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口径16.5厘米,底径14.3厘米,高14.9厘米。残留少半器。方唇,侈口,内部有一凸台,成子母口形,直壁稍敞,深腹,隐圈足。直白釉,光润。灰白胎,较细。黑剔花,口部下部和近底部剔曲带纹,之间可见两云头开光:其一剔黑地白兔纹,另一隐见花卉纹。开光间剔卷草纹。一开光为剔黑留白工艺,另一开光为剔白留黑工艺。 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金代。口径15.2厘米,底径15.1厘米,高16厘米。残留少半器。方唇,有二层台,成子母口形,直壁,深腹,隐圈足。直白釉,光润。灰白胎,较细。黑剔花,上多半部剔刻缠枝牡丹纹,近底部剔刻宝装覆莲瓣纹。剔花古朴自然。 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金代。口径12.6厘米,底径11.1厘米,高14.2厘米。圆唇,直口,内、外壁各有一凸棱,直壁,深腹,下腹有一短短的折,浅浅的隐圈足。白地黑花。白釉泛青灰,有细碎开片,光润,施釉不到底。胎色灰黄,致密。黑褐色彩,绘草叶纹和鸟纹,二叶二鸟。 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金代。口径12.7厘米,底经9.4厘米,高14.3厘米。方唇,有二层台,成了子母口形,深腹,下腹部外撇斜内折,隐圈足。白釉,光润,施釉不到底。灰白胎,较细。白地黑花。器壁绘卷草纹一周。绘画流畅潇洒。 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金代。口径16.5厘米,底径10.5厘米,高18厘米。宽唇外翻,缩颈,溜肩,圆鼓腹,下腹斜内收,圈足。白釉,光润,施釉不到底。青灰胎,较细腻。白地黑花。肩及腹部绘卷草纹一周。黑彩如松烟古墨,绘画流畅潇洒。 征集。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金代。口径18.5厘米,底径10厘米,高18厘米。圆唇,直口,直壁,深腹,下腹曲内,隐圈足。直白釉,木光,施釉不到底。青灰胎,致密。白地黑花。器壁绘卷草纹一周。绘画流畅潇洒。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观台镇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金代。口径63厘米,底经40.1厘米,高22厘米。圆唇,折沿下斜,沿面斜曲,曲腹,瓦圆底,上腹部外壁有一周附加堆纹。白地绘划花。卵白釉,光润。白灰胎,较粗。黑色彩稍发暗,内壁绘划龙纹,底部一条盘龙、流云和一只火焰宝珠,侧壁绘划两条行龙。龙长吻卷曲,四爪张扬,腾云驾雾,相互追逐,气势雄浑威猛。此器形体巨大,工艺精湛,充分反映了磁州窑高超的制瓷水平,在同类器中仅见。 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金代。口径11.4厘米,底径17.3厘米,腹径20.2厘米,高49.6厘米。大荷口,长直颈,丰肩,鼓腹,下腹急收成束腰,大喇叭形足。这是本次发掘中最大的器物之一。白地黑花。粉白釉,有细碎开片,光润。黄灰胎,稍粗。焦褐色黑彩,因火候过高而起泡。自颈至腹为缠枝芍药花纹,下腹为菊瓣纹边饰,足部为宝装覆莲瓣纹。 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金代。口径3.8厘米,腹径18.4厘米,底径7.6厘米,高31.8厘米。圆唇,折沿下斜,从外部看呈梯形口,束颈,溜肩,鼓腹,下腹曲收,隐圈足。白地黑花。白釉稍泛黄,有细碎开片,光亮。裹足刮釉,足底粘有石英砂。黄色胎,坚致。黑褐彩,近底和肩部各有一周菊瓣纹边饰,腹部绘满小卷叶缠枝牡丹纹,有八朵高台牡丹花头。 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金代。口径3.6厘米,底径9.2厘米,腹径18.1厘米,高38厘米。小口,宽折沿,沿面斜直,短束颈,广肩圆折,长腹,隐圈足。器表施白地酱褐彩。肩饰菊瓣纹;上腹饰缠枝芍药六朵,花间有小蝶上下翻飞;下腹饰“富贵不到头”图案一周;下摆为菊瓣纹饰。 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金代。口径6.3厘米,底径6.8厘米,腹径8.8厘米,高18.8厘米。卷沿喇叭形口,长颈,溜肩,鼓腹,下腹微收,喇叭形圈足。从颈至腹部绘有大叶折枝牡丹纹,花卉上有蓖划花纹饰。黑白相间,纹饰突出。 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金代。口径10.3厘米,底径8.9厘米,腹径19.9厘米,高24.8厘米。