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读书】朱子读书法(全文)

 老沔城人 2016-03-22




【教育读书】


朱子读书法(全文)


卷  上

  读书乃学者第二事。方子。
  读书已是第二义。盖人生道理合下完具,所以要读书者,盖是未曾经历见许多,圣人是经历见得许多,所以写在册上与人看。而今读书,只是要见得许多道理。及理会得了,又皆是自家合下元有底,不是外面旋添得来。至。
  学问,就自家身己上切要处理会方是,那读书底已是第二义。自家身上道理都具,不曾外面添得来。然圣人教人,须要读这书时,盖为自家虽有这道理,须是经历过,方得。圣人说底,是他曾经历过来。佐。
  学问,无贤愚,无小大,无贵贱,自是人合理会底事。且如圣贤不生,无许多书册,无许多发明,不成不去理会!也只当理会。今有圣贤言语,有许多文字,却不去做。师友只是发明得。人若不自向前,师友如何着得力!谦。
  为学之道,圣贤教人,说得甚分晓。大抵学者读书,务要穷究。「道问学」是大事。要识得道理去做人。大凡看书,要看了又看,逐段、逐句、逐字理会,仍参诸解、传,说教通透,使道理与自家心相肯,方得。读书要自家道理浃洽透彻。杜元凯云:「优而柔之,使自求之,厌而饫之,使自趋之。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椿。
  今读书紧要,是要看圣人教人做工夫处是如何。如用药治病,须看这病是如何发,合用何方治之;方中使何药材,何者几两,何者几分,如何炮,如何炙,如何制,如何切,如何煎,如何吃,只如此而已。淳。
  读书以观圣贤之意;因圣贤之意,以观自然之理。节。
  做好将圣人书读,见得他意思如当面说话相似。贺孙。
  圣贤之言,须常将来眼头过,口头转,心头运。方子。
  开卷便有与圣贤不相似处,岂可不自鞭策!祖道。
  圣人言语,一重又一重,须入深去看。若只要皮肤,便有差错,须深沉方有得。从周。
  人看文字,只看得一重,更不去讨他第二重。僩。
  读书,须是看着他缝罅处,方寻得道理透彻。若不见得缝罅,无由入得。看见缝罅时,脉络自开。植。
  文字大节目痛理会三五处,后当迎刃而解。学者所患,在于轻浮,不沉着痛快。方子。
  学者初看文字,只见得个浑沦物事。久久看作三两片,以至于十数片,方是长进。如庖丁解牛,目视无全牛,是也。人杰。
  读书,须是穷究道理彻底。如人之食,嚼得烂,方可咽下,然后有补。杞。
  看文字,须逐字看得无去处。譬如前后门塞定,更去不得,方始是。从周。
  关了门,闭了户,把断了四路头,此正读书时也。道夫。
  学者只知观书,都不知有四边,方始有味。鏋。
  「学者读书,须是于无味处当致思焉。至于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因叹:「骤进二字,最下得好,须是如此。若进得些子,或进或退,若存若亡,不济事。如用兵相杀,争得些儿小可一二十里地,也不济事。须大杀一番,方是善胜。为学之要,亦是如此。」贺孙。
  看文字,须大段着精彩看。耸起精神,树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却;看注时便忘了正文,看正文又忘了注。须这一段透了,方看后板。淳。
  看文字,须要入在里面,猛滚一番。要透彻,方能得脱离。若只略略地看过,恐终久不能得脱离,此心又自不能放下也。时举。
  人言读书当从容玩味,此乃自怠之一说。若是读此书未晓道理,虽不可急迫,亦不放下,犹可也。若徜徉终日,谓之从容,却无做工夫处。譬之煎药,须是以大火煮滚,然后以慢火养之,却不妨。人杰。
  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看人文字,要当如此,岂可忽略!鏋。
  看文字,须是如猛将用兵,直是鏖战一阵;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勘到底,决是不恕他,方得。夔孙。
  看文字,正如酷吏之用法深刻,都没人情,直要做到底。若只恁地等闲看过了,有甚滋味!大凡文字有未晓处,须下死工夫,直要见得道理是自家底,方住。赐。
  看文字如捉贼,须知道盗发处,自一文以上赃罪情节,都要勘出。若只描摸个大纲,纵使知道此人是贼,却不知何处做贼。赐。
  看文字,当如高[舟+我]大艑,顺风张帆,一日千里,方得。如今只纔离小港,便着浅了,济甚事!文字不通如此看。僩。
  读书看义理,须是胸次放开,磊落明快,恁地去。第一不可先责效。纔责效,便有忧愁底意。只管如此,胸中便结聚一饼子不散。今且放置闲事,不要闲思量。只专心去玩味义理,便会心精;心精,便会熟。淳。
  读书,放宽着心,道理自会出来。若忧愁迫切,道理终无缘得出来。
  读书,须是知贯通处,东边西边,都触着这关捩子,方得。只认下着头去做,莫要思前算后,自有至处。而今说已前不曾做得,又怕迟晚,又怕做不及,又怕那个难,又怕性格迟钝,又怕记不起,都是闲说。只认下着头去做,莫问迟速,少间自有至处。既是已前不曾做得,今便用下工夫去补填。莫要瞻前顾后,思量东西,少间担阁一生,不知年岁之老!僩。
  天下书尽多在。只恁地读,几时得了。须大段用着工夫,无一件是合少得底。而今只是那一般合看过底文字也未看,何况其它!僩。
  读书,须是遍布周满。某尝以为宁详毋略,宁下毋高,宁拙毋巧,宁近毋远。方子。
  读书之法,先要熟读。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时举。
  少看熟读,反复体验,不必想象计获。只此三事,守之有常。夔孙。
  太凡看文字:少看熟读,一也;不要钻研立说,但要反复体验,二也;埋头理会,不要求效,三也。三者,学者当守此。人杰。
  书宜少看,要极熟。小儿读书记得,大人多记不得者,只为小儿心专。一日授一百字,则只是一百字;二百字,则只是二百字。大人一日或看百板,不恁精专。人多看一分之十,今宜看十分之一。宽着期限,紧着课程。淳。
  读书,只逐段逐些子细理会。小儿读书所以记得,是渠不识后面字,只专读一进耳。今人读书,只羇羇读去。假饶读得十遍,是读得十遍不曾理会得底书耳。「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则王之尺也。」读书当如此。璘。
  读书,小作课程,大施功力。如会读得二百字,只读得一百字,却于百字中猛施工夫,理会子细,读诵教熟。如此,不会记性人自记得,无识性人亦理会得。若泛泛然念多,只是皆无益耳。读书,不可以兼看未读者。却当兼看已读者。璘。
  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两边如此,方看得熟。直须看得古人意思出,方好。洽。
  读书不要贪多。向见州郡纳税,数万钞总作一结。忽错其数,更无推寻处。其后有一某官乃立法,三二十钞作一结。观此,则读书之法可见。可学。
  「读书不可贪多,常使自家力量有余。」正淳云:「欲将诸书循环看。」曰:「不可如此,须看得一书彻了,方再看一书。若杂然并进,却反为所困。如射弓,有五斗力,且用四斗弓,便可拽满,己力欺得他过。今举者不忖自己力量去观书,恐自家照管他不过。」鏋。
  读书,只恁逐段子细看,积累去,则一生读多少书!若务贪多,则反不曾读得。又曰:「须是紧着工夫,不可悠悠,又不须忙。只常抖搜得此心醒,则看愈有力。」道夫。
  不可都要羇去,如人一日只吃得三碗饭,不可将十数日饭都一齐吃了。一日只看得几段,做得多少工夫,亦有限,不可羇去都要了。淳。
  读书,只看一个册子,每日只读一段,方始是自家底。若看此又看彼,虽从眼边过得一遍,终是不熟。履孙。
  今人读书,看未到这里,心已在后面;纔看到这里,便欲舍去了。如此,只是不求自家晓解。须是徘徊顾恋,如不欲去,方会认得。至。
  某最不要人摘撮。看文字,须是逐一段、一句理会。贺孙。
  读书是格物一事。今且须逐段子细玩味,反来覆去,或一日,或两日,只看一段,则这一段便是我底。脚踏这一段了,又看第二段。如此逐旋捱去,捱得多后,却见头头道理都到。这工大须用行思坐想,或将已晓得者再三思省,却自有一个晓悟处出,不容安排也。书之句法义理,虽只是如此解说,但一次看,有一次见识。所以某书,一番看,有一番改。亦有已说定,一番看,一番见得稳当。愈加分晓。故某说读书不贵多,只贵熟尔。然用工亦须是勇做进前去,莫思退转,始得。大雅。
  读书,且就那一段本文意上看,不必又生枝节。看一段,须反复看来看去,要十分烂熟,方见意味,方快活,令人都不爱去看别段,始得。人多是向前趱去,不曾向后反复,只要去看明日未读底,不曾去紬绎前日已读底。须玩味反复,始得。用力深,便见意味长;意味长,便受用牢固。又曰:「不可信口依希略绰说过,须是心晓。」宇。
  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了。须是细嚼教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甘是辛,始为知味。又云:「园夫灌园,善灌之夫,随其蔬果,株株而灌之。少间灌溉既足,则泥水相和,而物得其润,自然生长。不善灌者,忙急而治之,担一担之水,浇满园之蔬。人见其治园矣,而物未尝沾足也。」又云:「读书之道,用力愈多,收功愈远。先难而后获,先事而后得,皆是此理。」又云:「读书之法,须是用工去看。先一书费许多工夫,后则无许多矣。始初一书费十分工夫,后一书费八九分,后则费六七分,又后则费四五分矣。」卓。
  因说「进德居业」「进」字、「居」字曰:「今看文字未熟,所以鹘突,都只见成一片黑淬淬地。须是只管看来看去,认来认去。今日看了,明日又看;早上看了,晚间又看;饭前看了,饭后又看,久之,自见得开,一个字都有一个大缝罅。今常说见得,又岂是悬空见得!亦只是玩味之久,自见得。文字只是旧时文字,只是见得开,如织锦上用青丝,用红丝,用白丝。若见不得,只是一片皂布。」贺孙。
  读书须是专一。读这一句,且理会这一句;读这一章,且理会这一章。须是见得此一章彻了,方可看别章,未要思量别章别句。只是平心定气在这边看,亦不可用心思索太过,少间却损了精神。前辈云:「读书不可不敬。」敬便精专,不走了这心。
  其始也,自谓百事能;其终也,一事不能!言人读书不专一,而贪多广阅之弊。僩。
  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道夫。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然熟读精思既晓得后,又须疑不止如此,庶几有进。若以为止如此矣,则终不复有进也。
