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蒂斯、贾科梅蒂、巴尔蒂斯蒂斯等“现代大师绘画展”亮相北京

 jimmyliu520 2016-03-22


▲ 展览海报


展览名称:现代大师绘画展

艺术家:皮埃尔·博纳尔、巴尔蒂斯、阿尔贝托·贾科梅蒂、胡安·格里斯和亨利·马蒂斯

展览时间2016年3月12日4月25日

展览地点:Hadrien de Montferrand 画廊 |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内)七星东街(AT CAFé隔壁二楼)


Exhibition: Drawings by Modern Masters

Artists: Pierre Bonnard, Balthus, Alberto Giacometti, Juan Gris and Henri Matisse

Duration: March 12th, 2016 - April 25th, 2016

Location: Hadrien de Montferrand Gallery | 798 Art District, No.4 Jiuxianqiao Road,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Hadrien de Montferrand画廊非常荣幸地携手Claude Bernard画廊合作推出此次欧洲杰出大师的纸上作品展,这五位大师被公认为二十世纪上半叶艺术革命的先驱:皮埃尔·博纳尔(1867-1947),巴尔蒂斯(1908-2001),阿尔贝托·贾科梅蒂(1901-1966),胡安·格里斯(1887-1927)和亨利·马蒂斯(1869-1954)。

 

每一位大师都对西方美术史的发展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此次展览是他们纸上作品原作(习作草稿、速写和素描作品)在中国的首次曝光。通过展览,观众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到艺术家们的创作历程,理解其彼此间的相互影响与促进,更能观赏到他们为当代艺术所留下的珍贵遗产。



▲ 皮埃尔·博纳尔_欧仁·博纳尔夫人 艺术家的母亲

Madame Eugene Bonnard, me?re de l'artiste

纸上铅笔和水彩

watercolor and pencil on paper

12.8 x 8 cm

5 x 3.1 in

1889年


皮埃尔·博纳尔,后印象派画家和纳比派创立者之一,他的创作多以个人生活及所处的当代社会为主题,绘画色彩雅致明快。此次展出的手稿中,部分作品描绘了曾伴他度过漫长时光的卡内别墅以及巴黎克利希区的街景,此后艺术家以这些速写为基础创作出大幅作品。展览中唯一一幅彩色的动人肖像,是艺术家于 1889 年为其母亲所作。



▲ 亨利·马蒂斯_女子像

Portrait de femme

纸上铅笔

pencil on paper

26.5 x 36.5 cm

10.4 x 14.3 in

C1950年


亨利·马蒂斯是博纳尔的亲密好友,他是野兽派的创始人,也是杰出的色彩大师,二十世纪最具标志性的艺术家之一。《女子像》展示出艺术家流畅自如、一气呵成的绘画风格。马蒂斯通过对线条和色彩的简化实现了绘画的革新,与他的朋友兼对手毕加索一样,他也对现代美术的革命做出了贡献。



▲ 胡安·格里斯_有碗的静物

Nature Morte au Bol

纸上炭笔和水粉

charcoal and gouache on paper

48 x 31.5 cm

18.8 x 12.4 in

1910年

立体主义是二十世纪初最重要的艺术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除了毕加索还有布拉克和格里斯。格里斯与毕加索一样拥有西班牙血统,他在立体主义运动第二阶段——综合立体主义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展览中的这幅静物画是艺术家早年倾向古典主义风格的一件力作。



贾科梅蒂   面与侧面头像

Têtes de face et de profil

纸上铅笔,画于《法兰西新杂志》第

26期316页

pencil on page 316 of the magazine

La nouvelle N.R.F. N°26

22.2 x 14 cm

8.7 x 5.5 in

1955年


贾科梅蒂是二十世纪重要的画家、雕塑家,同毕加索一样,他也深受原始艺术的影响,创造出的作品具有永恒的现代性特征。他终其一生都在探索一个主题——人物头像。我们找到了他为研究这一主题而画的一系列小型人头画像,他将它们随手涂画在书页上,这其中包括当时具有时代标志性的《法兰西新杂志》。通过展览中贾科梅蒂其他的画作,我们可以欣赏到他作品中结构的力度,他对于空间的巧妙布局,以及细碎却不失精妙的线条。