圆唇,直领,大口,丰肩,长鼓腹,下腹内曲,,隐圈足。白地绘划花。卵白釉,有细碎开片,光润,遍身有焦黄色落砂,坚致。深黑色彩,三株大叶折枝牡丹,口部为半圆形团花边饰。 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北宋末期至金代前期。口径10厘米,底径9.1厘米,腹径19.7厘米,高25.6厘米。大口瓶。圆唇,直领,大口,丰肩,长鼓腹,下腹内曲,隐圈足。绿釉绘划花,鲜绿色釉,有米仔开片,晶莹润泽,透明度高。灰褐胎,坚致。黑彩,三株大叶折枝牡丹,在绿釉之下,黑彩显得极黑。 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金代。口径12.8厘米,足径13.2厘米,腹径17.5厘米,高32.8厘米。卷沿大喇叭口,长颈上带三道凸弦纹,广圆肩,长腹,下腹稍收,矮隐圈足。鲜绿色釉,如嫩柳新荷,有细碎开片,光润透明,有少量缩釉,底部露出白釉。灰褐胎,细而疏松。 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宋末金初。口径13厘米,底经10米,高2.1厘米。方唇,腹壁稍内曲,大平底。白釉泛青灰,半木光。裹足支烧。褐白胎,胎质细腻,但有肉眼可见之小气孔。六曲荷口,瓜棱腹。 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金代。口径18.4厘米,足径11.7厘米,高26厘米。凸唇,高直领,带凸线纹的片状双耳,鼓腹,十分丰满,矮圈足。黑釉凸线纹。釉色漆黑,光亮如镜,内外壁施釉均不到底。露胎部施浅酱黄色护胎釉。胎色灰黄,坚致。 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金代。通高45.1厘米,基座直径13.2厘米。伽棱频迦又称妙音鸟,人面禽足,卷发中分,着耳饰,面相圆润,体态丰盈。腹部以上为人形,双手合十,袒胸,着窄袖开襟襦衣,挽飘带,身后有双翅;腹部以下为鸟身,鹰爪,长卷尾,尾上羽毛丰厚卷曲,似凤尾。下为圆筒形基座,筒两侧有圆形大镂孔以便在房脊上固定。施黄绿釉,头发为黑釉,面部和胸腹肌肤为淡黄色釉,衣、身、尾及底座施深绿色釉,翼及腿、爪为褐黄色釉。釉色层次丰富、鲜亮润泽。广泛用于石窟、寺庙等建筑。 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金代。通高61.3厘米,像高42.6厘米,座高18.7厘米,最宽25.3厘米,底座宽21厘米。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及黑色釉下彩,面部施金彩。释迦牟尼身披袈裟结跏趺坐于三重仰莲高座之上,手势为降魔印,袈裟上彩绘荷叶、荷花及云海纹,莲座下为红绿黄彩绘的须弥座,其上彩绘荷叶、荷花及曲带等纹饰。绘画细致,制作精美,是目前国内外磁州窑红绿彩器物中最高大者。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临水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保管所收藏。
金代。通高42.5厘米,像高30.3厘米,座高20.2厘米,最长22厘米,底长16.6厘米,底宽10.5厘米。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及黑色釉下彩。文殊菩萨瓷像头缺失,修复。手持一枝带绿叶的莲花,结跏趺坐于上饰绿边布的狮驮仰莲座上,下有青狮坐骑相承托。青狮前侧有一似武士的“狮奴”头戴尖如意头冠,双手牵疆绳,侧身叉腿昂首仰望。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临水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金代。通高45.5厘米,像高26.9厘米,座高18厘米。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及黑色釉下彩。普贤菩萨手持一柄带绿彩如意,结跏趺坐于白象驮仰莲座上,下有六牙白象坐骑相承托。白象前侧有一似武士的“象奴”头戴黄彩尖如意头冠,双手牵缰绳,侧身叉腿昂首望。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临水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金代。高33厘米。白釉,光润。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眉眼、发髻等部位施黑色釉下彩。童子颈佩金黄色如意形项饰,上身着花衣,下体赤裸,腰腹及腿部被四道巾帕捆缚。绘画细腻,眉眼灵动,活灵活现。