸椎等均无特殊。
【处方】背中乃督脉通行,两侧为太阳经所属,督脉总统全身阳气,太阳膀胱与少阴肾互为表里,故本病当温肾阳,补督脉,益脾气,兼化痰瘀,补中益气汤+附子汤加味:黄芪30党参15赤芍10炒白术10当归10制附子15鹿角霜10苍耳子10狗脊10羌活10当归10瓜蒌壳10三七粉10(冲服)肉桂2免煎冲服灸甘草10:七剂。
【随诊】2014/9/22:痛若失是,愈之,甚喜。
【病案解析】
本病西医诊断尚不明确,中医可属“痹”证范畴,“痹”乃不通,痛也;“闷痛,嗳气”乃气虚,气滞血瘀,“怕冷,大便偏烂”有寒,有湿,“舌淡苔薄白,脉沉细”病在表里,故其病位在背,在胸,其病性属虚,寒,湿,瘀,两者结合并根据症状:属“脾肾阳虚,痰瘀痹阻”证;阳虚,温煦失司,气虚而脾胃健运失司,痰湿内停,痰浊上泛,弥漫胸背,气机不畅,气滞血瘀,经脉不通,不通则痛;治当温肾阳,补督脉,益脾气,兼化痰瘀。
附子汤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云“少阴病……其背恶寒者,附子汤主之。”“附子二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为温补少阴阳虚常用方剂。补中益气汤源于李东垣《脾胃论》,主治脾胃气衰,元气不足之病。两方加减后,祛少阴之寒,温补后天之本-脾,兼顾祛湿化瘀之品,则疼痛自然缓解。方中附子,味辛温,性大热,是温阳散寒的圣药,配伍少量肉桂,温阳之力更强;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益中气,共为君药;党参,白术,茯苓补气健脾祛湿,当归养血和营,协同以上药物,补气养血;芍药益阴和营,与附子配伍,阴阳双补,共为臣药;鹿角霜,味咸,涩,性温,归肝肾经,温肾助阳兼可活血;狗脊,本药为草本金毛狗脊的干燥根茎,善祛腰脊背之风湿寒,取象比类;苍耳子:辛温,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善治腰以上风寒湿痹;三七,此处取化瘀止痛之功,广泛用于胸痹心痛;瓜蒌壳,血中气药,《名医别录》:“主胸痹”,善宽胸利气以开痹化浊,又可引药至胸中,直达病所,共为佐药,甘草,缓解止痛,有调和诸药,位属使药。
跟师心得
1.补太阴脾,少阴肾与温补督脉三者环环相扣:补肾与补督,最后还是要落到补脾上来,因为脾为后天之本,脾强则肾强督壮,督脉乃“阳气之海”,温通后气血畅通,病邪自然退却;脾强则先天有继,少阴肾气强则,则所主之骨强壮,风寒湿之邪体内难以躲藏。
2.方中加减之药,入微入理:鹿角霜补肾阳中又兼活血;瓜蒌壳取瓜蒌薤白汤之意,化胸中之类浊,三七粉+肉桂粉,是学习民间医生的经验,是温阳活血止胸痛之效对;苍耳子是朱良春教的经验,认为有“通督升阳之功”,善治背痛僵硬。
3.曾老师认为体质为阳虚气虚者,尤其年过四十之后,总归容易寒变,产生诸如头痛、胸痛、肢体疼痛、腹痛、痛经之“痹”,万变不离其宗,皆以温补为总基调,即温补,温散,温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