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绿色尽染下的那山那水那城 ------宣城

 开信有益 2016-03-23

    每一天,从晨曦初露的清晨开始,当宣城人走出家门,总会与“绿意”不期而遇。五年“创园”,一朝梦圆。不知不觉间,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悄然改变了我们生活中的那山、那水、那城。城市的“绿意”也渗透到大街小巷的每个角落,并日渐沁入每个市民的心中,越来越浓……


太极

    山之变 诗山的涅槃

    “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宣城北5公里有山,名曰敬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慕谢朓之名,诗仙李白七次登临,留下“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千古绝唱。自此,敬亭声名鹊起,“遂使声名齐五岳”。

    记者了解到,上世纪70年代,由于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被收录在日本教科书内,在日本的知名度很大,不少日本游客慕名而来,甚至对敬亭山脚下桃园里掉落的桃子,都以朝圣之心小心翼翼捡拾,然而登山后无不失望而返。

    原来,由于历史上战火和山火的破坏,历代修建的楼台亭阁、寺庙宫观、摩崖石刻等风景名胜几乎毁坏殆尽。当时敬亭山已变为荒山秃岭。地处偏僻、植被稀疏、道路泥泞,山上什么都没有。

    诗山成荒山,令无数人叹息扼腕。

    为重现敬亭盛况,从2008年开始,宣城市加大了敬亭山风景区的开发力度,累计投入资金8亿元,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入口广场(含山门牌坊)、登山广场、游客中心、昭亭茶社、绿雪茶社、进山道路等22个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

    “诗山不能没有诗,‘诗’元素理所当然成为敬亭山规划重点。”敬亭山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敬亭山从开发之初便确立“以诗铸魂”之旨。围绕诗、画、佛、酒、茶、亭六大核心元素,全面深入挖掘敬亭山历史文化资源。

    当游客游览敬亭山,会走上一条名为“敬亭诗径”的游憩环线。“这条以历代名人骚客题咏的敬亭山诗歌为蓝本,遴选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敬亭山名胜古迹,按照诗歌描绘的具体场景意境进行恢复重建的环线。将能真正让游客感受历代名人骚客笔下敬亭山的诗意画境。”

    通过用史实说话,书写在古籍里的敬亭山如今鲜活了起来。“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敬亭山不只是一座江南诗山,更构成了宣城独特山水园林城市气质的魂魄。


暮光中的宛溪河

    水之变 华丽转身的“龙须沟”

    “以前这里臭气熏天,现在好了,臭水沟不见了,门前就是美丽的公园,生活大不一样了!”家住鳄城花园小区的孙大妈正在宛溪河边的公园散步,她一边笑着一边告诉记者。曾经这条河只要三天不下雨,河水就成了墨绿色。

    宛溪河纵贯城区,是宣城市民的母亲河,曾经河中船只往来如梭、河水清澈荡漾、两岸风景如画。可随着历史的变迁,宛溪河的环境逐渐遭到了破坏,母亲河成了“龙须沟”,臭气熏天,垃圾纵横;污水横流,杂草丛生。

    “改造前,这儿的水是臭的,一到夏天,味道更加难闻,大家都避而远之,绕河而行。如今改造之后,河内的淤泥清干净了,河水也清澈了。”谈及宛溪河河改造前后的变化,孙大妈有很深的感触。如今通过前些年清淤、疏浚、截污、绿化,治理后的宛溪河完成华丽转身,这条昔日的“龙须沟”完成了蜕变。

    除了宛溪河外,我市还分别启动了泥河、清溪河滨河景观改造工程。如今,以宛溪河、泥河和清溪河等城市水脉为纽带,通过创园宣城恢复了河道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既调节了河水之丰俭,又结合滨河绿地系统建设重现城市文脉,形成城市绿脉,实现了城水互融共生。

    漫步于今日之宛溪河畔,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碧水长流、生态优美的“景观河”,她掩映在一片葱郁的绿色之中。沿着游步道一路前行,坡缓路畅,微风轻拂。阳光下水面波光粼粼,还时而有白鹭掠水飞过,远处凤凰桥与济川桥横跨两岸。宛如谪仙之诗所云,“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贝林小区一角


公园晨练。

    城之变 山水园林的如画江城

    春日午后,家住美都新城小区的宋女士和往日一样带着两岁多的小孙子来到小区附近的梅溪公园玩耍,此时公园里早已“满园春色关不住”。

    “这里就相当于是我家的后花园,每天我们都要来玩一会。”宋女士说,只要不是雨雪天气,再冷都会带小孙子出来活动一会,家门口的这片公园绿地已经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泥河景观带、明镜湖公园、双溪公园、九曲公园、响山公园、敬亭湖公园、韩愈文化园……300米见绿、500米见园,近年来,细心的市民不难发现,在宣城的街头、巷尾,见缝插针地出现了许多绿地游园。

    “公园的建设,既是‘面子’,更是‘里子’,是真正能惠及全体市民的民生工程。”市园林局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城区公园数量由原来的4处目前增加到了18处,32处富有文化内涵和特色的街头游园新建并竣工,游园总数达到42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23平方米,并构建出绿地系统“一轴三心,双环八廊,六楔渗透”的环网状布局结构。

    除了园林建设, 2012年以来,我市园林式单位、小区绿化提升工作更是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

    居民严女士住在市区东部的贝林·阳江港湾小区,她对小区环境赞不绝口--这里有着满眼成片、成丛、成林的植栽,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绿树掩映下,还有喷泉、水景、景观小品、雕塑装饰。

    记者了解到,2012年以来,全市已有157家单位、小区被评为园林式单位、小区,新建小区绿地率平均达到35%以上。按照“修一路,绿一线,成一景”的要求,我市还实施了宣古路、陵阳路等55条市政道路配套绿化。如今的宣城“满城绿意、满园生机”,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绿化品位,也是给市民提供的免费户外“氧吧”。


宛溪河掠影。


俯瞰梅溪公园。

    改变的不仅是“颜值”

    城市的山涅槃重生,城市的水清新澄澈,城市的游园、绿道从无到有,城市的绿植日渐立体多样化……园林城市的创建,使市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变化,爱绿、种绿、护绿的理念也正在深入人心。

    如果说“国家园林城市”已经成为了宣城的一个里程碑,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

    “创园带来的改变不是一种点缀,而是一个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民生工程;不是一两个景点或公园,而是一个‘城在园中,园在城中’与大自然融合的完整城市园林体系。创园成功之后留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思考。”市园林局负责人在谈创园的成功时说。

    据了解,在接下来的数年内,我市还将在节约用地的基础上大力提高现有绿化用地的利用率。推进立体绿化、空间绿化,充分利用墙体、屋顶、桥梁、阳台等空间地域开展绿化美化,兴建街角小游园和生态化停车场。合理开发我市自然山体、水域岸线等园林绿化资源,确保节约型绿地建设率达到60%以上。

    城市发展的改变的不仅是“颜值”,更是市民的“健康指数”。如今宣城内外,自然的翠绿无处不在,即使是日渐耸立的建筑也遮挡不住城市中那翠绿的山峦、荫郁的街道、多彩的花圃。

    伴着“春花、夏荫、秋实、冬绿”的四时美景,处处绿色萦绕、花木相随。市民们亲山近水,闻到的是草木的清香,看到的是飞鸟的灵动,感受到的是家门口那一抹绿意、一簇红叶、一片金黄……(本网记者 徐文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