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分析需求,不是指前期的对于用户群体的定位和用户需求的挖掘,是指在确定一个大致的需求之后,如何拆解和细分,如何形成面向用户的功能,如何保证易用性。
用户体验的要素这本书里面提到的五个层面: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其中与写需求阶段紧密相关的是范围层、结构层和框架层。
需求会被拆分成很多功能点和内容,哪些要做,哪些不做,优先级如何,这是范围层。这些功能点和内容如何组织起来,它们之间的从属关系是怎样的,这是结构层。这些功能呈现给用户是怎样的,功能如何导航如何跳转,这是框架层。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将一个需求具象化。
使用思维导图将需求从大到小逐层拆解。除去明确不做的,将你能想到的,全部拆解记录下来。拆解的时候,先不要做太过深入的考虑,否则会影响思路的延续性。完成后,检查一遍,看看是否有重复或者从属关系不合理的,进行调整。 从大到小逐层思考功能的必要性。考量的主要根据是,功能是否与你的用户群体有明显的冲突,是否与你当前的产品目标不符,对于你目前的团队情况和资源来说是否是可实现的。其次,基于保持产品简单易用的考虑,应当尽量精简。这时应该思考,去掉它对于你要达到的产品目标影响有多大,留下它的帮助又有多大。到这里,你就完成了范围层和结构层的工作了,接下来应该思考如何呈现给用户。 将确定的功能用产品原型表达。首先,确定最基础的导航框架,是TAB,还是列表,或者是其他创新的方式?然后,基于场景化的思考,把自己代入到用户的场景当中,思考什么对于用户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对于重要的,要重点突出给用户。接下来考虑易用性,界面内的元素如何布置?怎样进行跳转?总之要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在正常的流程以外,会遇到哪些异常情况?如何将用户引导回正常流程当中?
完成这些之后,就可以按照结构进行需求文档的撰写了。当然,根据团队的习惯,也可以直接在交互稿上直接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