  书须熟读。所谓书,只是一般。然读十遍时,与读一遍时终别;读百遍时,与读十遍又自不同也。履孙。
  为人自是为人,读书自是读书。凡人若读十遍不会,则读二十遍;又不会,则读三十遍至五十遍,必有见到处。五十遍暝然不晓,便是气质不好。今人未尝读得十遍,便道不可晓。力行。
  李敬子说先生教人读书云:「既识得了,须更读百十遍,使与自家相乳入,便说得也响。今学者本文尚且未熟,如何会有益!」方子。
  读书不可记数,数足则止矣。寿昌。
  「诵数以贯之。」古人读书,亦必是记遍数,所以贯通也。又曰:「凡读书,且从一条正路直去。四面虽有好看处,不妨一看,然非是要紧。」佐。
  温公答一学者书,说为学之法,举荀子四句云:「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以持养之。」荀子此说亦好。「诵数」云者,想是古人诵书亦记遍数。「贯」字训熟,如「习贯如自然」;又训「通」,诵得熟,方能通晓。若诵不熟,亦无可得思索。广。
  山谷与李几仲帖云:「不审诸经、诸史,何者最熟。大率学者喜博,而常病不精。泛滥百书,不若精于一也。有余力,然后及诸书,则涉猎诸篇亦得其精。盖以我观书,则处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先生深喜之,以为有补于学者。若海。
  读书,理会一件,便要精这一件;看得不精,其它文字便亦都草草看了。一件看得精,其它亦易看。山谷帖说读书法甚好。淳。
  学者贪做工夫,便看得义理不精。读书须是子细,逐句逐字要见着落。若用工粗卤,不务精思,只道无可疑处。非无可疑,理会未到,不知有疑尔。大抵为学老少不同:年少精力有余,须用无书不读,无不究竟其义。若年齿向晚,却须择要用功,读一书,便觉后来难得工夫再去理会;须沉潜玩索,究极至处,可也。盖天下义理只有一个是与非而已。是便是是,非便是非。既有着落,虽不再读,自然道理浃洽,省记不忘。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谟。
  书只贵读,读多自然晓。今即思量得,写在纸上底,也不济事,终非我有,只贵乎读。这个不知如何,自然心与气合,舒畅发越,自是记得牢。纵饶熟看过,心里思量过,也不如读。读来读去,少间晓不得底,自然晓得;已晓得者,越有滋味。若是读不熟,都没这般滋味。而今未说读得注,且只熟读正经,行住坐卧,心常在此,自然晓得。尝思之,读便是学。夫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又不知其意味;思而不读,纵使晓得,终是卼臲不安。一似倩得人来守屋相似,不是自家人,终不属自家使唤。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某旧苦记文字不得,后来只是读。今之记得者,皆读之功也。老苏只取孟子论语韩子与诸圣人之书,安坐而读之者七八年,后来做出许多文字如此好。他资质固不可及,然亦须着如此读。只是他读时,便只要模写他言语,做文章。若移此心与这样资质去讲究义理。那里得来!是知书只贵熟读,别无方法。僩。
  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读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若只是口里读,心里不思量,看如何也记不子细。又云:「今缘文字印本多,人不着心读。汉时诸儒以经相授者,只是暗诵,所以记得牢,故其所引书句,多有错字。如孟子所引诗书亦多错,以其无本,但记得耳。」僩。
  今人所以读书苟简者,缘书皆有印本多了。如古人皆用竹简,除非大段有力底人方做得。若一介之士,如何置。所以后汉吴恢欲杀青以写汉书,其子吴佑谏曰:「此书若成,则载之车两。昔马援以薏苡兴谤,王阳以衣囊徼名,正此谓也。」如黄霸在狱中从夏侯胜受书,凡再踰冬而后传。盖古人无本,除非首尾熟背得方得。至于讲诵者,也是都背得,然后从师受学。如东坡作李氏山房藏书记,那时书犹自难得。晁以道尝欲得公、谷传,遍求无之,后得一本,方传写得。今人连写也自厌烦了,所以读书苟简。铢。
  讲论一篇书,须是理会得透。把这一篇书与自家羇作一片,方是。去了本子,都在心中,皆说得去,方好。敬仲。
  莫说道见得了便休。而今看一千遍,见得又别;看一万遍,看得又别。须是无这册子时,许多节目次第都恁地历历落落,在自家肚里,方好。方子。
  放下书册,都无书之意义在胸中。升卿。
  欧公言:「作文有三处思量:枕上,路上,厕上。」他只是做文字,尚如此,况求道乎!今人对着册子时,便思量;册子不在,心便不在,如此,济得甚事!义刚。
  今之学者,看了也似不曾看,不曾看也似看了。方子。
  看文字,于理会得了处更能看过,尤妙。过。
  看文字须子细。虽是旧曾看过,重温亦须子细。每日可看三两段。不是于那疑处看,正须于那无疑处看,盖工夫都在那上也。广。
  圣人言语如千花,远望都见好。须端的真见好处,始得。须着力子细看。工夫只在子细看上,别无术。淳。
  圣人言语皆枝枝相对,叶叶相当,不知怎生排得恁地齐整。今人只是心粗,不子细穷究。若子细穷究来,皆字字有着落。道夫。
  某自潭州来,其它尽不曾说得,只不住地说得一个教人子细读书。节。
  读书不精深,也只是不曾专一子细。伯羽。
  看文字有两般病:有一等性钝底人,向来未曾看,看得生,卒急看不出,固是病;又有一等敏锐底人,多不肯子细,易得有忽略之意,不可不戒。贺孙。
  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若曰何必读书,自有个快捷方式法,便是误人底深坑也。未见道理时,恰如数重物色包裹在里许,无缘可以便见得。须是今日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使粗心大气不得。广。
  观书初得味,即坐在此处,不复精研。故看义理,则汗漫而不别白;遇事接物,则颓然而无精神。扬。
  读书只要将理会得处,反复又看。夔孙。
  今人读书,看未到这里,心已在后面;才看到这里,便欲舍去。如今,只是不求自家晓解。须是徘徊顾恋,如不欲舍去,方能体认得。又曰:「读书者譬如观此屋,若在外面见有此屋,便谓见了,即无缘识得。须是入去里面,逐一看过,是几多间架,几多窗棂。看了一遍,又重重看过,一齐记得,方是。」讲筵亦云:「气象匆匆,常若有所迫逐。」方子。
  看书非止看一处便见道理。如服药相似,一服岂能得病便好!须服了又服,服多后,药力自行。道夫。
  读书着意玩味,方见得义理从文字中迸出。季札。
  读得通贯后,义理自出。方子。
  读书,须看他文势语脉。芝。
  看文字,要便有得。
  看文字,若便以为晓得,则便住了。须是晓得后,更思量后面尚有也无。且如今有人把一篇文字来看,也未解尽知得他意,况于义理。前辈说得恁地,虽是易晓,但亦未解便得其意。须是看了又看,只管看,只管有。义刚。
  读者不可有欲了底心,才有此心,便心只在背后白纸处了,无益。扬。
  大抵学者只在是白纸无字处莫看,有一个字,便与他看一个。如此读书三年,无长进处,则如赵州和尚道:「截取老僧头去!」节。
  人读书,如人饮酒相似。若是爱饮酒人,一盏了,又要一盏吃。若不爱吃,勉强一盏便休。泳。
  读书不可不先立程限。政如农功,如农之有畔。为学亦然。今之始学者不知此理,初时甚锐,渐渐懒去,终至都不理会了。此只是当初不立程限之故。广。
  「曾裘父诗话中载东坡教人读书小简,先生取以示学者,曰:「读书要当如是。」按:裘父诗话载东坡与王郎书云:「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放此。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慕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方子。
  「尹先生门人言尹先生读书云:『耳顺心得,如诵己言。功夫到后,诵圣贤言语,都一似自己言语。』」良久,曰:「佛所谓心印是也。印第一个了,印第二个,只与第一个一般。又印第三个,只与第二个一般。惟尧舜孔颜方能如此。尧老,逊位与舜,教舜做。及舜做出来,只与尧一般,此所谓真同也。孟子曰:『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不是且恁地说。」广。
  读书须教首尾贯穿。若一番只草草看过,不济事。某记舅氏云:「当新经行时,有一先生教人极有条理。时既禁了史书,所读者止是荀扬老庄列子等书,他便将诸书划定次第。初入学,只看一书。读了,理会得都了,方看第二件。每件须要贯穿,从头到尾,皆有次第。既通了许多书,斯为必取科第之计:如刑名度数,也各理会得些;天文地理,也晓得些;五运六气,也晓得些;如素问等书,也略理会得。又如读得圣制经,便须于诸书都晓得些。圣制经者,乃是诸书节略本,是昭武一士人作,将去献梁师成,要飘官爵。及投进,累月不见消息。忽然一日,只见内降一书云:『御制圣制经,令天下皆诵读。』方伯谟尚能记此士人姓名。」又云:「是时既禁史学,更无人敢读史。时奉使叔祖教授乡里,只就蒙求逐事开说本末,时人已相尊敬,谓能通古今。有一士人,以犯法被黥,在都中,因计会在梁师成手里直书院,与之打并书册甚整齐。师成喜之,因问其故,他以情告,遂与之补官,令常直书院。一日,传圣驾将幸师成家,师成遂令此人打并装迭书册。此人以经史次第排,极可观。师成来点检,见诸史亦列桌上,因大骇,急移下去,云:『把这般文字将出来做甚幺!』此非独不好此,想只怕人主取去,看见兴衰治乱之端耳。」贺孙。
  近日真个读书人少,也缘科举时文之弊也,纔把书来读,便先立个意思,要讨新奇,都不理会他本意着实。纔讨得新奇,便准拟作时文使,下梢弄得熟,只是这个将来使。虽是朝廷甚幺大典礼,也胡乱信手捻合出来使,不知一撞百碎。前辈也是读书。某曾见大东莱吕居仁。之兄,他于六经三传皆通,亲手点注,并用小圈点。注所不足者,并将疏楷书,用朱点。无点画草。某只见他礼记如此,他经皆如此。诸吕从来富贵,虽有官,多是不赴铨,亦得安乐读书。他家这法度却是到伯恭打破了。自后既弄时文,少有肯如此读书者。贺孙。
  精神长者,博取之,所得多。精神短者,但以词义简易者涵养。
  中年以后之人,读书不要多,只少少玩索,自见道理。
  千载而下,读圣人之书,只看得他个影象,大概路脉如此。若边旁四畔,也未易理会得。焘。

