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在唐宋词中,平声的阴阳还不够严格,只是上、去、入三声的安排,在句子中间或韵脚上都比律诗要讲究得多。一般韵脚是平入独用、上去通协的。后人在总结宋词并逐步摸索中发现四声在词中运用的规律。明人王骥德说“ 四声者,平、上、去、入也。平谓之平,上、去、入总谓之仄。曲有宜于平者,而平有阴、阳;有宜于仄者,而仄有上、去、入。乖其法,则曰拗嗓。盖平声声尚含蓄,上声促而未舒,去声往而不返,入声则逼侧而调不得自转矣。”故清初人黄周星在他著的《制曲枝语》中曾经说到:“三仄更须分上去,两平还要辨阴阳。” 五声之有清、浊也,清则轻扬,浊则沉郁。 一.平声阴阳法则 1.词中平声用字,有阴阳法。人声自然音节,到音当轻清处,必用阴字,音当重浊处,必用阳字,方合腔调。故阴字配轻清,阳字配重浊,此当是乐家相传旧法。 阴字法,如《点绛唇》首句,韵脚必用阴字。试以“天地玄黄”为句歌之,则“黄”字为“荒”字,非也。若以“宇宙洪荒”为句,协矣。盖“荒”字属阴,“黄”字属阳也。 阳字法,如“寄生草”末句七字内,第五字必用阳字。以“归来饱饭黄昏后”为句歌之,协矣。若以“昏黄后”歌之,则歌“昏”字为“浑”字,非也。盖“黄”字属阳,“昏”字属阴也。 2.词尾平声用韵,宜阴阳交替,使韵轻扬和沉郁,形成情感起伏。不宜三连阴或三连阳用韵。 3.词中断句,阴收则宜阳起,阳收则宜阴起。播之声音,必高下抑扬,参差相错,引如贯珠。 如马致远写的《海神庙》小令, 彩扇歌,青楼饮,自是知音惜知音,桂英你怨王魁甚。但见一个傅粉郎,早救了买笑金,知它是谁负心。 《中原音韵》所录: 买笑金,缠头锦,得遇知音可人心。怕逢狂客天生沁。纽死鹤,劈碎琴,不害碜。 原是两回事。周德清只把它加上“缠字属阳,妙”五个字的评语,并不曾说是用马词改的。但这第二句的第一字必得用阳平,就是因为紧靠着它的上一字,不论是“歌”字也好,“金”字也好,都属阴平。依北曲的唱法,“金”字或“歌”字刚才抑下,那么,下面就该扬起,所以必定要接上一个阳平的“缠”字。如果第二句的第一字用的仍是阴平的“青”字,就是违反了“高下抑扬、参差相错”的规律,在旋律上转不过来,就自然要把它变成“晴”了。 4.平声与仄声搭配,宜阴平搭上、阳平搭去。(阴平宜与上声配,阳平宜与去声配。) 孤影(阴、上) 愁听(阳、去)春昼、今后、知否三个词组比较只有知否听起来和谐,春昼、今后则拗嗓,原因就在于此。 5.当辨声之阴阳,又当辨收音之口法。取声取音,以能协为尚清浊音:五声有唇、齿、喉、舌、鼻,所以有轻清重浊之分。 玉田称其父《惜花春起早》词“琐窗深”句,“深”字不协;改为“幽”字,又不协;再改为“明”字,始协;此非审于阴阳者乎?又“深”为闭口音,“幽”为敛唇音,“明”为穿鼻音,消息亦别。 二 仄声法则: 万树《词律》中说:平止一途,仄兼上、去、入三种,不可遇仄而以三声概填。盖一调之中,可概者十之六七,不可概者十之三四,须斟酌而后下字,方得无疵。此其故,当于口中熟吟,自得其理。夫一调有一调之风度声响。若上去互易,则调不振起,便成落腔。尾句尤为吃紧。 上声舒徐和软,其腔低;去声激厉劲远,其腔高;相配用之,方能抑扬有致。大抵两上两去,在所当避,而篇中所载古人用字之法,务宜仿而从之,则自能应节,即起周郎听之,亦当蒙印可也。更有一要诀,曰“名词(名家所填的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三声之中,上、入二者可以作平,去则独异。故余尝窃谓,论声虽以一平对三仄,论歌则当以去对平、上、入也。当用去者,非去则激不起,用入且不可,断断勿用平、上也。 1.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即“领字”或“领格字”。这一个字具有领起下文、顶住上文的特等任务,作为长调慢曲转筋换骨的关纽所在,必须使用激厉劲远的去声字,才能担当得起。用入不宜,用平、上不可。 如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对、竟、念、更、便、等字,都是去声,在转接提顿处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加强了声情上的感染力。只要耐心往复吟咏,就会体会到的。 2.在取逆势的句法中,第一字也有十之八九是适宜于用去声字,才会感到气力充沛,音势劲挺。 