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重建文化是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政博 2016-03-23

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而农村文化建设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文化是精神的家园,没有文化的农村,就是没有灵魂的废墟、没有希望的田野。

中华文明是一种农耕文明,传统中国是一个“乡土中国”,千百年来农村一直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载体,数以亿计农民躬身践行的仁义、孝悌、忠信、和谐等美好价值观念,以及自组织的社会秩序和良善的风俗习惯,既维系着古典中国的文化传承,又构成了现代中国的文化根基。

然而,现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本质是农耕文明转变为工业文明的过程。在这一历史运势之下,中国农村先是发生了土地革命、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等系列重大变革,继而又出现了人口城镇化和流动化交织并进的汹涌浪潮——规模之大、速度之快为人类历史所罕见,农村文化建设因此经历种种阵痛,农村正由一个温情脉脉的“熟人社会”,变成一个人际疏离的“陌生人社会”。政府职能缺位、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文化产品短缺以及文化人才匮乏等,严重制约了农村的文化建设,以至于只能为农民提供“演演电影看看戏、打打乒乓下下棋、翻翻报纸猜猜谜”之类形式上的文化生活服务,缺少价值和精神上的人文关怀,很难收到“以文化人”的效果。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妥善解决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农村文化建设则是再造中华文化历史新辉煌的重要内容——这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观察“乡土中国”多年之后提出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实现中国的“乡土重建”和“文化自觉”。

推动农村文化建设,要摈弃“改造农民”的偏颇认识。无论是民国时期晏阳初的“教育中心”、卢作孚的“经济中心”等乡村建设主张,还是目前“送法下乡”“文化下乡”“科技下乡”等流行做法,都想当然地把农民视为“被改造者”,未能将其作为创造和建设农村文化的主体而给予尊重,因而未能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动农村文化建设,要树立“立足土地”的牢固观念。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源于土地的文化才是农民生活所需且喜闻乐见的文化。因此,不仅要停止破坏农村传统聚落形态和建筑风貌的鲁莽举动,更要传承日渐式微甚至已经断层的乡规民约、乡绅治理、家谱祠堂、祭祖认宗、婚丧嫁娶、集市庙会、节日节气等农村文化传统。

推动农村文化建设,要探讨“走出乡村”的创新路径。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等扶助性措施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支持农村文化借助各自区域、传统、特色等优势,打造品牌,提升魅力,既吸引外地人旅游参观,又要走出乡村、走进城市、走向全中国,使之与城市文化平等相待、互相学习、彼此融合、共同发展。

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取消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从近期看是为农村人口城镇化和流动化提供了更大动力,从长远看则是为城镇人口返回农村即“逆城市化”奠定了制度保障。在此背景下,重建农村文化的任务更加突出、意义更加重大,可谓时不我待,必须砥砺前行。



这里是《乡镇论坛》


微信号:xiangzhenluntan



微信二维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