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怕】任务驱动型作文没啥不一样

 容儿9808 2016-03-21

  任务驱动原本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只是在材料下增加明确的写作任务。这只是题型的完善,并不是写作方式的改变。该怎么写还怎么写,考生不要被这个“高大上”的题型术语吓倒。

  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原本是一种教学方法,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隐含在单个的任务中,让学生以分组完成任务的方式领会学习的核心内容。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

  什么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任务驱动型”作文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提出的概念,只是借用“任务驱动”这一术语来给新材料作文命的一个名而已。其初衷是为了“规避套作、更好地解决考场作文‘假、大、空’问题,并非要给写作定一个模型。

  也就是说,所谓任务驱动型,指的只是题型,并不是作文的模式。顶多只是在写作指导语上多了一个指令性要求,要求更加具体明确而已。作文该怎么写还怎么写,是没有模式可言的。语文界向来是反对作文模式化。师生们别以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写法有什么特别,别被吓得不知道怎么写作文了。当然,你还是要看清楚要求,在综合材料含意的基础上,作出判断,阐述看法。

  至于“叙事体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的说法,更让人受到惊吓。其实,说白了,材料还是那材料,只是材料是叙事体的,并不是名言漫画什么的;要求还是那要求,只是更具体地提供了写作的情境、立意的思考方法、文风的导向而已。

  且看2015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2015年全国I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再看命题组(余闻)是怎样分析的:

  材料提供了不同行业及各类人物的反应,目的在于使考生对这一事件尽快聚焦,进而产生对话的需求感。

  第一,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利于借助平凡生活推进立德树人。“举报”事件虽不多见,但生活中发生的“无可奈何”现象却很普遍。这个作文的材料源于生活,又对生活理念提出挑战,考生在写作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生活感悟的联想或调动,促使写作入情入理;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这个对事理进行思辨和判断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丰富自己的品德内涵。

  第二,了解思想碰撞的意义,有利于促进文明社会的法规建设。“举报”事件反响强烈的背后,存在着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不同理解与碰撞。文明的概念在每个公民的心里有不同尺度的把握,说“开车时打电话有危险”能被广泛认可;说“开车时打电话不文明”就不能被广泛接受。说“别人举报别人”能被看做正常;说“女儿举报父亲”就被看做“奇葩”。其实,对“开车打手机”早有法规管理在先,可是当下开车人的自我约束能力还需要监督,文明的程度还不能因为法规的存在而达到自觉。

  第三,认识传统观念的挑战,有利于提升对社会公正的判断。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社会,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打手机,虽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大义灭亲”,但引发的震动也不小,所以会不可避免的遭遇曲解和误读。例如,在新闻引发的各种看法中就有批评女儿行为违反“人伦”的,指责女儿想出名的,正因为这个新闻事件中的理解与误解包含了新旧观念的冲突,因此这个材料才有思考和探究的价值。

  2015年全国II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组(余闻)是这样分析的:

  材料力图更积极、更主动地引导考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好地发挥高考试题“立德树人,和谐发展”的独特功能。

  本试题命制中特别增加了“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这句话,增加了包含着具体问题的任务型指令。像本题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这一具体问题、“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这些任务,都是须要考生在作文的同时予以解答、完成的,这样,作文试题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具体情境,有了近乎日常的真实写作任务,就在更有力地规避套作、更好地解决考场作文“假、大、空”问题等方面作出了探索。

  落实到写作之中,解答“谁更具风采”、给出自己的最终选择当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显然是,在写作中“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所以,试题命制一方面统一要求所有考生都能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对“更具风采”的标准有更多“思考”,另一方面又在诸多核心问题上给予广大考生以很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比如,更具风采的标准,是人物更令人心向往之呢,还是更有利于大家学习模仿?比如,选择的依据,是“当代风采”的独到理解——当下中国更需要、更稀缺?是所选人物的特长与特殊魅力?还是考生个人的趣味和偏好?抑或是这几方面的综合?又比如,“体现”“思考、权衡与选择”,是否一定要写成论述性质的文章?比较和权衡的过程是否一定要呈现于作文的表面?等等。

