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芈月是战国时代的伟大人物

 延陵闽宏山吴树 2016-03-22

芈月是战国时代的伟大人物

    一位革命导师说过:“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历史上所有社会变革,如果不推举出善于组织领导的杰出人物,那是不可能推翻旧世界和创造新世界的。宣太后芈月正是顺应社会变革,将秦国由弱变强,为统一中国的辉煌事业打下坚实基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没有她的智慧和决断,秦国时时都有被楚国完全吞噬的危险。但是在《芈月传》小说和电视剧中,她的历史功绩,却都被抛到脑后了。

 

    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之中,有关古代美人的题材,一直是很吃香、很有市场的:商纣的妲己、西周的褒姒、吴越的西施、楚汉的虞姬、三国的貂婵、唐朝的杨贵妃等,都是人们口濡相传的绝代佳人,她们无一不被写进了众多的小说、或者拍成了电影、电视剧。在历史上又有五百多位君王,至少也有五百多位才貌出众的太后,而在这一些人之中,清朝的慈禧太后、唐朝的则天太后、汉朝的吕雉太后,更是被后人议论得最多、最广泛、最著名的女主专政的代表人物。

 

这一些太后,除了她们年轻时候,靠着一张漂亮脸蛋博得帝王欢心,由于借助年幼儿子而使自己掌控了国家的施政大权,一旦拥有了为所欲为的生杀大权,那就谁也管不住她们了。看吧:慈禧太后祸国殃民的事情,干得实在太多了,则天太后杀儿杀孙的暴行,干得实在太多了,吕雉太后私刑残彘的手段,干得实在太多了,在她们把持着国家的政权,只是热衷于宫斗和斗,给人们留下了最阴森恐怖、驱之不散的负面形象,所以历史上真正为她们说好话的实在不多。

 

论她们的政绩,没有一个是真正的政治家,因为她们没有自己的政治主张;论她们的思想,没有一个是优秀的战略家,因为她们没有独特的战略目标;论她们的经历,没有一个是非凡的社会活动家,因为她们没有一个能与民众打成一片的最高当权者。中国所有太后之中,能够称得上是真正政治家的,称得上是优秀战略家的,能够称得上是社会活动家的女人,是至今仍然被一些史学家们有意、无意掩盖和模糊起来的另一个人,另一个有“女王、女帝”色彩的女强人。

 

这一个太后,曾经执掌秦国朝政四十一年,把整个秦国治理得有条有理,那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称得上是真正的太平盛世。而历代的君王们,都不敢去提起她,因为只要提起她,世人一定都会说:这些君王个个都不如这个女人。这一个太后,是中国第一个实行女主专权的人,更是中国第一个“称帝”的太后,以致历代所有女主专政的其他太后,也不愿意去提起这个人,因为只要一提起她,这一个人的丰功伟绩,都要大大超过自己,比了等于是去长人家的威风。

 

这一个太后,在自己六十多年的经历中,一直与军事斗争有着密切的关系,一直掌控着最高的军事决策权,她所打的都是胜仗,无论哪一个君王的亲身经历,都不能和她的军事生涯相提并论,谁要去比,那是一定是要脸红到脖子的。因为这一个太后,天天饮用麋鹿之血、以麋膏美容,直至终老,美艳惊绝,这是任何一个太后,都是无法与之比拟的,所以历史上其他所有太后,在自感不如的心态之中,都不愿去提起这一个人,只要一提起她来,那就一定会盖过自己。

 

这一个太后,自己的若敖芈氏家族被镇压之后,就与楚国王族,不再有任何一点点的关系,她只与自己若敖后裔,长期盘踞深山,过着一种与世隔绝的无忧无虑的生活,那是一个独立的楚国芈姓氏族,她与当地的民众是亲密无间的。这一个太后,发源于最古老的若熬氏芈人,与朝廷的屈氏芈人,有不共戴天的世代怨仇:人们会问:这一个人是谁?这一个太后到底又是谁呢?这个人是十五岁就已经当上了麋子国君王的芈月,最后又统治秦国长达四十一年的秦宣太后。

 

宣太后有没有“称帝”呢?很多人是不清楚的。公元前288年,齐湣王宣布自己为“东帝”。与此同时,秦国也有人称“西帝”,此刻的秦昭王还未能亲政,秦国还是太后在执掌朝政,这一位“称帝”的人,毫无疑问就是秦宣太后自己了。由此可知,秦宣太后在当时确实称过帝、当过女皇的,要说宣太后羋月,是中国第一个女皇,是有充分的根据和理由的,有人坚持皇帝的称谓是从秦始皇开始的,这是指“皇帝”两个字而言,显然它对“女皇”是没有约束力的。

