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塘头:大山深处修建的抗战机场

 国之档案 2016-03-23
       这几天,思南县的塘头镇一望无际的万亩大坝上,稻浪翻滚,镰刀飞舞,打谷的咚咚声,传得很远,农民正沉浸在收割水稻的丰收喜悦里。
青年农民王强就在大坝上收割水稻,别看他年龄不大,不过才32岁,但他和每一个塘头镇人一样,都知道他脚下的这块稻田,就是当年抗日战争时期的飞机场。
       关于塘头的抗战机场的修建情况,一直到今天,仍是塘头古镇的老人们,经常给子孙们讲述的故事,也是当地群众引为自豪的一件大事。
       芦沟桥事变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1937年8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在贵州省的思南县大山里一个难得的大坝——塘头黄镇坝,修建飞机场,以便在战略上与贵州的黄平、湖南的芷江两机场互为犄角,从而为保卫大后方贡献力量。
当时,贵州省政府调思南、石阡、岑巩、台江等县的民夫,于8月初集中到塘头,开始修建机场,当地群众为了抗日大局,放弃了即将成熟的水稻,毅然割掉腾出稻田来作机场。以过大半年的建设,1938年机场建成,长1200米,宽500米,占地750余亩。
飞机场修建不久,国民党空军即派员建立机构,定名为空军九十四站,属湖南芷江总站管辖,站长叫管择善,下设事务、文书、信号、特务、等5个室。除机械室配备机械士15人外,其余各室配备一人办公。在王家坝、麻坝、吉福寺设三处油库,专门保管汽油、武器和各种机械。同时还设有无线电台和气象台,与航空站紧密配合工作,但人员不属于航空站编制。1942年,塘头机场改为乙等站,站长是广东人唐吉君,乙等站在丙等站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增设医务室,医务人员15人,增养场分队一个,人员60人。
也成为当地津津乐道的一件大事。至今年龄大的居民都还记得。1939年的3月,在一个天色阴沉的中午,一驾苏联战斗机,在与日军作战后返回时,却因油料耗尽,想降落在塘头机场,却因天色和油料原因,未能仔细寻找塘头机场位置,偏离机场飞到离塘头机场下游20多公里的思南县城,在山城上空作了一圈盘旋后,选准了乌江中心一场平坦的白鹭洲,紧急迫降在了那个满是卵石的沙洲上。
       思南县城里的人们看到飞机降落在白鹭洲上,都感到好奇,纷纷坐上木船,渡上白鹭洲,史见那位苏军飞行员掏出了白锻子的锦旗,上面写着“来华助战洋人,中国军民一体保护”。人们把他接到了县政府,并到天主堂神甫处借来餐具,给他烤面包吃。因那时思南不通公路,数日后,便护送他从思南到石阡,再经镇远乘车去了贵阳。而沙洲上的那架战斗机,也被空军派人来拆散后,装上木船,从顺乌江而下运到涪陵,再经长江转运到了重庆。
       1945年日本投降后,塘头这个抗战机杨就被撒销了,除留二人留守机杨外,士兵全部解散回家,机场的官员有的调芷江机场,有的调重庆和沈阳航空站工作。
解放后,塘头机场跑道被互助组开垦为农田,1955年省政府将其收归国有,组建了贵州省思南棉花科学研究所,1980年改名为贵州省油料科学研究所。近10年来,省油科所在这里研制出了享誉江南各省的几个油菜新品种,为农民增收作出了突出贡献,所长侯国佐还获得了省委省政府颁发的最高科技特别奖。
       每当人们从这块大坝经过,都会想起它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的贡献,一种崇高的敬意不禁油然而生,
正因为有着这种敬意,直到今天,这块思南至石阡省道边的黄金宝地,虽是农田,但一直没建一处永久性建筑,当地群众都有这样的一种潜意识:为了国家的安全,保卫我们的和平,我们可以随时让机场获得新生。
(2005年7月贵州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