卷  下

  人之为学固是欲得之于心,体之于身。但不读书,则不知心之所得者何事。道夫。
  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凡平日所讲贯穷究者,不知逐日常见得在心目间否。不然,则随文逐义,赶趁期限,不见悦处,恐终无益。
  人常读书,庶几可以管摄此心,使之常存。横渠有言:「书所以维持此心。一时放下,则一时德性有懈。其何可废!」盖卿。
  初学于敬不能无间断,只是才觉间断,便提起此心。只是觉处,便是接续。某要得人只就读书上体认义理。日间常读书,则此心不走作;或只去事物中羇,则此心易得汨没。知得如此,便就读书上体认义理,便可唤转来。贺孙。
  本心陷溺之久,义理浸灌未透,且宜读书穷理。常不间断,则物欲之心自不能胜,而本心之义理自安且固矣。
  须是存心与读书为一事,方得。方子。
  人心不在躯壳里,如何读得圣人之书。只是杜撰凿空说,元与他不相似。僩。
  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句逐字,各有着落,方始好商量。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间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得文字精审。如此,方是有本领。
  今人看文字,多是以昏怠去看,所以不子细。故学者且于静处收拾教意思在里,然后虚心去看,则其义理未有不明者也。祖道。
  昔陈烈先生苦无记性。一日,读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忽悟曰:「我心不曾收得,如何记得书!」遂闭门静坐,不读书百余日,以收放心;却去读书,遂一览无遗。僩。
  学者读书,多缘心不在,故不见道理。圣贤言语本自分晓,只略略加意,自见得。若是专心,岂有不见!文蔚。
  心不定,故见理不得。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暗镜如何照物!伯羽。
  立志不定,如何读书?芝。
  读书有个法,只是刷刮净了那心后去看。若不晓得,又且放下;待他意思好时,又将来看。而今却说要虚心,心如何解虚得。而今正要将心在那上面。义刚。
  读书,须是要身心都入在这一段里面,更不问外面有何事,方见得一段道理出。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如何却说个「仁在其中」?盖自家能常常存得此心,莫教走作,则理自然在其中。今人却一边去看文字,一边去思量外事,只是枉费了工夫。不如放下了文字,待打迭教意思静了,却去看。祖道。
  学者观书多走作者,亦恐是根本上功夫未齐整,只是以纷扰杂乱心去看,不曾以湛然凝定心去看。不若先涵养本原,且将已熟底义理玩味,待其浃洽,然后去看书,便自知。只是如此。老苏自述其学为文处有云:「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异。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此是他于学文上功夫有见处,可取以喻今日读书,其功夫亦合如此。又曰:「看得一两段,却且放心胸宽闲,不可贪多。」又曰:「陆子静尝有旁人读书之说,亦可且如此。」
  凡人看文字,初看时心尚要走作,道理尚见得未定,犹没奈他何。到看得定时,方入规矩,又只是在印板上面说相似,都不活。不活,则受用不得。须是玩味反复,到得熟后,方始会活,方始会动,方有得受用处。若只恁生记去,这道理便死了。时举。
  不可终日思量文字,恐成硬将心去驰逐了。亦须空闲少顷,养精神,又来看。淳。
  读书闲暇,且静坐,教他心平气定,见得道理渐次分晓。季札录云:「庶几心平气和,可以思索义理。」这个却是一身总会处。且如看大学「在明明德」一句,须常常提醒在这里。他日长进,亦只在这里。人只是一个心做本,须存得在这里,识得他条理脉络,自有贯通处。赐。季札录云:「问:『伊川见人静坐,如何便叹其善学?』曰:『这却是一个总要处。』」又云:「大学『在明明德』一句,当常常提撕。能如此,便有进步处。盖其原自此发见。人只一心为本。存得此心,于事物方知有脉络贯通处。」
  大凡读书,且要读,不可只管思。口中读,则心中闲,而义理自出。某之始学,亦如是尔,更无别法。节。
  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一作「体」。察。又云:「读一句书,须体察这一句,我将来甚处用得。」又云:「文字是底固当看,不是底也当看;精底固当看,粗底也当看。」震。
  读书须是虚心切己。虚心,方能得圣贤意;切己,则圣贤之言不为虚说。
  看文字须是虚心。莫先立己意,少刻多错了。又曰:「虚心切己。虚心则见道理明;切己,自然体认得出。」举。
  圣人言语,皆天理自然,本坦易明白在那里。只被人不虚心去看,只管外面捉摸。及看不得,便将自己身上一般意思说出,把做圣人意思。淳。
  圣贤言语,当虚心看,不可先自立说去撑拄,便喎斜了。不读书者,固不足论;读书者,病又如此。淳。
  凡看书,须虚心看,不要先立说。看一段有下落了,然后又看一段。须如人受词讼,听其说尽,然后方可决断。泳。
  看前人文字,未得其意,便容易立说,殊害事。盖既不得正理,又枉费心力。不若虚心静看,即涵养、究索之功,一举而两得之也。时举。
  大抵义理,须是且虚心随他本文正意看。必大。
  读书遇难处,且须虚心搜讨意思。有时有思绎底事,却去无思量处得。敬仲。
  问:「如先生所言,推求经义,将来到底还别有见处否?」曰:「若说如释氏之言有他心通,则无也。但只见得合如此尔。」再问:「所说『寻求义理,仍须虚心观之』,不知如何是虚心?」曰:「须退一步思量。」次日,又问退一步思量之旨。曰:「从来不曾如此做工夫,后亦是难说。今人观书,先自立了意后方观,尽率古人语言入做自家意思中来。如此,只是推广得自家意思,如何见得古人意思!须得退步者,不要自作意思,只虚此心将古人语言放前面,看他意思倒杀向何处去。如此玩心,方可得古人意,有长进处。且如孟子说诗,要『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逆者,等待之谓也。如前途等待一人,未来时且须耐心等待,将来自有来时候。他未来,其心急切,又要进前寻求,却不是『以意逆志』,是以意捉志也。如此,只是牵率古人言语,入做自家意中来,终无进益。」大雅。
  某尝见人云:「大凡心不公底人,读书不得。」今看来,是如此。如解说圣经,一向都不有自家身己,全然虚心,只把他道理自看其是非。恁地看文字,犹更自有牵于旧习,失点检处。全然把一己私意去看圣贤之书,如何看得出!贺孙。
  或问:「看文字为众说杂乱,如何?」曰:「且要虚心,逐一说看去,看得一说,却又看一说。看来看去,是非长短,皆自分明。譬如人欲知一个人是好人,是恶人,且随他去看。随来随去,见他言语动作,便自知他好恶。」又曰:「只要虚心。」又云:「濯去旧闻,以来新见。」
  观书,当平心以观之。大抵看书不可穿凿,看从分明处,不可寻从隐僻处去。圣贤之言,多是与人说话。若是峣崎,却教当时人如何晓。节。
  观书,须静着心,宽着意思,沉潜反复,将久自会晓得去。儒用。
  放宽心,以他说看他说。以物观物,无以己观物。道夫。
  以书观书,以物观物,不可先立己见。
  读书,须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又不可助长。方。
  学者当以圣贤之言反求诸身,一一体察。须是晓然无疑,积日既久,当自有见。但恐用意不精,或贪多务广,或得少为足,则无由明耳。祖道。
  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家身上以手自指。推究。秦汉以后无人说到此,亦只是一向去书册上求,不就自家身上理会。自家见未到,圣人先说在那里。自家只借他言语来就身上推究,始得。淳。
  今人读书,多不就切己上体察,但于纸上看,文义上说得去便了。如此,济得甚事!「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古人亦须读书始得。但古人读书,将以求道。不然,读作何用?今人不去这上理会道理,皆以涉猎该博为能,所以有道学、俗学之别。因提案上药囊起,曰:「如合药,便要治病,终不成合在此看。如此,于病何补!文字浩瀚,难看,亦难记。将已晓得底体在身上,却是自家易晓易做底事。解经已是不得已,若只就注解上说,将来何济!如画那人一般,画底却识那人。别人不识,须因这画去求那人,始得。今便以画唤做那人,不得。」宇。
  或问读书工夫。曰:「这事如今似难说。如世上一等人说道不须就书册上理会,此固是不得。然一向只就书册上理会,不曾体认着自家身己,也不济事。如说仁义礼智,曾认得自家如何是仁?自家如何是义?如何是礼?如何是智?须是着身己体认得。如读『学而时习之』,自家曾如何学?自家曾如何习?『不亦说乎』!曾见得如何是说?须恁地认,始得。若只逐段解过去,解得了便休,也不济事。如世上一等说话,谓不消得读书,不消理会,别自有个觉处,有个悟处,这个是不得。若只恁地读书,只恁地理会,又何益!」贺孙。
  学须做自家底看,便见切己。今人读书,只要科举用;已及第,则为杂文用;其高者,则为古文用,皆做外面看。淳。
  读书之法,有大本大原处,有大纲大目处,又有逐事上理会处,又其次则解释文义。雉。
  玩索、穷究,不可一废。升卿。
  或问读书未知统要。曰:「统要如何便会知得?近来学者,有一种则舍去册子,却欲于一言半句上便要见道理;又有一种,则一向泛滥不知归着处,此皆非知学者。须要熟看熟思,久久之间,自然见个道理四停八当,而所谓统要者自在其中矣。」履孙。
  凡看文字,专看细密处,而遗却缓急之间者,固不可;专看缓急之间,而遗却细密者,亦不可。今日之看,所以为他日之用。须思量所以看者何为。非只是空就言语上理会得多而已也。譬如拭桌子,只拭中心,亦不可;但拭四弦,亦不可。须是切己用功,使将来自得之于心,则视言语诚如糟粕。然今不可便视为糟粕也,但当自期向到彼田地尔。方子。
  学者有所闻,须便行,始得。若得一书,须便读便思便行,岂可又安排停待而后下手!且如得一片纸,便来一片纸上道理行之,可也。履孙。
  读书便是做事。凡做事,有是有非,有得有失。善处事者,不过称量其轻重耳。读书而讲究其义理,判别其是非,临事即此理。可学。
  真理会得底,便道真理会得;真理会不得底,便道真理会不得。真理会得底固不可忘,真理会不得底,须看那处有碍。须记那紧要处,常勿忘。所谓「智者利仁」,方其求时,心固在此;不求时,心亦在此。淳。
  学得此事了,不可自以为了,恐怠意生。如读得此书,须终身记之。寿昌。
  读书推类反求,固不害为切己,但却又添了一重事。不若且依文看,逐处各自见个道理。久之自然贯通,不须如此费力也。
  学者理会文义,只是要先理会难底,遂至于易者亦不能晓。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所谓「攻瑕,则坚者瑕;攻坚,则瑕者坚」,不知道理好处又却多在平易处。璘。
