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因素~影响针灸疗效的因素之三

 博学多思写 2016-03-21

尽管针灸镇痛的生理机制已基本搞清,但仍有一些研究认为它仅是心理安慰作用。Lewith等曾在62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中进行了一项单盲、随机试验,比较了应用耳针和体针与安慰性治疗(模仿的跨皮神经刺激)镇痛效应的差异,结果发现虽然这两组各7例在治疗结束时都有显著的疼痛改善,但他们在治疗期间和治疗后记录的疼痛缓解值之间没有差异。由此作者认为该针刺镇痛完全是心理作用的结果。

其实,由于疼痛的产生过程十分复杂,难免有心理因素的参与,故说针灸镇痛的原理中包含心理作用并不过分,只是要区分它所占有的比例。有人估计,在慢性疼痛的痼疾病人中,大约有30%的疼痛与心理因素有关。因此可以推测,针灸镇痛机制除主要是生理作用以外,也有相当比例的心理因素介与,其比例可以因人而易,因病而易。

中国有句古话“信则灵”,其意亦是指心理因素的作用。在对待中医或针灸的认识中,“信”有多种含义,首先是是患者对针灸这一疗法效果的信任。加拿大的Norton等曾观察了“信任”对针刺镇痛的影响。24例对针刺镇痛的相信程度有很大差别的大学生,在针刺或假针刺后给予60秒钟的冷压试验。受试者也在实验开始时完成有关焦虑状态特征的问卷调查,以及在实验中提供感到疼痛的强度等级。结果发现,对针刺效果持正向态度以及接受真正针刺治疗的人,比对针刺效果持负向态度以及接受假针刺治疗的人报告较低的疼痛,而焦虑等级在这两组中没有不同。这一试验表明,针刺镇痛效果的差别受期待效应和治疗手术中被确认的期待程度所影响。

“信”还包括对具体进行针灸操作人的信任。在针灸临床上,经常可以看见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度可以影响疗效。如远道慕名而来求医者的痼疾,在别处久治不愈,而到了这位“名医”手里,尽管治法类似,但很快取效。分析其疗效的原因,除了该“名医”的医术可能与别人不完全相同之外,由于病人对其的“信任”而产生的心理治疗因素显然起着重要作用。

患者对针灸疗法或针灸师的信任度是可以逐渐建立或改变的。在中国,由于针灸是传统医学,中国人世代相传、耳濡目染,多数人都知道针灸是怎么回事,但各人对针灸的信任度仍有很大差别。在西方则更不同了,由于针灸不是西方人的传统医学,多数人连针灸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更不要说其对针灸的信任了。所以多数患者初诊时对针灸的认识完全是一片空白。此时就要先给他们作一般的介绍。对于一点不懂东方医学哲学的患者,介绍中要尽量避开使用古典的中医术语。对于文化程度高的患者,最好能给予有关针灸原理的简明科学解释。这可以有效地增加患者对针灸疗法的认识。

对于初诊病人,针灸师首先要消除病人对“针刺”的害怕。大多数西方人没见过毫针,他们往往把它想象为西医常用的注射针或作肌电图时的针头那样可怕。必要时可以先让病人看一下毫针。而且,在治疗初期,尽量选用细些的(如32号)毫针,用无痛进针法进针,刺激强度也不要太强,以便病人产生惧怕心理而拒绝后续的治疗。此外,为消除患者对针刺操作时交叉感染其他疾病的顾虑,要尽量使用一次性、抛弃式用针。

自古以来,中医师诊治病人都十分重视对待病人的态度包括谈话的方式。和谒可亲的态度,可以使病人就诊时不那么紧张与害怕。谈到病人的病情时,当它属于针灸的适应症时,医生的语言要体现出对自己技术的充分自信,对可能的疗效作最好的估计。这些都属于“治病先攻心”策略,也是中医的传统,是针灸临床上不可缺少的。针灸的刺激信号,本来就十分微弱,只有在病人充分放松与不拒绝接受的心态下,才能最有效地输入机体发挥作用。当然,要使患者建立起对针灸的信任度,最好的方法是在初次治疗中立即见效,使患者自己体会到针灸的疗效,也就自然而然地会变成针灸的“信徒”,甚至为针灸疗法作宣传与见证。

促使患者信任医生的方法,除了要在该患者身上尽快取效以外,也可以让该患者从别的类似疾病患者那里听到针灸疗效。这种病人之间的宣传,通常比医生说出来的话更令人信服。国内流行的在诊所内悬挂病人赠送的旌旗、感谢信或与所治愈名人的合影,都有这种心理效应。

总的来说,重视针灸治疗时的心理因素,应包括医生通过态度、语言、各种宣传及临床治疗,使病人消除对针灸操作的顾虑,相信针灸的疗效,信任自己所面对的针灸师确能帮助自己,以及与能与针灸师密切配合诸方面。由于大多数疾病的针灸治疗需要重复一定次数的疗程,这些都是保证患者能坚持治疗直至取效的先决条件,或者说是排除来自心理方面主观干扰的手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