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原作战》的背后故事及电影连环画精彩内页欣赏!

 老鄧子 2016-03-20


披星戴月下太行


崔永元


那年,我去天津采访郭振清老爷子,捧着花站在他家门前心里一阵阵激动,莫非我真的要见到李向阳了!

双枪李向阳,是我们儿时的偶像,他带着老侯他们,神出鬼没,抓汉奸、炸弹药库、杀老地主,直到把松井逼到墙角里,一枪干掉。我们太想大干一场,只恨没出在好年月,直到一堆人欺负一个孩子的时候,那孩子瑟瑟发抖,手里搼着半块砖头,于是我们轮番像李向阳一样大吼:放下你的武器!那孩子选择扔下砖头放声大哭!显然他也看过这部电影。

李向阳真的成了老爷子,他瘫在这屋,老伴瘫在那屋。说起往事,眼睛亮得剑光闪烁,唱起当年的歌,老爷子痛哭失声。

当往事与今天同出现在一个舞台的时候,看客的心中定会五味杂陈。

李向阳出现舞台上的时候更名为赵勇刚,《平原游击队》也更名也《平原作战》,赵勇刚英姿飒爽,帅过李向阳,一曲“披星戴月下太行”出场亮相,依然是神出鬼没。

今天,那部电影和那出戏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那场战争也较少被人提起,在一个不需要汉子的时代,属于这个民族的历史正被遗忘,不争气的人越来越多了。


导演小传

崔嵬(1912-1979),原名崔景文,山东诸城人,出身贫苦。1932年加入左翼戏剧家联盟。1938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任教,后主办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戏剧系。1953年任中南文化局局长,次年辞职转入电影界。1956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委员会主任、演员、导演等职,为北影导演“四大帅”之一。

放着中南文化局局长的“大官”不做,崔嵬改行干上了电影。不过,他确实是个好演员,还是个好导演。他的表演代表作有《宋景诗》、《老兵新传》、《红旗谱》,导演作品有《青春之歌》(与陈怀皑合作)、《北大荒人》(与陈怀皑合作)、《小兵张嘎》(与欧阳红樱合作)、《杨门女将》(戏曲片,与陈怀皑合作)、《野猪林》(戏曲片,与陈怀皑合作)等。


导演小传

陈怀皑(1920-1994),原名郑衍贤,福建长乐人。1944年毕业于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1948年赴香港永华影业公司任副导演,后赴华北解放区。1949年任中央电影局艺术处副导演。1951年任北京电影学校表演教员。1953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导演。1956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

代表作:《生活的浪花》、《青春之歌》(与崔嵬合作)、《北大荒人》(与崔嵬合作)、《杨门女将》(戏曲片,与崔嵬合作)、《野猪林》(戏曲片,与崔嵬合作)、《海霞》(与钱江、王好为合作)、《铁弓缘》(戏曲片)、《大河奔流》(与谢铁骊合作)等。


“贞如翠竹明于雪,静似苍松矫若龙”——这是老舍为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崔嵬提的词。崔嵬性格直率豪爽,通身透着一股帅气,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大帅”。这次拍摄样板戏,是崔嵬“解放”出来以后首次重操旧业,戏曲片对他来说并不陌生,在60年代,他就拍出了《杨门女将》、《野猪林》等舞台戏曲片,早已成为戏曲电影的经典之作。

张冬凉

韦林玉

拍摄样板戏要遵循“三突出”的创作原则,在摄影上还强调“出绿”、“眼神光”、“低密度曝光”。张冬凉和韦林玉都是八一厂的摄影骨干,除了《平原作战》,二人还合作拍摄了《红色娘子军》(京剧)和《沂蒙颂》。


赵勇刚的扮演者李光是京剧舞台上不可多得的文武兼备之才,《平原作战》中的大段唱词,翻、打、跌、扑、舞,他表演起来都是得心应手。

吴钰章是著名的花脸,他坚信京剧艺术不能有门户之见,不应固守某一流派。于是他师承金、裘、袁三派,汲取各家之长。这次在《平原作战》里的一曲“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赵勇刚”,成了久唱不衰的名段。

《红灯记》里李奶奶一角让高玉倩成了观众心目中的革命老奶奶(上图),在《平原作战》这部戏中,她又演了一回革命的大娘(下图)。


为了演好花脸,吴钰章师承三派,而“小英”的扮演者李维康则更是师承百家。“小英”这个角色赢得了大家的赞许,在大家对她不拘于一门一派的表演认可的同时,她也卓然成家。

在袁世海之前,京剧舞台是以生旦为主、花脸为辅。而袁世海则在前人的基础上开创了花脸为主、生旦为辅的新戏路。《红灯记》中的“鸠山”虽然戏份不多却影响甚大,《平原作战》的龟田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平原作战》里的鬼子真是倒霉,接连不断的遭遇了游击战、地道战、地雷战,还有扒火车。主创人员们借鉴了《平原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多个电影的故事,使尽了十八般武艺打鬼子,让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胜利近30年以后,又痛痛快快的出了一口气。