  只看自家底。不是自家底,枉了思量。焘。
  凡读书,且须从一条正路直去。四面虽有可观,不妨一看,然非是紧要。方子。
  看书不由直路,只管枝蔓,便于本意不亲切。淳。
  看文字不可相妨,须各自逐一着地头看他指意。若牵窒着,则件件相碍矣。端蒙。
  看文字,且逐条看。各是一事,不相牵合。
  读书要周遍平正。夔孙。
  看文字不可落于偏僻,须是周匝。看得四通八达,无些窒碍,方有进益。又云:「某解语孟,训诂皆存。学者观书,不可只看紧要处,闲慢处要都周匝。今说『求放心』,未问其它,只此便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方是读书,却说『仁在其中』,盖此便是『求放心』也。」人杰。
  看文字,且依本句,不要添字。那里元有缝罅,如合子相似。自家只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牵古人意来凑。且如「逆诈、亿不信」与「先觉」之辨:逆诈,是那人不曾诈我,先去揣摩道,那人必是诈我;亿不信,是那人未有不信底意,便道那人必是不信;先觉,则分明见得那人已诈我,不信我。如高祖知人善任使,亦是分明见其才耳。
  读书若有所见,未必便是,不可便执着。且放在一边,益更读书,以来新见。若执着一见,则此心便被此见遮蔽了。譬如一片净洁田地,若上面纔安一物,便须有遮蔽了处。圣人七通八达,事事说到极致处。学者须是多读书,使互相发明,事事穷到极致处。所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直到这个田地,方是。语云:「执德不弘。」易云:「宽以居之。」圣人多说个广大宽洪之意,学者要须体之。广。
  看书,不可将自己见硬参入去。须是除了自己所见,看他册子上古人意思如何。如程先生解「直方大」,乃引孟子。虽是程先生言,毕竟迫切。节。
  看文字先有意见,恐只是私意。谓如粗厉者观书,必以勇果强毅为主;柔善者观书,必以慈祥宽厚为主,书中何所不有!人杰。
  凡读书。先须晓得他底言词了,然后看其说于理当否。当于理则是,背于理则非。今人多是心下先有一个意思了,却将他人说话来说自家底意思;其有不合者,则硬穿凿之使合。广。
  学者不可用己意迁就圣贤之言。德明。
  读书,如问人事一般。欲知彼事,须问彼人。今却不问其人,只以己意料度,谓必是如此。扬。
  看人文字,不可随声迁就。我见得是处,方可信。须沉潜玩绎,方有见处。不然,人说沙可做饭,我也说沙可做饭,如何可吃!谦。
  大凡读书,不要般涉。但温寻旧底不妨,不可将新底来搀。道夫。
  文字不可硬说,但当习熟,渐渐分明。
  凡看圣贤言语,不要迫得太紧。振。
  大凡看文字要急迫不得。有疑处,且渐渐思量。若一下便要理会得,也无此理。广。
  看文字,须是退步看,方可见得。若一向近前迫看,反为所遮蔽,转不见矣。力行。
  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向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大概病在执着,不肯放下。正如听讼:心先有主张乙底意思,便只寻甲底不是;先有主张甲底意思,便只见乙底不是。不若姑置甲乙之说,徐徐观之,方能辨其曲直。横渠云:「濯去旧见,以来新意。」此说甚当。若不濯去旧见,何处得新意来。今学者有二种病,一是主私意,一是旧有先入之说,虽欲摆脱,亦被他自来相寻。鏋。
  学者不可只管守从前所见,须除了,方见新意。如去了浊水,然后清者出焉。力行。
  到理会不得处,便当「濯去旧见,以来新意」,仍且只就本文看之。伯羽。
  某向时与朋友说读书,也教他去思索,求所疑。近方见得,读书只是且恁地虚心就上面熟读,久之自有所得,亦自有疑处。盖熟读后,自有窒碍,不通处是自然有疑,方好较量。今若先去寻个疑,便不得。又曰:「这般也有时候。旧日看论语,合下便有疑。盖自有一样事,被诸先生说成数样,所以便着疑。今却有集注了,且可傍本看教心熟。少间或有说不通处,自见得疑,只是今未可先去疑着。」贺孙。
  看文字,且自用工夫,先已切至,方可举所疑,与朋友讲论。假无朋友,久之自能自见得。盖蓄积多者忽然爆开,便自然通,此所谓「何天之衢亨」也。盖蓄极则通,须是蓄之极,则通。鏋。人杰录云:「读书须是先看一件了,然后再看一件。若是蓄积处多,忽然爆开来时,自然所得者大,易所谓『何天之衢亨』,是也。」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道夫。
  问:「看理多有疑处。如百氏之言,或疑其为非,又疑其为是,当如何断之?」曰:「不可强断,姑置之可也。」人杰。
  人之病,只知他人之说可疑,而不知己说之可疑。试以诘难他人者以自诘难,庶几自见得失。必大。
  因求讲学言论传之,答曰:「圣贤之言,明如日月。」又曰:「人有欲速之病。旧尝与一人读诗集,每略过题一行。不看题目,却成甚读诗也!又尝见龚实之轿中只着一册文字看,此其专静也。且云:『寻常出外,轿中着三四册书,看一册厌,又看一册,此是甚功夫也!』」方。
  因佥出文字,偶失佥字,遂不能记,云:「旧有人老不识字,然隔年栄栄出入,皆心记口数之,既为写下,覆之无差。盖其人忠寔,又专一无他事,所以记得。今学者不能记,又往往只靠着笔墨文字,所以愈忘之也。」方。
  先生戏引禅语云:「一僧与人读碑,云:『贤读着,总是字;某读着,总是禅。』沩山作一书戒僧家整齐。有一川僧最藞苴,读此书,云:『似都是说我!』善财五十三处见善知识,问皆如一,云:『我已发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如何行菩萨行,成菩萨道。』」
  问读诸经之法。曰:「亦无法,只是虚心平读去。」淳。以下读诸经法。
  学不可躐等,不可草率,徒费心力。须依次序,如法理会。一经通熟,他书亦易看。闳祖。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说个当然之理。恐人不晓,又笔之于书。自书契以来,二典三谟伊尹武王箕子周公孔孟都只是如此,可谓尽矣。只就文字间求之,句句皆是。做得一分,便是一分工夫,非茫然不可测也,但患人不子细求索之耳。须要思量圣人之言是说个甚幺,要将何用。若只读过便休,何必读!明作。
  读六经时,只如未有六经,只就自家身上讨道理,其理便易晓。敬仲。
  读书只就一直道理看,剖析自分晓,不必去偏曲处看。易有个阴阳,诗有个邪正,书有个治乱,皆是一直路径,可见别无峣崎。宇。
  人惟有私意,圣贤所以留千言万语,以扫涤人私意,使人人全得恻隐、羞恶之心。六经不作可也,里面着一点私意不得。节。
  许多道理,孔子恁地说一番,孟子恁地说一番,子思又恁地说一番,都恁地悬空挂在那里。自家须自去体认,始得。贺孙。
  为学须是先立大本。其初甚约,中间一节甚广大,到末梢又约。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故必先观论孟大学中庸,以考圣贤之意;读史,以考存亡治乱之?迹;读诸子百家,以见其驳杂之病。其节目自有次序,不可踰越。近日学者多喜从约,而不于博求之。不知不求于博,何以考?其约!如某人好约,今只做得一僧,了得一身。又有专于博上求之,而不反其约,今日考一制度,明日又考一制度,空于用处作工夫,其病又甚于约而不博者。要之,均是无益。可学。
  学者只是要熟,工夫纯一而已。读时熟,看时熟,玩味时熟。如孟子诗书,全在读时工夫。孟子每章说了,又自解了。盖他直要说得尽方住,其言一大片,故后来老苏亦拖他来做文章说。须熟读之,便得其味。今观诗,既未写得传,且除了小序而读之。亦不要将做好底看,亦不要将做恶底看,只认本文语意,亦须得八九。鏋。
  人做功课若不专一,东看西看,则此心先已散漫了,如何看得道理出。须是看论语,专只看论语;看孟子,专只看孟子。读这一章,更不看后章;读这一句,更不得看后句;这一字理会未得,更不得看下字。如此,则专一而功可成。若所看不一,泛滥无统,虽卒岁穷年,无有透彻之期。某旧时文字,只是守此拙法,以至于今。思之,只有此法,更无他法。僩。
  「凡读书,须有次序。且如一章三句,先理会上一句,待通透;次理会第二句,第三句,待分晓;然后将全章反复紬绎玩味。如未通透,却看前辈讲解,更第二番读过。须见得身分上有长进处,方为有益。如语孟二书,若便恁地读过,只一二日可了。若要将来做切己事玩味体察,一日多看得数段,或一两段耳。」又云:「看讲解,不可专?他说,不求是非,便道前贤言语皆的当。如遗书中语,岂无过当失实处,亦有说不及处。」又云:「初看时便先断以己意,前圣之说皆不可入。此正当今学者之病,不可不知。」宇。
  人只读一书不得,谓其傍出多事。礼记左传最不可不读。扬。
  看经书与看史书不同:史是皮外物事,没紧要,可以札记问人。若是经书有疑,这个是切己病痛。如人负痛在身,欲斯须忘去而不可得。岂可比之看史,遇有疑则记之纸邪!僩。
  浩曰:「赵书记云:『自有见后,只是看六经语孟,其它史书杂学皆不必看。』其说谓买金须问卖金人,杂卖店中那得金银。不必问也。」曰:「如此,即不见古今成败,便是荆公之学。书那有不可读者?只怕无许多心力读得。六经是三代以上之书,曾经圣人手,全是天理。三代以下文字有得失,然而天理却在这边自若也。要有主,觑得破,皆是学。」浩。
  向时有一截学者,贪多务得,要读周礼、诸史、本朝典故,一向尽要理会得许多没紧要底工夫,少刻身己都自恁地颠颠倒倒没顿放处。如吃物事相似:将甚幺杂物事,不是时节,一顿都吃了,便被他撑肠拄肚,没奈何他。贺孙。
  看经传有不可晓处,且要旁通。待其浃洽,则当触类而可通矣。人杰。
  经旨要子细看上下文义。名数制度之类,略知之便得,不必大段深泥,以妨学问。
  理明后,便读申韩书,亦有得。方子。以下杂论。
  诸先生立言有差处,如横渠知言。当知其所以差处,不宜一切委之,所以自广其志,自进其知也。
  读书理会道理,只是将勤苦捱将去,不解得不成。「文王犹勤,而况寡德乎!」今世上有一般议论,成就后生懒惰。如云不敢轻议前辈,不敢妄立论之类,皆中怠惰者之意。前辈固不敢妄议,然论其行事之是非,何害?固不可凿空立论,然读书有疑,有所见,自不容不立论。其不立论者,只是读书不到疑处耳。将精义诸家说相比并,求其是,便自有合辨处。璘。
  因言读书法,曰:「且先读十数过,已得文义四五分;然后看解,又得三二分;又却读正文,又得一二分。向时不理会得孟子,以其章长故也。因如此读。元来他章虽长,意味却自首末相贯。」又问读书心多散乱。曰:「便是心难把捉处。知得此病者,亦早少了。向时举中庸『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说与直卿云:『且如读十句书,上九句有心记得,心不走作,则是心在此九句内,是诚,是有其物,故终始得此九句用。若下一句心不在焉,便是不诚,便无物也。』」明作,以下论看注解。