巴尔蒂斯    雅克琳·马蒂斯双像

Double Portrait de

Jacqueline Matisse

纸上铅笔

pencil on paper

35.5 x 24 cm

13.9 x 9.4 in

1947年


巴尔蒂斯热衷于中国文化,师从博纳尔。艺术家在创作一幅画的完成稿之前往往要绘制十余幅习作。他总是游离于当时的主流画派之外,他的画作往往是写实而且具有叙事性的,有时则带有反叛社会的色彩,集古典性与现代性于一身。展览中不管是《雅克琳·马蒂斯双像》或《牌局习作》,都是巴尔蒂斯对古典主义大师,尤其是对文艺复兴时期巨匠致敬的最好说明。


本次展览带我们回溯了一个时代,回顾了西方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流派、艺术家在实现艺术革命过程中的每一个决定性步伐及由他们引起的二十世纪艺术创作的新风潮。当代艺术进入中国生根发展已有三十五年,东西方的艺术交流和对话仍在推进,选择这个节点推出此次现代大师绘画展正当其时。




逸笔草草 魅力无穷
——读五名家素描
 
文/啸声
 
Hadrien de Montferrand画廊将在今年三四月展出欧洲五位艺坛名家的素描作品,有博纳尔九幅,巴尔蒂斯五幅,贾科梅蒂十一幅,格里斯和马蒂斯各一幅,共二十七件展品。画廊主人希望我能够为此展撰写一篇评介文字,便把有关资料送到我这里。一见这些作品,我很是吃惊,因为这些早已载入史册的西方巨匠手迹如今很少出现。主人坦言,是巴黎Claude Bernard画廊提供。我同贝尔纳相识三十多年,知道他经营过现代许多大艺术家的作品,至今手中握着的艺术财富令人莫测,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出手哪些宝贝。
 
浏览这些素描,我突记起一个涉及其中三位的故事。巴尔蒂斯曾经告诉我,他小时候随父亲到博纳尔家里做客;那天马蒂斯也在。他听见马蒂斯对博纳尔说:“当今最大的画家就是你和我了。”他看到博纳尔听了这话脸色陡变,白了又红,停了片刻对马蒂斯怒斥,说:“你以后可再也不要说这种蠢话了!”巴尔蒂斯一直记住这件事,讲给我听是为了不让我称他“大艺术家”或“大师”什么,他说自己就是个“画画的”。
 
艺术家们的性情和风范,自然而然会在他们的作品流露出来。我想,我的这篇文字就借着这个典故着笔吧。

 


博纳尔大体表现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事,景与物,颜色厚重浓郁,造型删繁就简,画作总是洋溢着感人的热情。他画素描,常用粗大的软铅笔,捕捉对象时落笔迅疾,直达本质,极富神韵。展品中除了年轻时为母亲画的那幅铅笔水彩肖像之外,都反映这一特点,体现他热情而又沉稳、豪放却不张扬的风格。两件对巴黎克利希区的速写,尤为精彩。当时他同维亚尔和德尼合用皮加尔街28号的画室,对左近克利希的街景发生浓厚兴趣,他的《拉出租马车的马》(1895年),特别是大画《克利希广场》(1912年),都是他艺术创作中的要作。展出的二幅素描《克利希广场习作·戴帽女子》(约1906年)和《克利希》(约1910年),都是记录以上二画创作过程的小稿,居然现世,出现在我们面前,不能不令人感到兴奋。
 
博纳尔于1925年在地中海滨戛纳以北三公里的卡内购置一幢别墅,常去居住,后于1939年退隐那里,一直住到1947年去世。展出的两幅内景素描《内景》(1932年)和《小窗与静物》(无年代。我以为此画应是其1934年油画《摆好的桌子与花园》的同年小稿),无疑反映了他在心爱居所的怡然之情。那件风景速写《卡内花园的树丛》(约1940年),那种手师眼、眼师心、信笔涂抹、逸笔草草的高远境界,与中国明清文人画佳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另两幅风景速写《阿姆斯特丹·游艇码头》(1906年)和《海上的云》(1936年。我以为博纳尔油画《圣特罗佩湾》以这幅速写为起缘),均为传神之作,尽管不像前一幅那样入了化境。
 