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金泰和二年(1202)崔仙奴墓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金代。高15.8厘米,底径4.5厘米。白釉,光润。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眉眼、发髻等部位施黑色釉下彩。女童头梳髽髻,身着右衽上衣,双手抱一只小羊羔,右腿骑鼓边,左腿盘坐于瓷鼓凳上。面目生动形象。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金泰和二年(1202)崔仙奴墓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金代。高15.4厘米,底径4.2厘米。白釉,光润。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眉眼、发髻等部位施黑色釉下彩。女童头梳髽髻,颈戴项圈,身穿彩衣,合掌于胸前骑坐于鼓凳之上。面目生动,形象机灵可爱。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金泰和二年(1020)崔仙奴墓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金代。高15.5厘米,底径4.5厘米。白釉,光润。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眉眼、发髻等部位施黑色釉下彩。童子头梳髽髻,颈戴项圈,身着对襟上衣,前腰束围裙,足登黑色长筒靴,右足稍踮起,双手右侧搂抱一只可爱的小狗,歪头目视前方站立。神态生动,俏皮可爱。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金泰和二年(1202)崔仙奴墓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金代。高16厘米,底径4.5厘米。白釉,光润。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眉眼、发髻等部位施黑色釉下彩。童子髻发,内着右衽白衣,外罩直领绿开襟红长窄袖衫,前腰束白围裙,左腋下夹一黄色黑彩边方盒,双手放于腰间,稍缩颈弯腰斜视前方。神态生动专注、谦恭。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金泰和二年(1202)崔仙奴墓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金代。高22.9厘米。身着素色服饰,一手持花,一手自然下垂,神态慈祥。 1973年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汽车队工地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金代。高21.6厘米。头戴官帽,蓄八字胡和垂须,身披红袍,双手抱拳,神态自若。 1973年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汽车队工地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金代。长26.2厘米,中宽9.5厘米,头高13.4厘米,中高10厘米。枕呈长方形,两端平直,四面内凹,呈亚腰状。通体施绿釉。枕四面以双线为边框,边框内划大叶纹、短水波纹。枕体绿釉如水,晶莹光亮,凉爽宜人。 1974年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香山乡佐城村金代墓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宋末期至金前期。长30厘米,宽20厘米,后高19厘米,前高9.5厘米。枕面呈叶形,枕面上翘愈烈,近乎卷上,下边有近似五边形的小墩座。绿釉蓖划花,有细碎开片,晶莹光润。黄灰胎,坚致。枕面划折枝牡丹,一花三叶,是磁县观台窑第二期典型图案。 1960年磁县都党乡冶子村宋墓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金代。长29.5厘米,宽20厘米,高11.5厘米。枕面呈如意头形。通体施绿釉,周壁绿釉无纹饰,底部无釉。枕面刻缠枝牡丹纹。线条繁密,缠绕有序,富有生机。烧生脱釉。 磁县观台镇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 版权申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