  「大凡人读书,且当虚心一意,将正文熟读,不可便立见解。看正文了,却着深思熟读,便如己说,如此方是。今来学者一般是专要作文字用,一般是要说得新奇,人说得不如我说得较好,此学者之大病。譬如听人说话一般,且从他说尽,不可剿断他说,便以己意见抄说。若如此,全不见得他说是非,只说得自家底,终不济事。」久之,又曰:「须是将本文熟读,字字咀嚼教有味。若有理会不得处,深思之;又不得,然后却将注解看,方有意味。如人饥而后食,渴而后饮,方有味。不饥不渴而强饮食之,终无益也。」又曰:「某所集注论语,至于训诂皆子细者,盖要人字字与某着意看,字字思索到,莫要只作等闲看过了。」又曰:「读书,第一莫要先立个意去看他底;莫要才领略些大意,不耐烦,便休了。」祖道。
  学者观书,先须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义,发明经指,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底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透处。若不如此,只是虚设议论,如举业一般,非为己之学也。曾见有人说诗,问他关雎篇,于其训诂名物全未晓,便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某因说与他道:「公而今说诗,只消这八字,更添『思无邪』三字,共成十一字,便是一部毛诗了。其它三百篇,皆成渣滓矣!」因忆顷年见汪端明说:「沉元用问和靖:『伊川易传何处是切要?』尹云:『「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此是切要处。』」后举似李先生,先生曰:「尹说固好。然须是看得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有下落,方始说得此话。若学者未曾子细理会,便与他如此说,岂不误他!」某闻之悚然!始知前日空言无实,不济事,自此读书益加详细云。此一段,系先生亲书示书堂学者。
  凡人读书,若穷得到道理透处,心中也替他饶本作「替地」。快活。若有疑处,须是参诸家解熟看。看得有差互时,此一段终是不稳在心头,不要放过。敬仲。
  凡看文字,诸家说有异同处,最可观。谓如甲说如此,且挦扯住甲,穷尽其词;乙说如此,且挦扯住乙,穷尽其词。两家之说既尽,又参考而穷究之,必有一真是者出矣。学蒙。
  经之有解,所以通经。经既通,自无事于解,借经以通乎理耳。理得,则无俟乎经。今意思只滞在此,则何时得脱然会通也。且所贵乎简者,非谓欲语言之少也,乃在中与不中尔。若句句亲切,虽多何害。若不亲切,愈少愈不达矣!某尝说:「读书须细看得意思通融后,都不见注解,但见有正经几个字在,方好。」大雅。
  句心。方子。
  看注解时,不可遗了紧要字。盖解中有极散缓者,有缓急之间者,有极紧要者。某下一字时,直是称轻等重,方敢写出!上言句心,即此意。方子。
  且寻句内意。方子。
  凡读书,须看上下文意是如何,不可泥着一字。如扬子:「于仁也柔,于义也刚。」到易中,又将刚来配仁,柔来配义。如论语:「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到中庸又谓:「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此等须是各随本文意看,便自不相碍。淳。
  问:「一般字,却有浅深轻重,如何看?」曰:「当看上下文。」节。
  读书,须从文义上寻,次则看注解。今人却于文义外寻索。盖卿。
  传注,惟古注不作文,却好看。只随经句分说,不离经意,最好。疏亦然。今人解书,且图要作文,又加辨说,百般生疑。故其文虽可读,而经意殊远。程子易传亦成作文,说了又说。故今人观者更不看本经,只读传,亦非所以使人思也。大雅。以下附论解经。
  解经谓之解者,只要解释出来。将圣贤之语解开了,庶易读。泳。
  圣经字若个主人,解者犹若奴仆。今人不识主人,且因奴仆通名,方识得主人,毕竟不如经字也。泳。
  随文解义。方子。
  解经当如破的。方子。
  经书有不可解处,只得阙。若一向去解,便有不通而谬处。
  今之谈经者,往往有四者之病:本卑也,而抗之使高;本浅也,而凿之使深;本近也,而推之使远;本明也,而必使至于晦,此今日谈经之大患也。盖卿。
  后世之解经者有三:
    (一)儒者之经;
    (二)文人之经,东坡陈少南辈是也;
    (三)禅者之经,张子韶辈是也。
  解书,须先还他成句,次还他文义。添无紧要字却不妨,添重字不得。今人所添者,恰是重字。端蒙。
  圣贤说出来底言语,自有语脉,安顿得各有所在,岂似后人胡乱说了也!须玩索其旨,所以学不可以不讲。讲学固要大纲正,然其间子细处,亦不可以不讲。只缘当初讲得不子细,既不得圣贤之意,后来胡乱执得一说,便以为是,只胡乱解将去!鏋。必大录此下云:「古人似未尝理会文义。今观其说出底言语,不曾有一字用不当者。」
  解经,若于旧说一向人情他,改三字不若改两字,改两字不若且改一字,至于甚不得已乃始改,这意思终为害。升卿。
  凡学者解书,切不可与他看本。看本,则心死在本子上。只教他恁地说,则他心便活,亦且不解失忘了。寿昌。
  「学者轻于着书,皆是气识浅薄,使作得如此,所谓『圣虽学作兮,所贵者资;便儇皎厉兮,去道远而』!盖此理醲厚,非便儇皎厉不克负荷者所能当。子张谓『执德不弘』,人多以宽大训『弘』字,大无意味,如何接连得『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文义相贯。盖『弘』字有深沉重厚之意。横渠谓:『义理,深沉方有造,非浅易轻浮所可得也。』此语最佳。」问:「集注解此,谓『守所得而心不广,则德孤』,如何?」曰:「孤,只是孤单。所得只是这些道理,别无所有,故谓之德孤」谟。论着书。
  编次文字,须作草簿,抄记项头。如此,则免得用心去记他。兵法有云:「车载糗粮兵仗,以养力也。」编次文字,用簿抄记,此亦养心之法。广。论编次文字。
  今人读书未多,义理未至融会处,若便去看史书,考古今治乱,理会制度典章,譬如作陂塘以溉田,须是陂塘中水已满,然后决之,则可以流注滋殖田中禾稼。若是陂塘中水方有一勺之多,遽决之以溉田,则非徒无益于田,而一勺之水亦复无有矣。读书既多,义理已融会,胸中尺度一一已分明,而不看史书,考治乱,理会制度典章,则是犹陂塘之水已满,而不决以溉田。若是读书未多,义理未有融会处,而汲汲焉以看史为先务,是犹决陂塘一勺之水以溉田也,其涸也可立而待也。广。以下读史。
  先看语孟中庸,更看一经,却看史,方易看。先读史记,史记与左传相包。次看左传,次看通鉴,有余力则看全史。只是看史,不如今之看史有许多峣崎。看治乱如此,成败如此,「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知得次第。节。
  今人只为不曾读书,祇是读得粗书。凡读书,先读语孟,然后观史,则如明鉴在此,而妍丑不可逃。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又有一般人都不曾读书,便言我已悟得道理,如此便是恻隐之心,如此便是羞恶之心,如此便是是非之心,浑是一个私意,如近时祧庙可见。杞。
  问读史之法。曰:「先读史记及左氏,却看西汉东汉及三国志。次看通鉴。温公初作编年,起于威烈王;后又添至共和后,又作稽古录,始自上古。然共和以上之年,已不能推矣。独邵康节却推至尧元年,皇极经世书中可见。编年难得好者。前日周德华所寄来者亦不好。温公于本朝又作大事记。若欲看本朝事,当看长编。若精力不及,其次则当看国纪。国纪只有长编十分之二耳。」时举。
  史亦不可不看。看通鉴固好,然须看正史一部,却看通鉴。一代帝纪,更逐件大事立个纲目,其间节目疏之于下,恐可记得。人杰。
  饶宰问看通鉴。曰:「通鉴难看,不如看史记汉书。史记汉书事多贯穿,纪里也有,传里也有,表里也有,志里也有。通鉴是逐年事,逐年过了,更无讨头处。」道夫录云:「更无踪迹。」饶廷老曰:「通鉴历代具备。看得大概,且未免求速耳。」曰:「求速,却依旧不曾看得。须用大段有记性者,方可。且如东晋以后,有许多小国夷狄姓名,头项最多。若是看正史后,却看通鉴,见他姓名,却便知得他是某国人。某旧读通鉴,亦是如此。且草草看正史一上,然后却来看他。」芝。
  问:「读通鉴与正史如何?」曰:「好且看正史,盖正史每一事关涉处多,只如高祖鸿门一事,本纪与张良灌婴诸传互载,又却意思详尽,读之使人心地欢洽,便记得起。通鉴则一处说便休,直是无法,有记性人方看得。」又问:「致堂管见,初得之甚喜。后见南轩集中云:『病败不可言。』又以为专为桧设。岂有言天下之理而专为一人者!」曰:「尽有好处,但好恶不相掩尔。」曰:「只如头一章论三晋事,人多不以为然。自今观之,只是祖温公尔。」曰:「诚是祖。但如周王不分封,也无个出场。」道夫。
  读史当观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节。
  凡观书史,只有个是与不是。观其是,求其不是;观其不是,求其是,然后便见得义理。寿昌。
  史且如此看读去,待知首尾稍熟后,却下手理会。读书皆然。
  读史有不可晓处,札出待去问人,便且读过。有时读别处,撞着有文义与此相关,便自晓得。义刚。
  问读史。曰:「只是以自家义理断之。大概自汉以来,只是私意,其间有偶合处尔。只如此看他,已得大概。范唐鉴亦是此法,然稍疏。更看得密如他,尤好。然得似他,亦得了。」端蒙。
  读史亦易见作史者意思,后面成败处,他都说得意思在前面了。如陈蕃杀宦者,但读前面,许多疏脱都可见了。「甘露」事亦然。贺孙。
  问芝:「史书记得熟否?苏丞相颂看史,都在手上轮得。他那资性直是会记。」芝曰:「亦缘多忘。」曰:「正缘如此,也须大约记得某年有甚幺事,某年有甚幺事。纔记不起,无缘会得浃洽。」芝云:「正缘是不浃洽。」曰:「合看两件。且看一件,若两件是四百字,且二百字,有何不可。」芝。
  人读史书,节目处须要背得,始得。如读汉书,高祖辞沛公处,义帝遣沛公入关处,韩信初说汉王处,与史赞过秦论之类,皆用背得,方是。若只是略绰看过,心下似有似无,济得甚事!读一件书,须心心念念只在这书上,令彻头彻尾,读教精熟,这说是如何,那说是如何,这说同处是如何,不同处是如何,安有不长进!而今人只办得十日读书,下着头不与闲事,管取便别。莫说十日,只读得一日,便有功验。人若办得十来年读书,世间甚书读不了!今公们自正月至腊月三十日,管取无一日专心致志在书上。」又云:「人做事,须是专一。且如张旭学草书,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若不是他专心致志,如何会悟!」
  杨志之患读史无记性,须三五遍方记得,而后又忘了。曰:「只是一遍读时,须用功,作相别计,止此更不再读,便记得。有一士人,读周礼疏,读第一板讫,则焚了;读第二板,则又焚了;便作焚舟计。若初且草读一遍,准拟三四遍读,便记不牢。」又曰:「读书须是有精力。」至之曰:「亦须是聪明。」曰:「虽是聪明,亦须是静,方运得精神。昔见延平说:『罗先生解春秋也浅,不似胡文定。后来随人入广,在罗浮山住三两年,去那里心静,须看得较透。』淳录云:「那里静,必做得工夫有长进处。只是归来道死,不及叩之。」某初疑解春秋,干心静甚事,后来方晓。盖静则心虚,道理方看得出。」义刚曰:「前辈也多是在背后处做几年,方成。」曰:「也有不恁地底。如明道自二十岁及第,一向出来做官,自恁地便好了。」义刚。


