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与《道德经》

 拈花一笑工作室 2016-03-23

农历2月25日,是老子圣诞日,2016年农历2月25是老子圣诞2587周年。特发此文,谨此恭贺老子圣诞2587周年。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观妙 韩磊 - 道德经


《道德经》在战国时韩非子称为《周书》,在秦时《吕氏春秋》称为《上至经》,在汉时则直呼《老子》,汉景帝对老子的学说推崇备至,才把《道德经》推为经。

讲《道德经》,不能不说《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关于老子的记载,最可靠的当属《史记》。司马迁花了18年的心血写下了52万6千5百多个字的《史记》,在为老子作评传时写了450多个字。他一开头写了27个字:老子者,楚苦(古音念gu)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这是介绍了老子的籍贯、姓氏、职务。老子是楚国苦县的厉乡曲仁里人。这个苦县厉乡的曲仁里在在今天的河南鹿邑县城东,在那里还有许多有关老子的遗迹。也有很多真实的故事与传说。下面,我们就分享一个真实而神奇的故事。

2009年冬天我到河南周口市去讲学,讲学之后到鹿邑去拜老子,河南省鹿邑县,有一处遗迹,那就是老子设坛讲学的地方——老君台。很奇怪的是,在老君台的下面,有一根白色的方柱,方柱四面分别用日文、简体中文、繁体中文、英文刻写了这样一句话:“我们祝愿世界人类的和平”。方柱的创意来自梅川太郎,梅川太郎是谁呢?一个70年前侵华日军的炮手。

梅川太郎为什么要立这个方柱?70年前在这里发生了什么?当地的导游给我介绍过,一个关于老子神奇故事。

1938年农历五月,豫东大地已经进入了初夏。初四这天,侵华日军从鹿邑东部进军鹿邑。日军不了解城里的守备情况,就在离城墙3华里的地方停了下来。望鹿邑县城,发现有两个高大的建筑。他们当然不知道,左侧是县城城墙的东南角楼——奎星楼,右侧是老子讲学的高台老君台。日军指挥官举起军刀,下令先攻击这两个高大的目标。梅川太郎受命发炮,第一炮击中了左侧那个奎星楼,就这一发炮弹就把整个奎星楼炸得粉碎,巨响之后是日军一阵欢呼声。梅川太郎开始掉转炮口,对准右侧那个更为高大的建筑,一炮打了出去,没有听到爆炸声,两炮打了出去,还是没有动静,一连打了十二发,一颗都没有爆炸。进军中国以来,梅川太郎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现象,身边的日军个个感到纳闷。指挥官气急败坏,一脚把梅川太郎踹倒在地,自己操起炮筒,对着那个高台又发射了第十三发炮弹。发射出去后,大家都支愣着耳朵倾听来自远方的那一声巨响。结果又是出乎他们的意料,还是一点动静都没有。指挥官惊呆了,整个队伍都惊呆了!

进城后,日军第一件事就是让翻译找当地百姓打探那个高台是什么工事,为什么会有特殊的功能。得知那是太上老君的升仙台时,整个日军队伍哗然,梅川太郎更是张大了嘴巴,一句话也说不来。

触怒了神灵就要去忏悔。到鹿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全体进城日军,来到老君台下,匍匐在地,磕头作揖,求老君爷饶恕。

在日军成立维持会和日伪县政府期间,日军派了一个班的兵力在老君台驻守,这段时间里,鹿邑人可以参观、可以叩拜,但是要想破坏老君台,驻守的日本兵可不愿意。

1980年,梅川太郎和他的部分战友一起回到了鹿邑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又一次向老子低下了罪恶的头颅。此后的几年时间,梅川太郎成为鹿邑县的常客,时不时来为老子上几柱香,叩几个头。

1997年9月19日,梅川太郎最后一次来到鹿邑,和他的战友把从日本带来的两个白色方柱恭恭敬敬地立在老君台前和太清宫里面。据说那次回国后不久,梅川太郎就死掉了。

说起这段故事,还有一个插曲,就是梅川太郎打了十二发炮弹,他的指挥官打了一发炮弹,一共是十三发。可是在日本鬼子成立的维持会人员捡炮弹的时候只发现了十二发,参与这个工作的鹿邑人罗永年记得十分清楚,当看到梅川太郎的回忆录里写到是十三发时,罗永年感到很蹊跷。谜底终于在2003年被揭开,当年因为台体存水过多,雨水泡塌了老君台一角,在民工清理废墟的时候,从里面又发现了一颗锈迹斑斑的炮弹,原来这棵炮弹钻进了台体的泥土里,一藏就是60多年。这棵炮弹被公安人员取走后,请专家给引爆了,谁也没有想到,一个70年前的炮弹,爆炸威力依然强劲。据《鹿邑县志》记载,当年国民党守城官兵的弹药库就设在老君台上,如果十三发炮弹有一发爆炸,触发了弹药库,整个鹿邑东城就会夷为平地、变成焦土,老百姓死伤就十分惨重。

这则真实的故事的主题,是关于战争的,老子《道德经》中就有关于战争的说法,老子说:“人之道,为而不争。”又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认为战争是天下无道的现象。“和”才合道,是宇宙万物得以生成的根本。

关于老子的故事和传说,说也说不完,我们就不讲了,老子因为五千字的《道德经》而流芳千古,成为道家始祖,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后来被封为神仙。《道德经》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深远和广大的,那么道德经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关于《道德经》的影响。



                        道德经的影响

  老子他在2000多年前留下的一部经典,被称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易经》、《论语》被称为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三部经典。从世界的领域来看,《道德经》也有十分大的影响,从16世纪开始,《道德经》就被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000多种。如今几乎每年都有一到两种新的译本问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林语堂曾说,《道德经》是“外文译本最多的书籍”。

 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试问有几人真正阅读过《道德经》?更不用说对《道德经》的研究与实践了。

追其原因,我想,在当今社会的有很多很多的人,对《道德经》有这样或是那样的误解,认为《道德经》对人会有消极的影响,因为《道德经》讲虚,讲无,讲不争,讲上善,讲无有交合。

当今社会,或是不论什么社会,很多人会这样想,一个人如果只注重无不注重有,只注重虚不注重实,注重不争不注重争,是不是会吃亏,您不注重物质,不要物质,物质是不是会没了?都被人抢走了、拿去了,人怎么生活?

