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鳌记忆——用镜头追逐博鳌的美丽蜕变

 海女407 2016-03-21
陈超 图/文(原创)“我要当一名摄影家,因为它使我融入周围的世界,我要当一名摄影家,因为它使我得到心灵的甘露,我要当一名摄影家,因为它使我有能力观察人间万象并记录下人类的伟大成就”。 多年前当我从《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教材》第一章中读到这段精彩的文字时就被它深深打动。从此沉迷于快门、光圈、影调及胶片之间的万千变化之中。 虽然摄影没有使我成为名家,但是做为博鳌发展的见证者,我比许多人多了一个详实记录博鳌蜕变的机会:我有幸用镜头记录了蒋晓松先生耕耘博鳌时投入的那份真情;我有幸记录了博鳌东屿岛的前世今生;有幸记录了亚洲论坛落户博鳌的历史时刻;有幸记录了各国代表和媒体参加论坛年会的热烈场景。当然,更多的是有幸真实的记录了博鳌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镇在17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9年10月6日,时任海南省省委书记的汪啸风、副省长李东生、海南省外事侨务办主任陈辞 、琼海市市长白在林陪同博鳌亚洲论坛发起人之一的蒋晓松、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等人一起为亚洲论坛在博鳌选址植树以示纪念。省委书记汪啸风还拉上在场的15名东屿岛的少年儿童一起合影留念,汪啸风书记说过的一句话让我记忆尤深:“等若干年后,孩子们都长大了,回想今天的历史一定会让他们感慨”。
2001年,博鳌水城总规划师——澳大利亚著名的DBI设计院首席设计师迈克先生和蒋晓松先生等探讨博鳌水城的总体发展规划。迈克先生因主持澳大利亚黄金海岸发展规划而美名远扬。他将博鳌比作他的“梦想之城”。他表示,希望在他的设计规划里不会有污染,不会因为博鳌的开发而对这里的环境造成破坏。他还说:“我们在对博鳌的规划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大自然失去的东西在博鳌找回来”。
蒋晓松先生早期对博鳌水城进行实地考察。
空中看“鳌”,雨林、河流、农田、虾塘、村庄 、校舍历历在目。东屿岛是博鳌三个自然岛屿中面积最大的一个。上面林木葱翠、良田阡陌、环境静谧、生态良好,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东屿岛人杰地灵,著名侨领李运强先生就出生在东屿岛上。对于海南的公益事业和教育事业贡献良多,为了国家的利益和博鳌亚洲论坛的建设,他和东屿岛的村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2001年博鳌亚洲论坛成立大会召开后,他携夫人最后一次看望即将整体搬迁的东屿岛上他的祖居和他在岛上捐资兴建的“东屿岛李运强小学”。
由李运强先生捐资100万元兴建的小学处在东屿岛地势最高的位置。学校占地20亩。分为教学区、教师宿舍区、运动区和生厂区。为了解决岛上村民的行路难,他还捐资修建了石板路。
勤劳智慧的东屿岛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独创了省时省力的水田井架浇灌技术。这种浇灌技术堪称世界一绝。图为这种半机械蒲水的井架。
东屿岛的农民祖祖辈辈过着半渔半耕的生活。岛上良田千亩,四周水域宽阔。
东屿岛村民进出岛全靠约一米宽、5米长的一叶扁舟。这样的小船一次竟可以载13个成年人。远看就像坐在水面上一样。
小小的舟艇是东屿岛村民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即使在水文复杂的博鳌三江入海口,东屿岛人在小艇上也显得那么气定神怡,优哉游哉。
东屿岛上的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的所在位置,原来是东屿岛潭沙村的小庙。
2001年2月21日,博鳌亚洲论坛成立大会主会场竣工。整个工程仅用了45天。创造了令人惊讶的“博鳌速度”。2月27日,博鳌亚洲论坛成立大会在这里举行。
东屿岛国际会议中心(论坛永久会址)建设会战是东屿岛所有项目建设时间最紧张的时刻。这个会战汇集了来自上海、北京、江苏、四川、湖南、海南等多个省市的近万名建设者和数百辆各种工程车进行了60天的挑灯夜战。
博鳌的建设者为亚洲论坛的建设付出了自己的艰辛和智慧。时任海南中远博鳌有限公司的倪强总经理为刚刚走马上任的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博鳌亚洲论坛总监姚望,蒋晓松先生等介绍博鳌东屿岛的开发建设情况。
2002年,东屿岛的建设者们仅有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完成了论坛永久会址、索菲特大酒店和东屿岛高尔夫等主体建筑。 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论坛永久会址)于2003年9月22日正式启用。 为2003年在东屿岛举行的亚洲论坛献上了一份厚礼。也创造了在这中国建筑史上被传为佳话的“博鳌速度”。
博鳌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已经完全蜕变成吸引世界各国政要、工商界领袖、专家、学者的,中国最引人注目的天堂小镇。
博鳌区域内四通八达的高等级公路、桥梁、码头和机场给世界各国的与会代表和国内外的游客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博鳌亚洲论坛给博鳌带来的变化,不仅仅发生在东屿岛上,博鳌的变化是大跨步的,是博鳌人原来所不敢想象的。在文化层面,亚洲论坛给博鳌带来了中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始终处于中国时尚行业领先位置的国内外知名模特机构——‘’新丝路‘’等一批顶尖文艺团体和知名演员。通过博鳌这样一个大舞台每年一次高水平的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精髓。
博鳌亚洲论坛落户博鳌,也给博鳌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更深层的反映在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上。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已经越来越多的接受新的农业机械,每到收割季节,在金黄的稻田里来回奔忙的一辆辆专业的机械化收割机就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越来越多的农民学会珍惜和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了解保护传统文化文化、保护传统建筑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位于与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一岭之隔的留客村蔡家宅是印尼知名侨领蔡家森民国30年代所建,蔡宅中西合璧、规模宏大。巧妙地将海南传统建筑的飞檐、天井、四合院结构和庄重与典雅的西方古堡建筑揉为一体。在蔡氏后人的精心保护下,蔡家宅已获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获得国家专项保护资金保护。
在博鳌的广大农村,像这种沿袭海南传统民居特色而建造的农家小院也越来越受到村民的认可。这座坐落在博鳌镇古调村的传统民居宽敞明亮、冬暖夏凉、环境优雅。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现向人们传达这一个可喜的信息。那就是保护环境、保护海南传统的建筑风格已经开始在博鳌的农村扎下了根。
博鳌发生的变化还表现在新一代的年轻人审美情趣上的改变。年轻的爱侣选择在乡下留住他们喜悦甜蜜的瞬间,也给这古老的村庄和古老的民宅播撒下春天的种子。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年轻人的观念改变了,古老的博鳌一定能保护得更好,古老的博鳌也将焕发出更加旺盛的活力和青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