 

秦国国君当政时间都比羋月短,秦穆公享国三十九年、秦景公享国四十年、秦孝公享国二十七年、秦惠文王享国二十七年、秦武王享国四年,宣太后芈月执掌朝政四十一年,她将政权归还嬴姓家族后,秦昭王实际掌权时间,仅仅只有十五年。如果和历史上著名的“女主”相比,吕后只掌权八年、武后只执政十六年,慈禧在慈安太后死后,独揽朝政二十七年,所以秦宣太后芈月,在治理国家的的政治生涯中,她自身拥有的经历,会比这些人更精彩、更有权威性。

 

然而在所有历史学家的笔下,在她漫长的执政岁月里,似乎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和义渠王的性丑闻。老实说,她去世那年都是八十岁的人了,哪里还有什么兴趣去迷惑小鲜肉。显然这类描述都是一种虚妄的诬蔑、诽谤之词。所以历史应该还她一个清白和公道,应该正面肯定她的光辉业绩,应该去彰显她那种超越常人的传奇经历。应该说,证明她是这个时代真正有作为的人物,已经成为一项历史界廹在眉睫的任务,应该成为一个当今重大学术领域的抢救性工作。

 

在芈月嫁给秦惠文王,并且为他生下三个儿子之后,她的地位和权势一下子达到了最巅峰,尤其是在她全面地执掌秦国朝政的年代里,秦昭王当时没有任何参政和执政的机会,所以她就是一位名符其实的最高领导人,是不折不扣的秦王朝的真正当家人。如果没有博大精深的智慧,没有高超运筹帷幄的才干,要管好秦国的这个“家”,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在这个时期,凡是秦国境内发生的一切,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活动,都与她有密切的关系。

 

从司马迁《史记》首创的编年史开始,传至各个朝代的正史记载,都是按照先后不断传承的王位人序列,一年紧接着一年,将每一年的国内外发生的主要史实,全部加以叙述,最后形成一部系统、完整的“中国史”。所以在每个君王当政时期的一切,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等,都要被纳入这个君王的一生经历之中,都与这个君王有着一种割不断的、最直接的关系,所有这些史实的是非功过,都要与这个君王最后的历史定位,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说得具体一点就是,任何一件好事,都可以视为当朝君王的功德和政迹;任何一件坏事,都可以视为当朝君王的失政和罪孽。回过头来看看,对于握有秦国军政大权的宣太后羋月而言,何尝也不应该如此。所以对于有关芈月的历史定位和总体评价,实际上也应该站在这一个角度和起点之上,这才是最客观和最公正的,否则都是与历史事实,不可能会合拍的。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去正确对待、怎样以充分、可靠的材料,去做好这一前人从来没有思考过的重要问题呢?

 

秦孝公从栎阳迁都到咸阳,十年后去世,在咸阳只建了一座叫“冀阙”的小宫殿,秦惠文王即位之后,利用一座秦穆公建造的“芷阳宫”作为听政之所。据《七国考》记载,渭河北岸的咸阳,野狼经常出没,可见咸阳地区的荒凉程度。有谁知,到了宣太后执政的后期,在渭河以南“三百里”范围之内,包括阿房宫、章台宫、兴乐宫、长乐宫、六英宫、步高宫、离宫、骊戎宫、上林苑等几十座宫殿、苑囿已经连成一片。所有这些都说明,它们是芈月留下的杰作。

 

渭河以南宫殿,是中国最辉煌的“三百里阿房宫”。阿房宫所需木料,从川蜀地区的深山老林采伐,经过长江水运,在湖北上岸,经由陆路“以木为轮”,直接送到咸阳。要知道,陆路大部分由敌对的楚军控制,为了开辟一条通道,芈月不得不兵分两路,一路由函谷关出发,攻破楚国几十座城池,一路由四川出发,经水路攻占楚都郢城,逼迫楚国让出西部通道,有了巨大木材供应,使得阿房宫工程有条件按计划进行施工建设,这就是芈月当政的最大历史功绩。

 