 
巴尔蒂斯和我是忘年之交,有手足之情,他称我是他的“孪生兄弟”。他离开我们已经十五年了,我看到他的这些素描手迹,备感亲切,觉得他的音容笑貌又在眼前。
 
巴尔蒂斯自学绘画,受过博纳尔指点,尤其是通过临摹,从皮耶罗·德拉·弗兰切斯卡等早期文艺复兴大师获益匪浅,后来凭借自己的学养和才情,融会古代传统与现代思想,贯通东方美学与西方画技,终成一家风范,被毕加索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他的素描,轻盈灵妙,如纱如烟,仿佛一口气可以把它们从纸上吹掉,却又吹不走蕴藏在内的灵魂和流露出来的气韵。展品中为1957年油画《金色黄昏》而画的习作《瓶花静物》(1957年)和《肩搭毛巾的裸女》(1958年),都是最好说明其素描特点的独立作品,虽然前者在油画中作出删减,只留瓶花,为的是使全画更完整,而后者也不断以变体出现在多幅表现站立裸女的油画中。那幅《雅克琳·马蒂斯双像》(1947年),画的是皮埃尔·马蒂斯的女儿。皮埃尔是巴尔蒂斯的画廊主人,两家又是世交。巴尔蒂斯前后为雅姬(大家对雅克琳的昵称)画过十三幅不同角度不同姿态的素描小像,最后才以侧立的样子完成油画《雅克琳·马蒂斯像》(1947年)。我在策划巴尔蒂斯作品赴华展时,雅姬二话不说便把她的这幅油画肖像借给我们。巴尔蒂斯1947年的另一幅油画《牌局》,也是其代表作之一。他的素描《牌局习作》(1947年)与完成的油画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充分反映作者反复推敲、务求完美的创作过程。巴尔蒂斯在罗马法兰西学院(即著名的梅迪奇别墅)担任院长期间,以意大利女孩米凯利娜为模特儿,画了许多精彩的素描,有些是油画习作,有些为独立作品(他曾听从贝尔纳建议,专门画过一批素描);此次展品中的《少女躺像》(1972年)当是其中之一。

 


马蒂斯的绘画艺术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他有明确而坚定的追求目标,毋庸置疑也十分自信甚至自负。可是他的老师莫罗对他说:“你想要简化绘画吧。”他单线勾勒的白描作品,正好说明这一点,不过精练传神,耐人寻味。素描展中马蒂斯惟一的这幅《女子像》(无年代),并非反映其单线白描的特色,而是传统画法,然而毕竟是大家手笔,画得轻松潇洒,生动传神——画中女士酷似一位马蒂斯作品的美国女收藏家埃塔·科恩。

 


贾科梅蒂的作品在此展中占了五分之二,其中有六幅画在印刷的书页上。书页文字均为法文,但非出于一部著作;书页上的素描多为人物头像,只有一幅为人物半身像,也都不像是为文字所作的插图。这与米开朗琪罗的先例不同。据说,米氏在大开本印刷版《神曲》的页面周边,为但丁史诗画了许多插图;所惜者此书收藏者渡海遇难,人亡书逸。

 

贾科梅蒂的艺术观点是一种悲观的人道主义和强势的空间观念的结合;表现时追求具象形态中的构成。这在他的雕塑创作和绘画创作中均有充分体现。他的绘画,其实是一种施彩的素描,足见素描在其心目中的地位。可是,这是一位为了表现其视觉真实而不断追求完美、却又似乎永远不能达到、因而不很自信、一次又一次否定自己的苦恼的天才。在他的素描作品中,从来没有一根肯定的线条,而是画了一根又一根,反复添加,不断補充,在否定与修正的过程中去捕捉心中的真实,并且去构建属于它的强势空间。其展品中的风景《马洛雅山与西尔斯湖》(1953年)、人物《仰躺的裸女》(无年代)、内景《斯坦帕的餐具柜》(1955年。其1957年的油画《餐具柜》无疑以这件素描为根据)、内景《吊灯下母亲背影》(1957年。他于1959年作变体《吊灯》石版画),虽然都反映这种尴尬的状态,但是又都不愧为弥足珍贵的素描佳构。

 


格里斯的展品虽只一件,但却极其精彩。他是立体主义运动的后起之秀,到1911年才转到立体派阵营,最终竟凭天才加勤奋而与毕加索和布拉克一起,成为该派中鼎足而三的代表人物。不过,展出的这幅《有碗的静物》(1910年),还不是立体主义作品,但是它的厚实、饱满、丰润,为他人所难以企及,称得上香花宝典,极富魅力。

 


欣赏素描小稿,和观摩名家大作不同,不必正襟危坐去聆听教诲,而是便装相对,亲切谈心,让人颇感轻松和惬意。浏览以上五位名家展品,就给我这样一个愉快美好的感受。
 
二〇一六年二月一日
写于北京


文艺星球原创编辑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