如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的“更”字,姜夔《疏影》“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的“但”字之类皆是。 3.使音韵抑扬有致时上声宜和去声相配,两上两去当避。即上去,去上,当避去去(但不能看得太死);上声舒徐和软,其腔低;去声激厉劲远,其腔高;相配用之,方能抑扬有致。 如柳永这些深通音律的词家,《卜算子慢》: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 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 引疏砧、断续残阳里。 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 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 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 尽无言、谁会凭高意? 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1渐老--去上、2满目--上去、3楚客--上入、4正是--去去、5断续--去入、6晚景--上去、7念远--去上、8旧恨--去去、9脉脉--入入(连绵词)、10两处--上去、11雨歇--去入、12望断--去去、13写得--上入、14万种--去上。词中共14处仄仄声,上去交替的7处,上(去)入4处,1处入入,去去的只有3处。 又如周邦彦的《齐天乐》“静掩”、“渭水”、“眺远”、“照敛”等去上联缀,也是十分符合南词(即“南曲”、“南戏”)歌唱行腔时的自然规律的。近人吴梅在他所著的《词学通论》中,就曾提到《齐天乐》有四处必须用去上声,“云窗静掩”、“凭高眺远”、“但愁斜照敛”为例,说“静掩”、“眺远”、“照敛”等六字“万不可用他声”。还应包括”渭水”才是。达到王国维所称:“拗怒之中,自绕和婉,曼声促节,繁会相宣,清浊抑扬,辘轳交往”的境地 4.当 激厉劲远的情感一定要连续振起时可用去去,但一首词宜少用。如这首词中的: 正是--去去\旧恨--去去\望断--去去 5.当表达抑郁情怀,达到迫切短促一发即收的效果时可用上入、去入。 如:楚客、断续、雨歇、写得、 6.把握去声字“激厉劲远”的特性,在适当的句子中间安排去声字,增强了声情上的激越感。如周邦彦词《齐天乐·秋思》: 绿芜雕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 暮雨生寒,鸣蛩劝织,深阁时闻裁剪。 云窗静掩。 叹重拂罗裀,顿疏花簟。 尚有綀囊,露萤清夜照书卷。 荆江留滞最久,故人相望处,离思何限? 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 凭高眺远。 正玉液新刍,蟹螯初荐。 醉倒山翁,但愁斜照敛。其中“平平仄平平仄”有如“殊乡又逢秋晩”,“仄平平仄仄平仄”有如“露莹清夜照书卷”,“平仄平仄”有如“离思何恨”等特殊句式,他掌握了去声字“激厉劲远”的特性,在适当的句子中间安排“又”、“露”、“夜”、“照”、“卷”、“思”、“限”等许多去声字,增强了声情上的激越感。 去声字安排的位置: 1)在上三下四的特殊句式中把去声字用在句首或中腰第四、第六字的,《庆春宫》一调有“淡烟里微茫见星”的“淡”和“见”,“恨密约匆匆未成”的“恨”和“未”;而这“见”和“未”都夹在三平的中间,尤关重要。这“平平仄平”的仄声,如果不用去声字,是很难振起的。 2)四字相连作“平平仄平”的句子,其第三字都该用去声字,才能将音调激起。 如《柳梢青》、《太常引》、《醉太平》 残阳乱鸦”的“乱”,“情高意真”的“意”,“眉长鬓青”的“鬓”,“春风数声”的“数”,“思君忆君”的“忆”琴按:“忆”或作入声字,“魂牵梦萦”的“梦”,“欺人奈何”的“奈”,“清光更多”的“更”,“清商恨多”的“恨”,“公无渡河”的“渡”,都是把这个去声字当作“画龙点睛”来使用的。只刘过“更那堪酒醒”的“酒”字错用了上声,音响就差多了。 参考龙榆生《论四声阴阳》和本人填词经验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