朱子读书法

钱  穆

    在中国学术史上,若论博大、精微兼而尽之的学者,孔子以下,只有朱子,可算得第二人。孔子是大圣人,不当仅以学者论。而且孔子距我们时代远了,他的成学经过,我们已无法详考。朱子离我们时代近,他的治学经过,还可详考而知。本文则只拈朱子的读书法一项,加以阐说。 
    朱子教人读书法,记录留传极多,后人有汇集之成专书者;本文则只择其最精要语论列之。
    —01—
    或曰:“读书须是有精力”至之曰:“亦须是聪明。”曰:“虽是聪明,亦须是静,方运得精神。盖静则心虚,道理方看得出。” 
    今按:读书须精力,又须聪明,此义尽人皆知。朱子特别提出一个读书的精神条件来,即是如何善为运用我之聪明与精力之条件。此一精神条件便是“静”,静则心虚,更吃紧的是在“心虚”上。 
    问:“《易》如何读?”曰:“只要虚心以求其义,不要执己见。读他书亦然。” 
    今按:心虚只是不执己见。若先执一个己见去读书,便是心不虚。所见的将依然是己见,不会看出书中道理。则于自己无长进。 
    看书不可将己见硬参入去。须是除了自己所见,看他册子上古人意思如何。 
    今按:此是读书第一最要法门。朱子所谓“虚心”,略如今人所谓“客观”。若读书时硬将己见参入,便是心不虚,便不能客观,而不能真有所得矣。 
    大抵义理须是且虚心,随他本文正意看。 
    今按:“且”字重要,“随”字重要,“本文正意”四字更重要。如此读书,看易实难。庄子云:“吾与之虚而委蛇。”心既虚了,又要随他本书曲折,惩地去。 
    近日看得后生,只是教他依本子识得训诂文义分明为急。自此反复不厌,日久月深,自然心与理会,有得力处。 
    今按:依本子反复不厌,又要识得本书上训诂文义分明,此是读书至要惟一法门。若骤读一本书,便要求明得种种理,又要求于己有所得,此皆是心不静。从来读书,亦无此速化之法。 
    从头熟读,逐字训释,逐句消详,逐段反复,虚心量力,且要晓得句下文意,未可便肆己见,妄起浮论。 
    看前人文字,未得其意,便容易立说,殊害事。 
    今按:“且要晓得句下文意”,此语重要。看书了解得书中本意,即是学问有所得。如何了解得书中意,便须随其文本,反复不厌看。容易立说,只是己见。尽说了些己见,到底是于书无所得也。 
    凡读书。先须晓得他的言词了,然后看其说于理当否。今人多是心下先有一个意思了,却将他人说话来说自家底意思。其有不合者,则硬穿凿之使合。 
    今按:读书莫要自己心下先有一个意思,此即不虚心也。不虚心的人,便易把别人说话来说自己意思,最要不得。此等人将会终生学问无进步。 
    读书,如问人事一般。欲知彼事,须问彼人。今却不问其人,只以己意料度,谓必是如此。
    今按:此即是以主观读书。以主观读书,只会更增强主观,外此必全无所得。 
    读书若有所见,未必便是,不可便执著。且放在一边,益更读书,以来新见。 
    今按:此条言读书纵有得,仍不可执着。若便执着,便又成一种己见,又不心虚了。读书功夫,便于此截止。故须放下,再求新见。所谓新见者,也仍是于反复再读此书或读另一书时又另有所见而已。读此书有得有见,读那书又有得有见,反复读,又反复有得有见,此始是自己学问长进。 
    学者不可只管守从前所见,须除了方见新意。如去了浊水,然后清者出焉。 
    今按:从前所见,本亦是我读书所得。但另读新书,便须先将旧时所得者从心除去。譬如一无所知般,此即心虚也。如此始易有新见重入心来。否则牢守那旧所得者,便易成己见。一有了己见,便心不虚,不易再长进。 
    濯去旧闻,以来新见 
    今按:读书有见,不固执,不牢守,是濯去旧闻也。再读新书,续有所得,即重来新见也。
    上举各条,是朱子教人读书最大纲领;朱子读书法之最大精义,以尽于此。以下再逐层分析反复详说之。 
    —02—
    圣人言语,皆天理自然,本坦易明白在那里。只被人不虚心去看,只管外面捉摸。及看不得,便将自己身上一般意思说出,把做圣人意思。 
    今按:外面捉摸,便是不随他本文正意看。书上本文正意,若你明白得它训诂文义,本是坦白易明,不须再从外面添些子进去。朱子教人读书,说来说去,只是戒人不要把自己意见当作书中意见而已。一语道破,实已再无其他深意也。 
    牵率古人言语,入做自家意中来,终无进益。 
    今按:牵率古人言语,入做自家意中来,似乎自家意见更圆成。其实仍是自家这一番意见,并无进益也。而且又把古人书中本意忽略误解了。此病不浅,切戒切戒。 
    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 
    今按:读书不能一看便晓,便且再看,再虚心反复看,舍此更无别法了。 
    须是胸次放开,磊落明快,恁地去。第一不可先责效。才责效,便有忧愁底意。只管如此,胸中便结聚一饼子不散。今且放置闲事,不要闲思量。只管去玩味义理,便会心精;心精便会熟。 
    今按:读书先责效,是学者大病。骏快者,读一书未透,早已自立说,自谓读书见效,其实是无所得。笃厚者,未肯遽立说,却谓读书不见效,反增愁忧,此是心不宽。主要还在懂得先虚心,第一不要抢立说,第二不要问效验。只就书看书,只办此一条心,故谓之心精。心精便是只有此一心。心精了,书自熟。所谓“看来看去,自然晓得”也。此方法好像笨,正如呆人相似。然看书法门,却只此一法,只此一门,别无其他法门。所谓“大巧若拙”,最呆最笨的,却是最聪明最易见效的,有志读书,千万莫忽略了此义。 
    宽着心,以他说看他说,以物观物,无以己观物。 
    今按:朱子教人读书,须心静,须心宽,须心虚,须心精,其实只此一“心”。朱子的读书法,其实即是朱子的“格物”法。就书看书,随物格物,以他说看他说,此是最客观的,此是最合科学方法的。如此看书,自明得书中道理。如此格物,也自易明得物理。却莫先存了一番道理来看书格物。此义最吃紧。 
    或问:“读书未知统要。”曰:“统要如何便会知得?近来学者,有一种则舍去册子,却欲于一言半句上便要见道理;又有一种,则一向泛滥,不知归着处,此皆非知学者。须要熟看熟思,久久间,自然见个道理,四停八当,而所谓统要者,自在其中矣。” 
    今按:读书即心急要求统要,此是心不宽。有些人,遂求于一言半句上既见出统要来,此如初格一物,便要明天理。其实此等统要与天理,仍只是己见耳。但放开心,不责效,又易泛滥;一书看了又一书,一物放过又一物,到底心中还是无所得。故看书须熟看熟思,尽在此书上多挨,挨得,自然有得也。 
    大凡人读书,且当虚心一意,将正文熟读,不可便立见解。看正文了,却着深思熟读,便如己说,如此方是。今来学者一般是专要作文字用,一般是要说得新奇,人说得不如我说得较好,此学者之大病。譬如听人说话一般,且从他说尽,不可剿断他说,便以己意见抄说。若如此,全不见得他说是非,只说得自家底,终不济事。须如人受词讼,听其说尽,然后方可决断。 
    今按:近代学人,最易犯此病。如读《论语》,只抓得一言半句,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等语,便是滥肆批评,却不问孔子《论语》二十篇,其他又说了些什么?又如读史,只说专制、不民主、封建、顽固、不开通,寻得一两条证据,便谓中国历史只如此,却不再问一部《二十四史》,更又记载了些什么?他自谓于孔子思想与中国历史有所见,其实只见了他自己,此所谓“己见”也。 
    近日看得读书别无他法,只是除却自家私意,而逐字逐句只依圣贤所说,白直晓会,不敢妄乱添一句闲杂言语,则久久自然有得。 
    今按:此条“白直”两字最紧要,须善会。不要妄添注脚,不要曲折生解。书上如何说,便依他如何说,这是“白直”。只有如此,才是真“晓会”。若替他添说曲说,尽添自己意见,便不白不直了。 
    上引诸条,是朱子教人读书第一步。读书须先知晓那书中说了些什么,我知晓书中说了些什么,便是学问有得,便是我增长了一番知识。 
    —03—
    读书只就那一条本文意上看,不必又生枝节。看一段,须反复看来看去,要十分烂熟,方见意味,方快活。令人都不爱去看别段,始得。人多是向前趱去,不曾向后反复。只要去看明日未读的,不曾去细绎前日已读底。须玩味反复始得。用力深,便见意味长,便受用牢固。
    今按:朱子教人读书,先要“白直晓会”,此事看易实难。既须能静心、宽心、虚心、精心、又须能细绎反复,玩味烂熟,乃得此晓会。读书如交友,交友熟,自然意味深,缓急有所恃。人遇熟友,自然心下快活,不成舍了熟友另去看生人。只想向前趱,亦是心不静。懂得向后反复,才有基址可守,才有业绩可成。朱子此一段话,真值深深玩味也。 
    看文字,须仔细,虽是旧曾看过,重温亦须仔细。每日可看三两段。不是于那疑处看,正须于那无疑处看,盖工夫都在那上也。 
    今按:此条吃紧。读书能白直晓会,才能不旁生枝节。能不向前趱,才能于无疑处仔细用工夫。当知此等境界,此等情况,都当先向自己心地上求。此即是“修心养性”,读书做人,打成一片。如此读书,才始不是读死书,才始不是死读书。当知朱子教人读书,即已同时教了人如何修心做人,亦所谓“吾一道以贯之”也。 
    只是要人看无一字闲。那个无紧要底字,越要看。自家意思里说是闲字,那个正是紧要字。
    今按:朱子读书法,乃最科学者。人若懂得科学方法,便懂得此条意义深长。朱子读书法,又是最艺术者。人若懂的艺术欣赏,亦自懂得此条之意义深长。如此才能白直晓会到极深处,才能受用牢固。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得书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者,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 
    今按:今人读书,自顾要自己发意见。朱子教人读书,只重在教人长趣味。此是莫大分歧点。然非先求心静,则不易在书中得趣味。未得真趣味,自然也不会有“不忍舍”之一境。此等皆当循序潜玩,莫轻作一番言语看过了。 
    某旧日读书,方其读《论语》时,不知有《孟子》;方读《学而》第一,不知有《为政》第二。今日看此一段,明日且更看此一段,看来看去,直待无可看,方换一段看。如此看久,自然洞贯,方为浃洽。 
    初时虽是钝滞,使一件了得一件,将来却有尽理会得时。若撩东搭西,徒然看多,事事不了;日暮途远,将来慌忙,不济事。 
    李先生云:“一件融释了后,方更理会一件。” 
    今按:朱子以最钝滞法教人,实乃是最快捷,最聪明之法。朱子本人,即是读书最多,学问最广,事事理会,件件精通,融释浃洽,无不洞贯。此是过来人以金针度人,幸有志好学者,万勿忽过。 
    读书不贵多,只贵熟。 
    今按:我试为朱子此条下一转语。读书能熟自能多。如朱子本人便是一好例。若一向贪多,不求熟,则到头茫然,只如一书未读,此则更例不胜举矣。 
    泛观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
    读十通,与读一通时终别。读百通,与读十通终自不同。 
    读书须是穷究道理彻底。如人之食,嚼得烂,方可咽下,然后有补。 
    今按:读书熟须如嚼食烂,此条当与白直晓会相参。如吃一口饭,便将此口饭反复咀嚼,自然有味,此即白直晓会也。轻易吞下,不仅无味,而且成了胃病,从此不再喜食。戒之戒之。 
    大凡看文字,少看然读,一也。不要钻研立说,但要反复体玩,二也。埋头理会,不要求效,三也。 
    今按:此为朱子教人读书三大纲领,学者须切记,并依此力行之。 
    少看熟读,反复体验,不必想象计获。只此三事,守之有常。 
    读书不要贪多,常使自家力量有余。须看得一书彻了,方再看一书。 
    今按:看得一书彻了,是我力量能到处。时时只想看一书看得彻了,便会自觉力量有余。若遽要博极群书,遽要学穷精微,便心慌意乱了。当知只有看得一书彻了,才是博极群书法。亦才是学穷精微法。连一书都看不彻,遑论其他。 
    凡读书,且须从一路正路直去。四面虽有可观,不妨一看,然非是紧要。 
    今按:读书能从一路正路直去,便是对此书求能白直晓会也。不善读书者,逐步四处分心,譬如行路,东眺西顾,不直向前。如此读书,又便是心下不静,慌张跳动,意见横生,趣味索然矣。 
    东坡教人读书,每一书当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放此。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慕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 
    今按:慕涉猎者读书,只是浮光掠影;能八面受敌者读书,乃处处周到。此甚不同,学者不可不细辨。 
    《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所谓攻瑕则坚者瑕,攻坚则瑕者坚,不知道理好处,又却多在平易处。 
    今按:朱子教人读书法,其实人人尽能,真是平易,而其陈义之深美,却可使人终身研玩不尽,即做人道理亦然,最美好处,亦总在最平易处也。 
    读书不可兼看未读者,却当兼看已读者。 
    今按:朱子此条,所谓“兼看”,谓方读一书,旁及他书,同时兼读也。当知兼读已读书,实有受用。兼读未读书,只是分心。心分了,便不易有受用。故每逢读一新书,决当全神一志读。只可兼读旧书,万不当同时又兼读另一新书。 
    读书只要将理会得处反复又看。