阿房宫存在不存在?阿房宫到底是由谁建造?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是完全不同的。《史记》说阿房宫是秦始皇去世前两年开始建造,人们根据两年时间根本不可能从四川伐木,并且送到咸阳这一条,就否定了司马迁的说法了;而《汉书》说阿房宫是由秦惠文王开始建造的,就有充分的施工工期的技术保证了,这也就为秦宣太后芈月介入阿房宫建设的可能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百里阿房宫”屹立在渭河南岸大地上,是谁都否定不了的事实。

 

以下史料,是最能说明阿房宫存在于世的:一是《南史·郑鲜之传》记载,南朝的宋武帝416年,到长安游览阿房宫;二是《晋书·符生载记》记载,前秦皇帝符生游览过阿房宫;三是《晋书·刘曜载记》记载,前赵皇帝刘曜,准备拆掉阿房宫而建造自己的西宫;四是《魏书·高祖纪》记载,北魏孝文帝到长安行幸阿房宫;五是《晋书·孝武帝纪》记载,西燕慕容冲于“九年十二月,僭即皇帝位于阿房”,在《陕西通志》记载,“十年春正月,慕容冲称帝于阿房”。

 

秦孝公实行商鞅变法,废除世袭制,按军功分封,又鼓励耕织、发展农业,兴修水利,社会安定,民风淳朴,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使秦国一天天强大起来。在宣太后芈月治理下的秦国又是怎样的?《荀子·强国篇》记载,荀子到咸阳看到的是:“其固塞险,形势便;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汙,其服不佻;其百吏肃,莫不恭俭敦敬;观其朝廷,其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时有胜。……故曰,佚而治,约而详,治之至也。”

 

   宣太后曾经两次宣布“闭关十五年”,一直被人认为是军事无能,不敢与六国交战的证据。其实,这是她高瞻远瞩战略思想的真实体现,战争不是年年有、时时有,只要住关口,外敌打不进来,就可以让百万秦军,在后方致力于大生产,去治理水患,鼓励开荒,发展农桑,去巩固国本,使民众得以安居乐业,让秦国的关中、汉中、川蜀地区,变成粮仓,变成天府之地,这就是宣太后芈月又开创了一个秦国“乡邑大治”的新局面,这也是一个极其难得的“太平盛世”。

 

   谁能治理黄河,就能保持水土,农业就能搞上去,粮食就能稳定。谁能治理黄河,谁就能得民心,政权就能巩固,否则失去民众支持,后果就不堪设想。秦国朝廷下令在黄河沿岸,广泛植树造林,引入上游河水,灌淤沉泥,经过三十年时间,将大量泥沙截流,形成肥沃的淤田,既增加耕地面积,大大提高农业产量,保住农业这个国民经济基础。随后在渭北地区,用四十万士兵,使泾河和洛水连接成一体,去灌溉四百多万亩耕地,从此形成震惊诸侯的“八百里秦川”。

 

    汶山地处岷江上游,宣太后下令在古蜀国治水的基础之上,在岷江一侧开凿一条人工河流,让岷江之水,分流到沱江。这是都江堰工程的前身。巴蜀之地很封闭,但很富饶,秦人迁蜀,那里得到大发展。史书记载:“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民工于市,易贾。”盐是生活的必需品,人人不可缺少,战国时期流行“一两白银一两盐”的说法,它是秦国主要的赋税来源。所以川蜀盐场,是一个聚宝盆,谁拥有了它,谁就能够掌控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脉搏。

 

   拿柴火去煮盐,对于林木资源的消耗实太大。而《文选·蜀都赋》中,有“火井沈荧于幽泉”的描绘,《注》说“火井在临邛,欲出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须臾隆隆如雷声,焰出通天。”《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蜀卓氏“致之临邛,铁山鼓铸,富至僮千人。”临邛天然气,为煮盐、冶铁工业,提供低廉能源。秦将从敌国擒来的王公贵族、富贾流放到巴蜀,使得本地丰富自然资源,和迁徙者的先进技术、人才、资金充分地结合起来,并形成秦国巨大的社会生产力。

 

   楚国一直想吞并巴蜀,但是这里处处连绵的高山,要想西进只有依靠在长江逆水行舟,所以计划落空了。秦国也想进军巴蜀,只是中间横卧着秦岭。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下令司马错,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简易栈道,抢先灭掉巴蜀。五年后惠文王去世,秦昭王即位,大权落在宣太后的手中,为了全面开发建设巴蜀,她下令在川陕之间,建造“北栈、南栈”两条栈道。留存至今的金牛栈道,相传就是在这个时期建造的,这也是中国最早在秦岭绝险地带上完成的栈道。

