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IT2016丨大师观点· 生物可吸收支架血栓现象的正确解读

 曹娥江 2016-03-21
CIT2016现场报道

Beijing, China

3月19日午间,CIT2016进入第三天,关于BRS的讨论也渐入佳境。CIT BRS卫星会由于其学术内容别致的设计,现场座无虚席吸引众多专家的目光。会议由Martin B. Leon教授、徐波教授担任主持,高润霖院士、葛均波院士、韩雅玲院士、Charles A.Simonton教授、Samuel K. Mathew教授担任会议主席。围绕专家们普遍关注的BRS血栓现象,别出心裁地分正反两方进行观点碰撞,诸多专家留下的“金句”让每一个参会者大呼过瘾,真理可谓越辩越明。


Martin B. Leon教授:通过ABSORB Ⅲ研究我们发现,选择合适的病变、并采用规范化的植入技术一定能降低支架内血栓发生率。


Gregg W. Stone教授:Absorb BVS在一年期支架内血栓风险和Xience V相当。患者选择和植入技术是影响血栓的关键。正如Antonio Colombo教授的一句名言:是操作的原因,而不是Absorb BVS本身导致血栓。


Nick E. West教授:植入Absorb BVS 5年后,能获得理想的“黄金管腔”,即彻底恢复患者的血管功能,减少心绞痛,使斑块消退,管腔扩大。同时,通过规范化的操作能够有效避免支架内血栓事件的发生。


Samuel K. Mathew教授:随着经验的积累,我们认识到对病变的选择和术中操作非常重要。ABSORB系列研究结果显示,在印度支架内血栓发生率较低,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强调该怎么正确的使用该器械。




通过中外顶级专家们的深入剖析和正确解读,与会专家厘清BRS支架内血栓现象的根本原因,所有参会专家学者对生物可吸收支架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门诊》杂志为您分享会议现场的精彩内容。


反方观点:生物可吸收支架的一年期支架内血栓率高于EES 




Byrne教授在演讲中指出,2016年1月发表于Lancet的一项荟萃分析入选了包括ABSORB China、ABSORB Ⅱ、ABSORB Ⅲ、ABSORB Japan、EVERBIO Ⅱ以及TROFI Ⅱ六项RCT研究。在支架内血栓发生风险方面,BRS组更高[OR=1.99(95%CI  1.00–3.98);P=0.05]。与药物金属支架相比,支架内血栓与时间有一定关系,在亚急性期(1个月内)支架内血栓发生率较高。


总的来看,BRS组与EES组在靶血管血运重建、心肌梗死、死亡等方面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从入选病变的影像学结果中去分析,各研究入选患者基线水平相当,但发生支架内血栓的患者中小血管病变的比例特别高。如果排除小血管植入Absorb BVS(<2.25 mm)的患者,Absorb BVS及Xience两组的ST发生率非常接近分别为0.9%和0.6%(P=0.12),这说明针对小血管病变患者的BRS植入有待进一步考量。


总而言之,生物可吸收支架的支架内血栓率是否更高,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践去找到理想的答案。



正方观点:生物可吸收支架的一年期支架内血栓风险和金属支架相当




Gregg W.Stone教授则在演讲中表示,仔细分析ABSORB系列研究荟萃分析的结果,Absorb BVS在一年期支架内血栓风险和Xience V相当。即无论是近期(0-30天)、远期(30天-1年),明确的以及可能的支架内血栓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


在ABSORB Ⅲ研究中发现375例患者是在2.25 mm以下血管中放入支架,其血栓风险高出其他病变三倍以上。而在直径≥2.5 mm血管植入支架,Absorb BVS与Xience V的支架内血栓风险相当。


此外对于植入Absorb BVS而未行后扩张的患者,血栓风险也较高。因此,BVS植入后进行合适、充分的后扩张,使支架丝完全贴壁则能显著减少支架内血栓的发生风险。综上,患者选择和植入技术是影响血栓的关键。正如Antonio Colombo教授的一句名言:是操作的原因,而不是Absorb BVS本身的原因导致血栓。



经验分享:通过优化植入技术降低支架内血栓风险




Nick E. West教授表示,我们都希望通过植入Absorb BVS并在5年后获得理想的“黄金管道”,彻底恢复患者的血管功能,减少心绞痛,使斑块消退,管腔扩大。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避免支架内血栓事件的发生。很多专家可能还记得2006年药物洗脱支架上市不久,就因为临床研究显示其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金属裸支架,从而引起了业界强烈的争议。而随着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的普及,以及BRS植入技术的不断规范,让临床医师可以更为客观地认识血栓问题。


海伦凯勒曾经说过:任何值得去的地方,都没有捷径。虽然BRS在临床预试验和临床试验中表现出了令人满意的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它目前还不如预想中的完美无瑕。我们已经解决了支架丝长期滞留在血管内的问题,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因此BRS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研究者需要对其进一步改良,达到最理想状态,造福更多的冠心病患者。



未来展望: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发展方向



Martin B. Leon教授表示,生物可吸收支架今后的发展方向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如更薄的支架丝厚度,更好的通过性,更高的径向支撑力和可视性,更短时间的完全吸收,以及其它如更长的库存保持时间等。


从应用角度而言,未来可以在外周血管、肝胆道、泌尿生殖道,以及儿科相关疾病中应用生物可吸收支架。


最后,Leon教授为大家分享了一例应用于世界上年龄最小的三岁男童的病例。该患者接受了Absorb BVS 2.5×15 mm及2.5×12 mm两枚生物可吸收支架治疗后成功完成手术。




目前Absorb BVS在美国和中国仅被用于临床研究、尚未被批准作为商业使用




END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 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微信号:ClinicMZ

《门诊》杂志官方微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