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瑞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旅游更加广泛而深入地融入并影响着世界,世界对中国旅游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今年5月,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将在北京举办。大会是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的重要平台、分享中国经验的良好平台,也是中国借鉴世界发展经验的快速通道、了解国际游客需求的重要窗口。在此背景下,从全球视野出发,理性审视中国旅游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显得极为必要。 在此,有两个问题值得特别关注:一是就历史和现状而言,与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如何看待中国旅游发展的共性与特性;二是就未来发展趋势而言,中国旅游将在世界旅游舞台上发挥何种作用。 就历史和现状而言,与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旅游发展既有共性也有特性。从历史来看,中国旅游发展的起点和背景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旅游是产业革命的产物,至今已有两百多年;旅游是以服务本国居民为起点的,之后才发展入境旅游;依托于相对发达的经济条件、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相对完备的法律制度、商业规则、社会诚信、商业伦理以及相对较高的社会文明程度,其旅游发展任务较为单一,旅游管理部门的工作主要集中于行业统计分析和目的地营销。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至今不过30余年;旅游是以服务入境游客为起点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逐步过渡到入境旅游与国民旅游并行,且后者占比显著提升;从公路、厕所等硬件到市场秩序、商业规则、公民素质、管理体制等软件,旅游需要突破相对不完善的社会经济体系,实现自身发展并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因此,旅游管理部门所肩负的责任更为复杂和艰巨。加之中国有13多亿人口,正处于全面改革开放和社会快速转型之中,在某种程度上,中国旅游的发展必须采取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人口基数相对较小国家)的、能够代表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独特之路。 从现状来看,中国旅游发展所遇到的难题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就共性而言,包括但不限于旅游综合性带来的旅游管理协调不易、旅游产业统计和影响测算困难等。尽管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通过在中央政府层面建立旅游委员会和旅游战略实施小组,甚至将旅游与其他社会经济事务融为一体的“大部制”,通过建立完善的旅游统计体系和旅游卫星账户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问题,但在现实运行中,依然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就差异而言,包括但不限于中国人口规模大、密度大造成旅游运行管理更加困难;社会文明程度相对不高导致游客管理成本较高;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系使得旅游资源难以统一管理;分税制和GDP绩效考核下的地方政府竞争导致目的地旅游发展导向单一;处于转型时期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清引发资源要素的错配和权责的错位;城乡差异、群体差异、区域差异使得旅游需求和供给层次的差异化问题较别国更大、更复杂等。细究起来,共性问题源于旅游自身的特性和规律;差异问题则归于各自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地理等环境条件的不同以及旅游发展所处阶段的不同。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就未来发展而言,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和旅游自身的成熟,中国旅游将在保持一定特性的基础上,越来越多地向世界主要国家旅游发展的一般规律靠近。这种靠近至少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旅游发展方式从投入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变。从供需两侧来看,30多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增长主要依赖于两个重要因素,即大量、持续的要素投入和旺盛的国民旅游需求。前者包括资源(旅游资源、土地、水域等)、劳动力和资本的大量投入,后者体现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的蓬勃发展。未来,继续依赖大量、持续地增加投入来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是不现实的,因为目前资源和劳动力的投入几乎达到最大,资本的投入也面临一定的潜在风险,所以,必须持续有效地推行改革,不断提升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效率,实现从投入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变。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旺盛的国民旅游需求,提高中国旅游的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是旅游发展格局从“单点突进”向“全面提升”转变。改革开放之初,在社会经济不发达、市场体制不完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旅游业凭借强大的市场潜力获得了高度重视,从而实现了快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发展。然而,随着中国旅游规模和影响的不断扩大,旅游对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环境的依赖性日趋强烈,以往“单点突进”的格局已经难以持续。从世界经济论坛等机构对中国旅游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可以看出,包括自然环境、基础设施、营商环境等在内的宏观环境因素对中国旅游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未来,中国旅游的持续发展、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整体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提升。 三是旅游治理体系从行政主导到社会治理转变。在相当长时期内,“政府主导”都是中国旅游发展的主要模式,也被视为中国旅游发展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包括私人资本、境外资本等在内的社会投资在旅游发展中的比重日益提高,包括当地社区、民间组织等在内的社会组织在旅游管理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包括各类智库、大众媒体等在内的社会力量在旅游决策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尤其是在个性化、散客化、体验化、网络化成为大众旅游之普遍特征的今天,在产业融合、无边界化、多业共生、混业发展成为旅游供给体系创新发展之核心推力的当下,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以及政府与企业、行业协会、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共同治理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也意味着,从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结构到治理方法都需要大的变革。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