演职员表

中国京剧团集体创作

中国京剧团《平原作战》剧组演出

八一电影制片厂《平原作战》摄制组摄制

执笔:张永枚

导演:崔嵬 陈怀皑

摄影:张冬凉 韦林玉

美工:寇鸿烈 姜振奎 刘千

录音:李林 吴汉标



赵勇刚…李 光

李 胜…吴钰章

张大娘…高玉倩

小 英…李维康

李 虎…杜再田

伙 计…谷春章

龟 田…袁世海

孙守财…孔新垣


连趣网策划出版的电影连环画《平原作战》部分内页欣赏



“崔大帅”《平原作战》得“翻身”


文/翟建农


1968年,当江青为了将样板戏搬上银幕而解放了一批电影导演、摄影,并常常把他们会聚起来,一同观看中外电影佳作以起到“借鉴”作用。为了培养他们的戏曲(京剧)艺术素质, “文革”前崔嵬导演的京剧舞台艺术片《杨门女将》、《野猪林》、《穆桂英大战洪洲》,几乎是每位样板戏电影导演、摄影必须认真观看、潜心钻研的“样板”,江青甚至多次亲自彻夜主持创作人员对这些影片的艺术研讨会,每一个镜头都在反复探讨之中。与此同时,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些影片作为封资修的“大毒草”,正在同它们的主人崔嵬一起,遭到“工农兵群众”猛烈的口诛笔伐!


对于崔嵬,江青并未忘怀。1973年6月24日,她在审查即将于“七·一”上演的音乐舞蹈节目时,专门指示:“要看崔嵬的检查的如何。可以让他搭班子拍《平原作战》”。同年8月5日,江青在召见国务院文化组成员及部分音乐、舞蹈界人士时,再次提到崔嵬:“崔嵬,检查不错,我们欢迎,完全可以让他工作了,让他拍《平原作战》是合适的。”


当时,作为第三批由江青亲自下达拍摄命令的样板戏电影中,有《平原作战》、《红色娘子军》、《杜鹃山》等几部京剧。那么为什么江青一口咬定让崔嵬去拍摄《平原作战》呢?这与此戏的特点和崔嵬的艺术特长有着深切的关系。京剧《平原作战》成型于1965年。早在1964年江青大搞“京剧革命”开始,她就下交给中国京剧院将故事片《平原游击队》改编成京剧的任务。而改编任务刚刚完成,文化大革命的“狂飙”便不期而至。到了1969年,江青要继续扩大“文艺革命”成果,准备改编创作新的样板戏时,京剧《平原游击队》被再次提及,但江青布置任务时不知是口误还是有意为之,说的是改编《铁道游击队》。最终新的京剧剧本取名为《平原作战》,它突破了原京剧《平原游击队》的情节设置,《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的部分情节都在新剧中得到体现。当然,这样一部融化了四部故事影片的作品,其底色还是《平原游击队》的;对于其它三部影片精髓的吸纳,主要还是为了突出一个“打”字。也正是由于融入了四部故事片惊险的格斗场景,才形成了《平原作战》令人眼花缭乱的武打景观!从这一点上说,改编是成功的。而拍戏曲片,虽然崔嵬文戏武戏手拿把掐,完全的行家里手,但他“文革”前拍摄的《杨门女将》等三部戏曲片都有十分精彩的武打场景,表现武打对于崔嵬来说可谓游刃有余。江青派崔嵬导演武戏分量重的《平原作战》而不是文戏较多的《杜鹃山》等戏,表明对他的擅长是深有了解的。江青还专门指示:“要把《野猪林》的武打借鉴过来”。


有了江青的指示,北影军宣队立即落实,把正在“修地球”的崔嵬从干校调回,责成他负责组织京剧《平原作战》的摄制班子。崔嵬找来了老搭档陈怀皑,联合执导该片。陈怀皑在戏曲艺术上造诣深刻,崔嵬拍样板戏影片离不开他。由于《平原作战》分给了八一厂拍摄,摄影由成功拍摄了《红灯记》的张冬凉担任。八一厂对崔嵬是有求必应,崔嵬要什么就给什么,陈怀皑则得以享受“爱屋及乌”之益。


两位老搭档上演的“平原作战”,进展迅速快捷,“文革”七年的飞灾,并没有消磨他们的才情,顺顺当当地便展开了拍摄工作。与同为北影导演的谢铁骊、成荫等不同,崔嵬、陈怀皑胆子大,一上马即大刀阔斧地改布景、音乐、调度甚至剧本。样板团一向养尊处优惯了,政治的优越感非常强烈,崔嵬这等大刀阔斧的修改,若是搁在样板戏电影拍摄之初,早不知要被扣上什么样的帽子,打成一个“修正主义文艺黑线回潮”的现行,怕是一点也不为过。好在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时的样板戏已经成功搬上银幕许多次,其中电影化的重要性已有定论,倘若坚持“不走样”,电影的艺术水准可能就要大大降低;再说,《平原作战》是第三批投入拍摄的样板戏,不能与《智取威虎山》等八个样板戏的地位相提并论!崔嵬、陈怀皑又是拍摄戏曲片的老手,况且是江青亲自点的将,样板团深知厉害,只好私下里骂几声“大逆不道”,了事!