    今按:读书不贵多,贵使自己精力有余,贵能于自己理会得处反复又看,贵能于那无疑处看,贵在自己看若无关紧要处、闲处用工夫,贵先其易者,贵兼看已读过的书,却不宜兼看未读过的书。此等皆朱子教人读书秘诀。可谓金针度尽,风光狼籍,更无余蕴矣。 
    上引诸条,可谓朱子教人读书之第二步。若学者先办得一片虚心,又能少读熟读,渐得趣味,到不忍舍处,此即是学问正确入门也。 
    —04—
    或问:“看文字,为众说杂乱,如何?”曰:“且要虚心,逐一说看去,看得一说,却又看一说。看来看去,是非长短,皆自分明。” 
    今按:读书至众说杂乱,已是读书渐多后始知之。然仍只有虚心,逐一说理会之,更无他法也。若真能虚心逐一说理会之,自见众说够有是非长短,却非自己容易立说,将己见硬参入去之谓。学者到此境界,当自辨之。 
    凡读书,须看上下文意是如何,不可泥着一字。如扬子:“于仁也柔,于义也刚”,到《易》中,又将刚配仁,柔配义。《论语》:“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到《中庸》谓:“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此等处,须是各随本文意看,便自不相碍。 
    今按:众说杂乱,若能各随本文意看,便见其不相碍。到此,心胸自开,意味自长。若硬要将自己意见参入,孰是孰非,执一废百,只增长了自己意气,于学问无涉也。 
    且依文看,逐处各自见个道理,久之自然贯通。 
    今按:能逐处各自依文看之,便见各自有个道理,不仅不相碍,久之自会通。此是自己学问长进,却非先出己见来判断众说之比,学者当细参之。 
    凡看文字,众家说有异同处,最可观。如甲说如此,且挦扯住甲,穷尽其辞。乙说如此,且挦扯住乙,穷尽其辞。两家之说既尽,又参考而穷究之,必有一真是者出矣。 
    今按:读书至是,始是不容得读者不拿出真见来。然仍是虚心逐一书白直晓会,真见自出。非是外面捉摸,与书中本意不彻了,却硬把己意牵说曲说也。 
    学者读书,须是于无味处当致思焉,至于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因叹:“骤进”二字最下得好,须是如此。若进得些子,或进或退,若存若亡,不济事。如用兵相杀,争得些儿,小可一二十里地,也不济事。须大杀一番,方是善胜。 
    今按:正因不先立己见,故至群疑并兴。正因群疑并兴,故须苦苦大杀一番。若一向以己意衡评一切,信了自己,不信别人,譬如入无人之境,将不见有敌,何须厮杀乎?学者当善体此意。莫谓不管事情曲折,不辨义理精微,只肆意一口骂尽古人,便是大杀善胜也。 
    看文字须是如猛将用兵,直是鏖战一阵。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勘到底,决是不恕他方得。 
    今按:若真是不恕他,便须将他书中所说,细看熟看,连无疑处,无味处,不紧要处,闲处,逐一依他挨。挨来挨去,方得。所谓猛将酷吏,前面必有难胜强敌,难断疑狱,始见本领。初学人骤难到此境界,万勿轻肆己见,遽自认为如猛将酷吏。切记切记。 
    看文字如捉贼,须知道盗发处,自一文以上,赃罪情节,都要戡出。若只描模个大纲,纵使知道此人是贼,却不知何处做贼。 
    今按:学问至此,义理考据,一以贯之矣。近代学者,未读宋儒书,便谓宋儒只讲义理,不务考据。由谓宋儒所讲义理,只凭主观,不求客观。此正如判人作贼,却不全戡其脏罪情节也。 
    今世上有一般议论,成就后生懒惰。如云不敢轻议前辈,不敢妄立论之类,皆中怠惰者之意。前辈固不敢妄议,然论其行事之是非何害?固不可凿空立论,然读书有疑,有所见,自不容不立论。其不立论者,只是读书不到疑处耳。 
    今按:读书先贯彻了,彻了后自会疑,疑后自有见。有所见,自不容不立论。此是读书循序渐进必有之境界。故朱子教人读书且虚心,并非要人读书老是无主见也。此层当细会。然今世上却另有一般议论,成就后生懒惰,而并不如朱子此条所举者。如云:“莫让人牵着鼻子走”,“莫轻信前人”,“须自出手眼”之类。此亦中怠惰者之意。因从此可以不细心看书,纵我对此书为彻了,仍可对此书作批评。 
    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有长进。 
    今按:自无疑到有疑,是一进。自有疑到无疑,又是一进。如此循环,乃可进进不休。 
    读书须是看着他罅缝处,方寻得道理透彻。若不见得罅缝,无由得入;。看见罅缝时,脉络自开。 
    今按:朱子此条教人读书须看着他罅缝处,其用心在求对此书道理透彻。今人教人看书中罅缝,却是教人专寻书中破绽,并不是教人对此书透彻。此中大有辨,幸学者细辨之。 
    看文字,且依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只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牵古人意来凑。 
    今按:朱子教人读书觅罅缝,此略如今人所谓分析法。硬去凿,先立说,只是己见,与他书不相涉。 
    学者初看文字,只见得个浑沦物事。久久看作三两片,以至于十数片,方是长进。 
    今按:此即看出罅缝也,看出罅缝,只如打开合子,看出那书中所蕴义理体统,脉络分明,则道理透彻矣。此仍是求了解,不是求推翻也。 
    熟读后,自有窒碍不通处,是自然有疑,方可较量。今若先去寻个疑,便不得。 
    今按:读书生疑,仍是虚心熟读白直晓会来。今人先要抱了疑,再去读那书,自谓莫给他牵着我的鼻子走;譬如先疑心他是贼,再和他打交道。实则如此读书,深闭固拒,永无进益,真又何苦来。 
    大抵今人读书不广,索理未精,乃不能致疑,而先务立说,此所以徒劳苦而少进益也。学者须是多读书,是互相发明,事事穷到极致处。 
    今按:朱子教人读书不贵多,却又怪人读书不广。朱子教人读书须白直晓会,却又怪人索理未精。此等处,大可深味。是亦朱子语之罅缝处,读者正贵由此生疑,由此透入。却并不是教我们先疑了他的话,又如何体会到他话中之深意乎? 
    上引诸条,可谓是朱子教人读书之第三步。学者至此,读书广,索理精,殆已达于成学之阶段矣。 
    —05—
    读书之法,须是用工去看。先一书费许多工夫,后则无许多矣。始初一书,费十分工夫,后一书费八九分,后则费六七分,又后则四五分矣。 
    今按:此朱子所以教人读书,须用呆人挨法,而到后却博学多痛,成为唯一捷径。 
    文字大节目,痛理会三五处,后当迎刃而解。学者所患,在于轻浮,不沉着痛快。 
    今按:轻浮故不沉着,不沉着故不痛快。今之狂昧者,又误以轻浮为痛快,因此终身无入头处,是皆不肯先虚心痛理会之过。 
    读书须是普遍周满。某尝以为宁详毋略,宁下毋高,宁拙毋巧,宁近毋远。 
    今按:此又是朱子教人读书四大纲领。若真能详、能下、能拙、能近,自然沉着,便见痛快矣。纵使后面是迎刃而解,仍当是普遍周满处,不许有些小轻浮。 
    读书而不能尽知其理,只是心粗意广。 
    今按:心粗意广便轻浮,纵有聪明,纵有精力,皆无所运使矣。又心粗便意广,意广便心粗,两者亦互为因果。 
    今人看文字,多是以昏怠去看,所以不仔细。故学者且于静处收拾,教意思在里,然后虚心去看,则其义理未有不明者也。 
    今按:昏是不聪明,怠是无精力,其实则是心粗意广,轻浮,不沉着,故使聪明精力无处使,遂成昏怠。朱子教人先于静处收拾,让自己意思在里面了,再去看书。此仍是静则心虚,道理方看得出之意。 
    今人所以读书苟简者,缘书皆有印本,多了。 
    今按:读书苟简之病,愈后愈甚。只一苟简,则聪明精力皆退矣。苟简引起昏怠。然昏怠亦引起苟简,是仍互为因果。 
    看文字,须大段着精彩看。耸起精神,树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 
    今按:着精彩看,便是聪明精力齐用。若懂的宁详,宁下,宁拙,宁近,自然能着精彩。能着精彩看,自能不轻浮,不苟简,不昏怠,而聪明精力亦汩汩然俱来矣。此等处,须学者善体。 
    人言读书当从容玩味,此乃自怠之一说。譬之煎药,须是以大火煮滚,然后以慢火养之,却不妨。 
    今按:读书须先懂的大火煮,待其滚,然后可用慢火养。此是至要法门。至于如何是大火煮,读者细参本篇上引各条,当自知之。 
    某最不要人摘撮看文字,须是逐一段、一句理会。 
    今按:今人读书,多是摘撮,却不肯逐段逐句理会,此属大病。犯了此一病,以上所述朱子教人读书法,种种都用不上。可叹也。 
    编次文字,须作草簿抄记项头。如此,则免得用心去记他。 
    今按:抄写笔记与读书是两项工夫,然非摘撮看文字。今人误以抄写笔记当作读书功夫,又以摘撮当编次,便永是苟简,决不能沉着痛快矣。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今按:此是朱子教人读书最要工夫,学者须通参本篇前后所引各条,乃可体会。 
    须是紧着工夫,不可悠悠,又不须忙。只常抖擞得此心醒,则看愈有力。 
    今按:朱子教人读书工夫,即是养心工夫,又即是处事工夫。养的此心,自能读书,只能处事。然此心又须在读书处事上来养。所谓内外交相养,吾道一以贯之也。 
    小作课程,大施工力。 
    今按:此又是朱子教人读书最要工夫。课程须缩小,便不犯意广之病。课程须加紧,便不犯昏怠之病矣。工力须大施,便不心粗。期限须宽着,便不苟简矣。 
    如会读得二百字,只读得一百字,却于百字中猛施工夫理会,仔细读诵教熟。 
    今按:如此读书,则断无聪明不够,精力不足之患矣。自然着精彩,自然长意味,自然生理解。此即所谓“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作课程,大施工力”。 
    如今日看得一版,且看半版,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版。 
    今按:此是读书秘诀,盼天下聪明人切记。 
    如射弓,有五斗力,且用四斗弓,便可拽满,己力欺得他过。 
    今按:读书人千万莫将自己意见凌驾在书本上,但却不要将自己聪明精力远落在书本后;能循此求之,读一书,必有一书之得。一书既得,便可渐及群书。此乃读书要诀,千万切记。
    上引诸条,乃是朱子教人读书,如何运用自己聪明精力处;乃是如何养心,如何格物穷理处。可以小做,可以大成。彻始彻终,都使用得。学者当以此入门下手,也即以此到达终极境界,无二诀也。 
    —06—
    曾见有人说《诗》,问他《关雎篇》,于其训诂名物全未晓,便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某因说与他道:“公而今说《诗》,只消这八字,更添'思无邪’三字,共成十一字,便是一部《毛诗》了。其它《三百篇》,皆成渣滓矣!”因忆顷年,见汪端明,说沈元用问和靖:“伊川《易传》何处是切要?”尹云:“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此视切要处。”后举似李先生,先生曰:“尹说固好。然须是看得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有下落,方始说得此话。若学者未曾仔细理会,便与他如此说,岂不误他!”某闻之,悚然。始知前日空言无实,不济事,自此读书益加详细云。 
    今按:此条极重要,近人尤多犯此病。他们常讥宋儒空洞,不凭考据,空谈义理。其实宋儒何尝如此,即就朱子此一条便可见。而近人却多犯了高心空腹,游谈无根之病。即如他们批评中国文化、中国思想,其实多是空洞,不凭考据,自发议论,其病远超宋儒之上。若论其病根所在,则正在读书方法上。故朱子此条,更是倍见重要。 
    读《六经》时,只如未有《六经》,只就自家身上讨道理,其理便易晓。 
    今按:此条尤吃紧。不要把自家意见硬参入书上去,却要把书上说话反就自家身上讨道理;此不仅读《六经》,实是读一切书皆该如此。宋儒尊经,亦为近人诟病,然朱子教人“读《六经》时只如未有《六经》”之说,则近人便多不加理会。至如“反就自家身上讨道理”之说,则更不易为近人接受矣。 
    经之有解,所以通经;经既通,自无事于解。借经以通乎理耳。理得则无俟乎经。 
    今按:宋儒尊经,朱子却谓“理得则无俟乎经”。其实读通一切书,便可无俟乎书。此层已是读书到了最后境界。学人当知有此一境,却不可骤企此一境也。 
    看经书与看史书不同:史是皮外物事,没紧要,可以札记问人。若是经书有疑,这个是切己病痛,如人负痛在身,欲斯须忘去而不可得。岂可比之看史,遇有疑则记之纸邪! 
    今按:朱子戒学人莫先看史,其要旨在此。然此条当善看。如读《诗》遇训诂名物未晓,此亦是皮外。亦可札记所疑于纸上,逢人好问。治史亦有通天人之际,明古今不变,大段切己病痛者。近人治学,专重札记工夫,便全不感痛痒在身,此却是大病痛。总之读书生疑,必须有如负痛在身,欲斯须忘去而不可得,而又无法札记问人者。宋儒治学,其最高境界在此。若清儒考据,几乎全部可以札记问人,此其异也。此是宋学精神崇高处,然已超出读书方法范围以外,此篇当不再详论,而姑悬其大义于此。
    上引诸条,朱子教人读书而已侵入治学之另一范围中去。当知读书亦仅是治学范围中应有一项目,并非仅知如何读书,便尽治学之能事。本文姑于此提出另一境界,以待学者之自为寻究焉。 


