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述刀剑锻造的发展历程:有迅速量产的俩方法

 Lucien的方舟 2016-03-23

作者:李嘉亮

人类发现铁矿、陨铁,尝试研发钢铁器的初期,应该利用的是铸造方法,后来发现要想制成锋利的刀具,就要用含碳量约在0.6%~1%的且杂质含量很少的钢铁。将铁矿石熔化成为液态(铁水),所需的温度要达到1300℃以上,而铁、碳元素在高温条件下容易燃烧氧化,所以铸件的含碳量很难精确掌握。在高温条件下,空气、砂泥质模具中的水分解离成氢氧离子,氢离子渗入铸件后,会严重降低铸件的质量,铸成的刀剑可能掉在地上就断成了三截,很难具备理想的功能。

简述刀剑锻造的发展历程:有迅速量产的俩方法

犁头、生铁锅、水沟盖板,直到今天仍然使用铸造的方法,是因为生铁熔点低,铸件不需要韧性,所以持续使用廉价的铸造法生产。需要硬度、韧性、强度、耐冲击等等复杂物理性质的刀剑,几乎在发明铁器不久就放弃了铸造法,除了印度乌兹钢(镔铁)例外(采用类似铸造后再锻造)。所以现在只有文学家用铸剑这个词,有概念的玩刀家说的都是锻造刀剑。

简述刀剑锻造的发展历程:有迅速量产的俩方法

电影或者摄影作品显示高温中锻铸钢铁常常火星四溅,画面极具震撼力,这么说明那些胚剑含碳量太高。

手拿铁锤锻打敲击炽热的钢铁块,使钢料呈现期望的造型,反复将钢料放入炉火中烧红再锻打成型的方法,就是俗称的打铁,书面语称为锻造。锻造所需的热源,美国刀匠喜欢用瓦斯炉,少数使用重油炉,其优点是不会产生一些异味、烟尘而扰邻,并且适合在通风的地下室锻打,这样噪音会小很多。早期人类应该是用木炭作为主要的热源。通常木材紧致的硬木如台湾的相思木,即使烧成炭也没有孔隙,质地很紧致,用这种炭燃烧产生的热效率差,很难超过900℃,而松木炭质地松软多孔隙,容易燃烧,产生的温度可以高达1000~1200℃。在现今恐怕不容易找到铁匠师傅设计制造的锻铁炭炉了。

简述刀剑锻造的发展历程:有迅速量产的俩方法

保存至今的百炼钢汉剑

宋朝的苏轼是中国的唐宋八大家一,曾经撰文记载中国北方用煤、南方用木炭,南方钢铁器质量优于北方。有些煤矿含较多的磷、硫,渗入钢铁后容易导致钢铁产生裂缝,即锻造过程中出现热裂现象,以及刀口容易崩掉小缺口的冷脆现象。日本迄今仍坚持使用剥掉树皮后烧制而成的木炭的传统锻造法。树皮和树木形成层含有大量的磷和硫,古人虽不知其化学成分,却在长年的实际锻造过程中积累了相关的经验,克服了这一问题。

简述刀剑锻造的发展历程:有迅速量产的俩方法

《天工开物》中的联合炒钢工艺

工业革命以后,多数的炼钢炉改用焦炭。工业革命初期,德国人发明密闭加热无烟煤,最后获得残渣"高纯度碳,表面上看起来黑得发亮、密布微小孔隙,容易接触空气燃烧。用这种不含磷、硫等杂质的高纯度碳来炼钢,获得的优质钢铁含磷硫量极低。焦炭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现在日本锻造农具、开山刀的打铁铺,靠近森林的多采用木炭,靠近都市的都用焦炭,两者成本相差不多,选择不同的热源主要是考虑到运输成本。

简述刀剑锻造的发展历程:有迅速量产的俩方法

毛胚从炉火中取出锻打时,必须观察其颜色是否变成发亮的黄橘色,英文称之为bright cherry。

打铁、锻造的英文称forge,这个单词其实泛指多种与炼铁有关的行业,与本文有关的有drop forge,在中英文里大致上没有细分。用铁钳夹住一块烧红的钢料放入模具,以油压千斤锤连续数次锻造成型,严格讲来是"热锻。,由于锻造时间短,金属表面氧化层薄而少,后续进行表面处理较有效率,锻造钢件失碳少,通常能获得较高质量的锻件。但是严格说来以上的工法不是drop forge。这个英文专门用语应该翻译为"热压成型",通常指采用生产线连续生产,即钢坯经过加热后,放入模具中,模具以数百吨的压力将钢坯一次挤压成型。

简述刀剑锻造的发展历程:有迅速量产的俩方法

钢材正在经过空气锤锻打

以上两种工法是不是很难细分?这两种方法通常在战争时期被广泛使用,因为采用这两种方法可以迅速大量生产刺刀及其他武器零件,几乎两秒钟就能生产一件,极少数大型民间刀具厂也用于生产厨刀。一般玩赏刀很少如此大量生产,何况多数的不锈钢材并不适合热锻或热压成型热锻、热压的钢铁器具,因为所使用的材料受到过强大压力的均匀挤压,性能非常坚韧,消防斧头、扳手都采用的是这种生产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