 

   另一条就是闻名于世的、蜿蜒曲折,参差迂回,全长470公里的褒斜栈道。根据《战国策·秦策》中的关记载,在秦昭王亲政的后期,在秦岭已经建成“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当时已经达到“使天下皆畏秦”的惊人效应。很显然,这是开辟了两条由渭水流域,直接进入川地区的便捷交通线,它第一次在秦本土和川蜀之间,有了直达的道路网络。毫无疑问,这就是宣太后的一件流芳千古的、功德无量的大事情,因为这两条秦岭栈道,都是在她主政期间得以完成的。

 

   整个战囯时期,各个诸侯国家的战争,自始至终都是一条主线:政治家苏秦主张“合纵”,一直游说六个诸侯君主之间,让它们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他一人当上六国的丞相。挂了六国的相印,他唆使楚国成为盟主,不断向秦国发动军事进攻;另一位政治家张仪则主张“连横”,一直游说六个诸侯君主之间,希望它们与秦国联手抗击外来侵略。“合纵”和“连横”是包括秦国在内的七大诸侯,进行战略决策的大舞台,无时无刻都在考验各国君主的智慧和谋略。

 

   芈月嫁给秦惠文王之初,一直处于“合纵”的严重威胁中,秦国只有依靠芈月的两个弟弟芈冉和芈戎,守卫着自己的各个边关要塞。只要能够守住函谷关和武关,敌人就打不进来。苏秦企图引蛇出洞,几次入秦劝惠文王出关作战,以便在关外围歼秦军。惠文王识破他的诡计,加以拒绝,他回答苏秦说:“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韩非子说:“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秦国开关后,立刻进攻义渠国,迫使义渠国君向秦国归降称臣,从此真正巩固了秦国西北边界的安全,使得秦国再不存在后顾之忧。《战国策》中,记载了张仪说的一段话:“今秦地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开地数千里,此甚大功也。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都、江南。荆王亡奔走,东伏于陈也。”

 

    四年之后惠文王去世,紧接着执掌秦国朝政四十多年的宣太后,接连不断地向楚国发动大规模战争,使秦国疆域扩大再扩大,眼看若敖芈人世代寃仇得以昭雪,统一六国的伟大事业很快能够实现,无奈岁数不铙人,已经迈入八十的她,病魔缠身,很快就告别了人世,她的一生都充满着军事的色彩,都与军事活动联系在一起,许多的军事谋划、战略决策,都与她有最密切的关系,她决不是平平淡淡、碌碌无为的太后,是时时刻刻为秦国繁荣富强而拼搏一生的女人。

 

秦国每次进行作战,都是有理、有利、有节,她都参与策划和指挥,后来她再次下令“闭关十五年”,让军队搞延安式大生产运动,使秦国军队“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秦宣太后采用这些政策,实在是非常正确的,也是一个新创举。所以没有宣太后,就没有惠文王的再生;没有宣太后,就没有秦国的强大;没有宣太后,就没有统一诸侯的基础;没有宣太后,就没有“三百里”阿房宫;没有宣太后,就没有秦国的江山社稷;没有宣太后,就没有八千陶俑的陪葬坑。

 

以八千个真人大小的陶俑进行陪葬,这也是一个“世界奇迹”,是一个谁也没有想到过的惊人创意。春秋时期盛行人殉,废除人殉后,用一比一的“象人”进行替换,“象人”穿戴真人衣冠葬入地下,全套服装的费用是非常可观的,宣太后坚持用泥巴制作陪葬俑,是很节省财力人力的。其实,当时的齐、赵、魏国都有大型的土梗和木梗,楚国各地有众多烧制陶俑的工匠,楚怀王就曾经将各国的君王,统统铸成铜像,列于楚国王宫进行戏弄,结果招来各国抗议之声。

 

秦国没有制作“象人”的习俗,宣太后去世前要求以“象人”进行陪葬是符合芈氏楚人陪葬习俗的,由于在史料记载的宣太后陵位置,发现真人大小的陶俑,这些陶俑头上梳着“歪髻、偏髻”,身上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都和八十里以外阿房宫出土的玉人,是一模一样的。更重要的还是,在阿房宫和兵马俑坑之中,都发现有刻着“芈月”两个字的陶文。所有这些确凿无疑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无一例外地都证明了,秦宣太后芈月是一位创造奇迹的时代伟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