【附】

《弟子规》生活力行表

 
    小朋友,家人无时无刻不在关怀着我,我为家人做了多少?记得每天都要做哟!

    注:好(√),一般(×),差(O)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班级:     姓名:            
  
起床之后 不让父母着急

□□□□□□□ 1.闹钟一响,我马上起床。(朝起早 父母呼 应勿缓)
□□□□□□□ 2.我自己叠被子。(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 3.向长辈请早安。(晨则省 昏则定)
□□□□□□□ 4.主动刷牙洗脸。(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 5.自己穿好衣服。(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 6.穿衣整洁大方即可,不挑名牌服装。(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 7.每天三餐吃饭时念四感恩:“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老师的辛勤教导,感恩同学的帮助和关心,感恩农夫的辛勤劳作和所有付出的人。”
  
上学 力行学文

□□□□□□□ 1.出门前向家人告别。(出必告 返必面)
□□□□□□□ 2.路上见长辈或老师主动问好。(路遇长 急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 3.在校与同学团结友爱。(兄道友 弟道恭 事诸兄 如事兄)
□□□□□□□ 4.上课认真听讲,不懂就问或作笔记下课再请教老师。(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 5.老师所教内容,自己懂的如果其他同学请问要耐心讲解,别人会的而我不会,要虚心向他们请教学习。(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 6.说话要诚实谨慎,守信用。(凡出言 信为先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 7.不给同学起外号或说不文明语言。(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 8.赞扬别人的优点,不评论宣扬别人的过错、缺点。(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扬人恶 即是恶 见人善 即思齐 见人恶 即内省)
□□□□□□□ 9.与同学互相勉励进步,同学朋友有过错,找时机悄悄地提醒。(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扬善于公堂 规过于私室)
□□□□□□□10.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与同学不打闹,不到危险的地方玩耍。 (身有伤 贻亲忧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放学一回到家 把快乐带给家人

□□□□□□□ 1.一回到家,会跟家人问好。(出必告 返必面)
□□□□□□□ 2.将鞋子摆好,不乱丢。(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 3.把书包放在固定位置,不乱丢。(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 4.家有保姆、工人,不当少爷、小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 5.随自己能力,帮忙做家务。(亲所好 力为具)
  
做功课 不增加家人负担

□□□□□□□ 1.不看电视,主动做功课,不用人催。(宽为限 紧用功 功夫到 滞塞通)
□□□□□□□ 2.不会一边做,一边玩。(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 3.书放正,人坐正,字写正。(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 4.做完一件事,再做第二件事。(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 5.做完功课,收拾好书籍文具。(列典籍 有定位 读看毕 还原处)
□□□□□□□ 6.整理自己房间,使房间整洁、卫生。(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 7.选择益智、提升道德品质性的课外书,不看打打杀杀、情情爱爱的各种污染心志的书和电视节目,电视节目尽量不看。(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爸爸妈妈下班回家后 让他们欢喜

□□□□□□□ 1.拿拖鞋、倒茶水。(冬则温 夏则清 亲所好 力为具)
□□□□□□□ 2.拿联络册给父母看,分享在校发生的事。(闻誉恐 闻过欣 惟德学 惟才艺 不如人 当自励)
□□□□□□□ 3.父母打电话或处理事务时不打扰。(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吃晚饭 全家和乐融融

□□□□□□□ 1.帮忙拿碗筷、端菜。
□□□□□□□ 2.请长辈先用餐,自己再开动。(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 3.不挑食、不多吃。(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 4.夹菜给长辈。(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 5.饭后帮忙整理。
  
玩游戏 兄弟和睦

□□□□□□□ 1.做完功课再玩游戏。(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 2.跟兄弟姐妹一起玩。(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 3.不争吵。(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 4.玩别人的玩具要征得同意。(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 5.游戏后主动收拾。(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睡觉前 让父母放心

□□□□□□□ 1.睡前先将书包整理好,再上床。(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 2.幼儿及小学生九点半以前要上床睡觉,初中学生也要尽早休息。
□□□□□□□ 3.睡前向家人道晚安。(晨则省 昏则定)
  
    以上内容,请根据孩子的年龄及实际情况选择填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