该戏由中国京剧团演出,浩亮是头头,早在1963年崔嵬、陈怀皑二位拍《穆桂英大战洪州》时,他也参加了演出,当时还属于跑龙套一族。有了这样一层关系,浩亮不好端领导的架子,出现不同意见,总是和颜悦色地协商解决。可是,当他看见摄制组拍的第一场戏“星夜下山”时,不由得脸都绿了。为了这场戏,摄制组搞了庞大的沙盘,营造出了一幅冀中地区抗日斗争的历史图景:苍茫寂静的平原上,炮楼林立,沟壑纵横,几盏时明时灭的灯火在阴霾密布的夜色中闪烁着。田间小道的两旁秋虫低鸣,远处山村不时传来几声狗叫……崔嵬立意虽说是好的,但电影化实在太彻底了,全然脱离了舞台,想起江青再三的“不走样”的告戒,浩亮心里哪有不打鼓的!


尽管如此,浩亮还是显示出极大的忍耐力,他仍然以协商的口气提意见。反过来,两位导演倒是振振有辞:“你们有一条原则,交学费嘛,咱们先拍着,不好,再改过来。”浩亮是国务院文化组领导,京剧界由他管辖,不可能总盯在八一厂,于是,特派了一位姓刘的干部在拍摄现场监督。到了后来,刘干部说什么两位导演充耳不闻,自己成了摆设,干脆不管了;即使摄制组偶尔请他提提意见也一概“好好好”地支支吾吾。这种现象在所有样板戏影片拍摄中,可谓绝无仅有!


当然,摄制组的许多创意,还是得到了样板团的肯定,诸如“出绿”,这是许多样板戏摄制组摔跟头的地方,崔嵬、陈怀皑也深知这是江青判断一部样板戏电影成功与否的“前提条件”,自然要极力突显出来。原剧情节是从初春开始的“平原作战”,那正是青纱帐初起的季节,京剧已然提供了充足的“出绿”基础。导演组因地制宜,大力渲染,绿色从头到尾,一以贯之,全片绿色飘飘,而且层次分明。尤其在重头戏《青纱帐里》一场,这是全剧的思想高潮,有赵勇刚的核心唱段《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我永不迷航》点题。为了显示广阔平原上绵绵不绝的绿色景观,导演采用延伸和发展舞台布景的两翼和纵深的方法,将斑斓晚霞辉映着的青翠柳丝、火红的高梁和金黄的谷子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并随着剧情的发展,特意把战场由村内逐步转移到村外高粱地里,战士、民兵们利用自然的地形、地物,进退自如地杀进杀出,广阔地展示了“战火纷飞青纱帐”的图景。


当然,影片《平原作战》最出彩的还是动人心魄的战斗场面。与“文革”前的古装武打最大的不同,在于人物手中的家伙式——现代战争最大的特点就是兵器由冷到热的过度。不过,《平原作战》在武打拍摄上,保持了大量冷兵器的使用,着重突出了战土、民兵们用大刀、红缨枪、镢头等冷兵器与日寇进行的白刃格斗,虽然一些敌我步枪拼刺的动作也在影片中出现,但这样的热兵器很少开火,与冷兵器在武打上所起的作用大致相同。为了适应武打动作快、幅度大的需要,加强武打的逼真效果,导演组将一些镜头采用手抱摄影机追随拍摄的方法,有些镜头降低了摄影机转速,相对地增快了动作速度,使得镜头的运动更为灵活多变。影片自然要遵守“三突出”原则的要求,着重突出了主要英雄人物赵勇刚的武打动作,在拍摄《智取炮楼》和《平原歼敌》两场戏中,对于赵勇刚一人力战群敌的武打拍摄,尽管场面格斗拼杀激烈,人物出出进进的流动性很大,但赵勇刚自始至终稳定地处于画面的中心位置。在表现他乔装车把式徒手夺刀时,使用了变焦距镜头,从全景急速推成近景,表现了他在刀斧丛中从容低头看刀的动作;随之用特写镜头表现他踢落鬼子军刀,最后拉成全景镜头,展现他手持利刃与日军奋勇搏斗的英勇场面。这一组武打镜头远近结合,自然流畅,难得一见。


1974年5月初,《平原作战》杀青。江青在观看影片之前,特地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摄制组和剧团的相关人员,国务院文化组全体成员作陪。看完影片,江青请大家吃点心,边吃边谈意见:“这出戏,导演好!演员好!武打一场很好!”不过,她对张冬凉的摄影提出了批评,并说:“要是依我的脾气的话,要重拍!”幸运的是,影片就此通过了,并于5月23日在全国公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