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http://mbrb./html/2015-10/20/content_69296.htm,id:0 深夜里看余秋雨的散文,似乎比较贴近文章伤感大气唯美的基调。余秋雨干净漂亮的散文,平静沧桑的笔调就像一位老者,行走在大地上,默默审视每一处景观,历史的伤痕竟让老者掩面而泣,泪水划过他脸上的丘壑,在夜幕时分特别的孤寂,滴落在文化长河,激起了千层浪花。浪花拍打在你我身上,唤起我们一起沿着这条长河追到源头的使命。 中国古今往来学者之众自不必多言。学术之于大众势必是奥古生涩,不可攀登之高峰。余先生的散文大概是开辟了一个新天地,用尽量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学术,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文学价值,还有历史价值,这是当代文学史上少有作家能达到的高度。当然读者还是需要具备基本的文学和历史方面的学识,才能消化他的文字。写文章不仅只是天分和修养,还在于钻研和考察。 他的文字,比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但愿有一天,能让飘荡在都市喧嚣间的惆怅乡愁收伏在无数清雅的镇邑间,而一座座江南小镇又重新在文化意义上走向充实。他用文章担起研究和传承中国文化的重任,并呼吁大众,这种民族文化忧虑意识的自觉性使得他的文字闪烁着魅力,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在国内掀起余秋雨热。他的文章并非是小众的,而是民族的中国的。他文章的厚重感和底蕴是和中国文化相对应的,上下几千年的文化,格局之大,气势之浩荡,这就需提及文人的学问之深,文笔磅礴。他笔锋紧凑,力扣中国文化,文中常提出藏在人文景观深层面的命题,有如屈原的《天问》,大气磅礴之余发人深省。 我国浩瀚的文化,任何一个文化人都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全面和透彻。他的文章,让人通过独特的视角去走近中国文化,古典的,现代的,诗词的,绘画的,名胜的,地方的,国粹的……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回望历史,细细打量中国这个古典美人,那份澎湃的心情只有埋首余先生文章时才能领略。 作为一位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文化名人,他的文章不是仅限于在字里行间和古籍中做学问,而是走出书屋,在中外现代名胜和古文明遗迹里,探索考察。他向世人展示一种写作形态,文化虽然是人类赋予的,但不是纸上谈兵,是继承人类的传统和实践中获得的真知。于是千年之交的时候,余秋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这本书完全记录了四万行程中的经历。在本书中,作者以感伤、厚重而平实,却不失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等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中国文脉》是继《文化苦旅》之后的又一力作。核心篇目《中国文脉》和《笔墨历史》文采飞扬,又不失唯美浪漫色彩。《中国文脉》梳理了中国古代到现代的文脉,有对比有思考,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大贡献和具有划时代意义。文化苦旅里探索的余秋雨,行者无疆里行走的余秋雨,千年一叹穿行的余秋雨,中国文脉跋涉的余秋雨,苍茫的背影浓缩了中国文化人的群体形象,他们的历代奔走成就了中华文化的璀璨夺目和与众不同,在这一土地上栖息的炎黄子孙传承着文化又创新文化,这生生不息的生命和文化形态是自然界最美丽的艺术形态。那么,你,我,将是书写文化的生命力。 来源: 闽北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