  总之,和往年完全一样,试题命制努力让考生在“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等方面拥有较大自主权。当然,由于试题材料中的三名候选人共性很多:都有理想、有追求,都肯吃苦、肯坚持,都创造一流、卓然有成,也由于试题中的任务型指令非常具体明确,要求考生优中选优并阐明理由,因而本试题对考生提取辨析关键信息、比较中思辨说理等能力的期待值确实更高。而所有这些努力,具体成效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从命题组的试题分析中可以看出,这一题型的特点是:材料更贴近生活,注意在“人” 与“德”等价值观方面的引导。试题要求中增加包含着具体问题的任务型指令,是为了提供更具体的情境,力图给考生近乎日常的真实写作任务,增强了写作的针对性和对象感,突出写作的目的性,以规避套作,减少作文“假、大、空”问题。给予考生思考和选择的权利,目的是让考生畅言自己的独到理解,考查考生的思想水平思辨说理能力。至于是否一定要在行文中将材料中的几种情形加以比较(个人以为如果能在行文中略作对比,文章应该会更丰满些),是写论述文还是评论,还要看行文本身的需要和考生自身的考虑,试题并没有作出硬性要求,考生也不必过于纠结,该怎么写还怎么写,只要你的选择(立意)是根据材料综合考虑的,你的看法理由充足,得到支撑就行,至于怎么写是你的“自由”。同样,至于文中要不要联系实际,要不要举例分析,要不要辩证分析,都得看你的行文需要,看你写的这些是不是能充分表达你的观点(立场、看法)。

  那么,任务驱动型作文有什么特点,该怎么写?

  一、任务型作文,材料内部充满了争议性、多解性、对立性、矛盾性。考生是作为一个成人、准成人、公民、准公民,参与其中,说清楚自己的看法。考生要选出其中一方,然后论其“是与非”、“合理还是不合理”、“可以接受还是不能接受”、“谁更优秀”、“你更赞成哪一点”。这种“任务驱动型”作文,具有权衡性、选择性,学生要选取一方,针对他的行为,在“大是大非”上作出回答,提出自己斩钉截铁的“观点”。

  写时想一想,你选了吗?选完后你想明白立场并表达出来没有?

  二、阐述你的看法。要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所谓“阐述’,就是一五一十、条分缕析、有头有尾、入情入理、深入浅出、浅入深出地论证你前面针对某一方所陈述的观点。

  所谓“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就是要抓取整个事件,抓取核心事件,你不能仅仅在其外围、在无关痛痒处、在皮毛里打转。要抓取、分析、细细理解核心事实。不管从哪个角度写,都必须紧紧扣住“核心话题”。材料中往往出现多个人物、多个看法,它们的关系又常常是相反、相对的,考生必须对每一个都要做出准确的分析、评价、概括,以便论证分析自己的观点。

  所谓“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指在选取一方进行阐述时,其它的几方也可以或者说应该涉及,但是不能“喧宾夺主”,讲述其他人是为了把我们选取的那个讲清楚、讲到位。要求有较高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在对比中说理,在多维思考中论证,体现较强的思辨能力。这就要求对材料有深入细致的分析,因为比较的内容、比较的点,一般都来自作文材料本身。找到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做出入情入理的分析论说。

  如果说现在这种作文跟以前作文有什么不同,也许只是:

  1、题目本身多是时事、实事,又非常强的的争议性,对立性,本身就是充满多解性的。而以前的作文题则是一句名言、一首诗、一个寓言故事,里面蕴含了一个道理,要求考生把这个道理提取出来。

  2、由于材料本身就众说纷纭,需要考生用公民立场、逻辑思维参与其中、置身其中,就像是投身一场论坛一样。就事论事,就事论理,把话说请。而以前的作文呢,在提取出观点之后,考生就可将材料抛之脑后了,古今中外、天上地下,正反、假设、对比,苏轼、陶潜、感动中国、孟母三迁,随你剪辑拼凑。因此,现在的新题型也是对套作的一个有效遏制。从这样的角度去看,就会明白了什么样的作文是符合全国卷样子的,什么样的作文还是老面孔,还在无病呻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