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为什么害怕独处?

 汉青的马甲 2016-03-22



一只沉默而耐心的蜘蛛,

我注意它孤立地站在小小的海岬上。

注意它怎样勘查周围的茫茫空虚,

它射出了丝,丝,丝,从它自己的微小身躯,

不断地从纱绽放丝,

不倦地加快速率。

而你——我的心灵啊,你站在何处,

被包围、被孤立在无限空间的海洋里,

不停地沉思、探险、投射、寻求可以连结的地方,

直到架起你需要的桥,

直到下定你韧性的锚,

直到你抛出的游丝抓住了某处,

我的心灵啊!                      


 ──惠特曼


仔细想想这个画面:蜘蛛望向前方没有桥梁的巨大裂谷,它没有因为看似无望的情境而手足无措,而是积极地反求诸己,运用它天生的活力搭起一座桥。狄更生将此称为“珍珠之丝”,蜘蛛利用它自己的能量穿越深渊。


诗写得好,“我们的心灵就是丝,丝,丝”,足够让我们应对生命的挑战,面对任何可能。我们需要的桥梁都能从自身寻求,需要造多长的桥都造得出,没有限制。我们也相信,我们吐出来的蛛丝一定能抓到某一点!


这首诗证实了我们生命能量的存在,也认为我们都有足够的内在丝线(心理资源)帮助我们横渡任何峡谷。当我们谈及害怕独处时,就必须从这一点开始。


1孤寂感源自内在匮乏


害怕独处最糟的部分,就是以为自己没有“丝线”,认为内在没有足够的资源,不能吐丝造桥。这就是神经质的独处恐惧中会产生孤立感的真实意义。你会深信自己一定有过错:“我孤单一人,是因为我没有东西可以对别人付出。”


害怕独处的感觉,只是对儿童早期的匮乏的反应。因为以前没有人让我们展现这种能量,所以我们从小就开始怀疑自身的潜力。在儿童时期完全受家长控制的人,可能会有“服从是生存的唯一方式”的认知。


儿童心理学家艾丽斯·米勒说:“被教导要服从的人,怎么可能单独面对生命的景象而不感到空虚?”


如果你从小就听大人说你的感觉不重要,这样的说法会直接贬抑你的生命能量,你会比较容易产生孤寂感。当你持续被要求走开,甚至因为你“很坏”而被赶回房间时,孤寂感也比较容易产生。此时你可能会把“孤立”与“不好”连在一起。“他们不喜欢我的时候叫我走开,所以当我被孤立的时候,我是不被喜欢、也不值得被喜欢的。”


如果你在小时候长期处于单调乏味和缺乏刺激的状态中,父母把你丢给玩具,而不是提供一个好的环境来帮助你,让你的力量活跃起来,或让潜力得到激发,你之后也比较容易感到孤单。


如果这么多年来,你不曾努力通过镜像来认识自己、自我滋养,那么你的丝线就会变质、毁坏。举例来说,一个习惯靠依赖亲密关系或成瘾物质来处理独处的人,很可能会失去取用内在丝线的能力与渠道。害怕坚持立场或害怕依自己最深的需求和欲望来行事,换言之就是没办法做自己,那么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会对独处感到恐惧,“他们会为了这件事而遗弃我……”


2哪些情绪让你害怕独处


一旦独处与恐惧相连,后果就是孤寂感。孤立、隔离的元素,正是恐惧发生的起点。孤寂感会出现,是因为你把“我实在没办法照顾自己”的想法,添加在了独处之上。


你可能会用情感关系作为你躲藏的地方,“我对亲密关系没有任何恐惧,我需要感情”。但是在“勇气”的表象之下,很可能是“我实在太害怕独处,所以时时刻刻都要是'我们’,找另一个臂膀让我依靠”。


以下的想法可能会潜伏在害怕独处的情绪里:


●因为没人要我,所以我只能自己一个人。 

●没有人想跟我在一起。 

●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予。 

●这件事我一点办法也没有。 

●我完全无能为力。 

●事情绝不会变好。 

●我觉得自己不如那些有能力过快乐人生的人。 

●我被限制了。 

●我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我也许会感到悲伤。 

●我可能会有恐惧感,而且会被这样的感觉击败。 

●也或者,我没办法做什么事来改变它。


当你把“动作”看做“互动”时,就有可能出现孤寂感。比方说,当你走进房间时,发现你的伴侣正在看书,没有抬眼看你,而是继续埋头书中。你可能会把她没做出来的动作解释成:“她不在乎我,我对她不重要,我甚至不值得她把眼睛从书本上移开,看我一眼。”


孤寂感来自这样的恐惧或想法。我觉得被排斥、被孤立,而且感觉很孤单。


很明显,你在一段感情中形成的孤寂感,会比你在单身时形成的孤寂感来得强烈,也更加严重,因为这牵涉到被你特别在乎的人所排拒。狄更斯的书会比我更有趣吗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曾说:“如果这张脸只是在看别的地方,为什么我们要想成这张脸是故意转开?”


3其实我们有足够的能量


从心理学来解释,成人认同的内在,具有无限生命能量的核心,它的心理界线是我们所知晓并加以维护的,但它的灵性界线却是无边无际的。灵性的界线,还有健康的心理界线,都不会限制内在生命力的核心。这就是我们自己——跟蜘蛛一样,永远拥有够用的丝线!


如果你开始运用内在的能量,你就能找到活力,跟那只不吵不闹、有耐心的蜘蛛拥有相同的生命力。事实上,每一朵玫瑰、每一只蜻蜓都在做相同的事。它们全都欢天喜地地活出了它们的生命核心。生命核心一方面受到保护,另一方也不需要任何保护。但如果你的做法是“我不完整,我需要别人或其他事情才能让我完整”,那么你就没有机会找到那些在内心等待你发掘的丝线。


有两个矛盾会浮现。第一个就是:我被外界排挤了,但其实并没有外界!存在是一种同时发生的经验,不管我有没有察觉,我跟外界确实有连结。认为每一件事都各自独立且不相干的感觉,只是一种幻觉。


第二个矛盾是:我们只有在自己感到空虚时,才会发现空虚的存在。当你跟它相处时,单纯地允许自己注意空虚而不是逃开,漫长而孤寂的夜晚只是拉开了空虚的序幕。你的内在会有一股可靠的能量,你看不见,也不会轻易地找到它,因为它不是一个“它”。它甚至也不在内在,因为根本没有内在或外在。你就处于其中,就像叶片处在某个环境里一样,你属于整个环境,这个整体环境的一切全都环环相连。所以,你以为的隔离严格来说并不存在,这是人为的,不是自然形成的。


经过选择的孤寂则具有无尽的连结,这是孤寂的相反面,因为在孤寂当中是没有连结的。一名僧侣,当他相信冥想有益于周遭世界时,他会对世界形成连结,而不是隔离感。他的孤寂是欢乐的,而不是孤单的。



作者 | 戴维·里秋

插画 | Riikka Sormunen

本文选自《当爱遇见恐惧》,转载已获得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