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所以很多人对《道德经》的学习或是体悟,就仅仅限于《道德经》几句话,比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已,学习道德经,只是成了口头上的事情,即使学习研究《道德经》的人,也仅仅是停留在学习研究的层面,而没有真正的在生活中践行老子的智慧。

  高处不胜寒,的确如此。《道德经》是智慧的经典,幸福的源泉,《道德经》的太有高度了,以至于很多人看不懂,无法体会老子的智慧。

那么老子在《道德经》里写了些什么呢?走进《老子》的世界,最先接触的便是他的“道”。如果能够闻其道,并且能得其道,这便是一种智慧的提升,从而将古代的智慧转化为今人的智慧。

《老子》中用“道”字的地方有七十多处,虽然“道”的含义,一直到今天,学者还在不断地讨论,尚有不同看法。但是比较明确的看法是,《老子》中的道是指宇宙的本体。从而由“道”可知天地万物的玄妙。

老子所说的“道”贯穿于大至宇宙,小至一木一草、一器一皿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东郭子曾问庄子:先生何为“道”?什么叫“道”?“道”在哪里呢?庄子回答说:“无所不在”,甚至“在屎溺”。

《老子》是智者的书,它给人们诉说“道”,论辩“道”,授人以“道”。从政者,老子之“道”教你如何治政,以无为而治达到无为而无不为。从军者,老子之“道”教你如何治军,其谈兵的精警使人神往。从艺者,老子之“道”教你如何治艺,传诸艺术的真谛。搞科技的、经济的、教育的,等等不同的人,都可以从《老子》中得到心灵的启迪。现代人照样能越过数千年的鸿沟与古老的《老子》沟通,在高节奏、高刺激下生活的现代人更能从《老子》这古老的智慧清泉中得到心灵滋养,智慧的启迪。

《道德经》几千年来给中华子孙带来无尽的智慧,幸福的启迪,影响极大,那么在世界的领域,《道德经》同样也是影响极为深远的。

1788年,有一位天主教的传教士,将这团《道德经》带回了英国。罗马天主教教士波捷第一个用拉丁文翻译了《道德经》。从此,《道德经》开始了世界的旅行。他在各个领域都有极为广大的影响,他的思想博得了各个领域的人们的喜欢。

文学家喜欢《道德经》。1891年俄国圣彼得堡一位出版家询问托尔斯泰,世界上哪些作家和思想家对他影响最大。他回答说:受中国的孔子和孟子的影响“很大”,而受老子的影响则是“巨大”。在他的一篇日记中这样写道:“我认为我的道德状况是因为读孔子,主要是读老子的结果。”托尔斯泰对老子太喜爱了,他又开始翻译老子的言论,可以说《道德经》在俄国的流传,早期得力于他的编译本。这时俄国的一位大思想家、大文学家成了中国古代大哲人老子的知音了。

普通大众也喜欢《道德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欧洲出现反思的热潮,当时中国的《老子》、《庄子》在那里非常流行,《老子》的德文译本就有五六十种。有一位牙科医生非常可爱,他不是汉学家,又不是文学家,但是他被老子的思想吸引住了,硬是凭着一本字典把《老子》翻译了出来。

政治家也特别喜欢《道德经》。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就是说,治理一个大国就像煎一条小鱼,要慢慢地将它煎熟,要自然而然,不要多翻动,否则就使鱼破碎得不成样子了。据说美国的一位总统就很欣赏老子的这一智慧,他在“国情咨文”中就用这一理念来指导其经济政策。

科学家也喜欢《道德经》。著名的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关于老子说过这样的话:“早在两千年前,老子就预见到了今天人类文明的状况”,“可能正是这个原因,他才写下了《老子》这部奇书。不管怎么说,使人感到惊讶的是,生活在科学文明发展以前某一时代,老子怎么会向近代开始的科学文化提出那样严厉的指控”。

哲学家更喜欢《道德经》。西方的哲学家对老子有很高的评价,黑格尔把老子的思想和欧洲人的老祖宗的哲学相比,认为有着重要的共同之处,“有点像我们在西方哲学开始时那样的情形”。黑格尔尊崇老子哲学,把它同希腊哲学一样看成人类哲学的源头。

现代西方有一个大哲学家叫海德格尔,影响很大。他的思想和西方哲学逻辑的传统不一样,倒与中国的老子很合拍。海德格尔是西方存在论史上第一位发现“无”中有深意的哲学家。他突破了传统的“无”是“不存在”的肤浅说法,而是深一层地理解为“无”是“有”的隐藏不显。因此当他接触到老子的思想时,当然意趣相投了。他于是和别人一起翻译《老子》,十分用心琢磨,反复钻深钻透《老子》字词句中的深刻含义,还要千方百计找到最适合的西方文字传达出来。他还请人用中文把《老子》第15章中的两句话写在硬纸片上,悬挂在自己的书房的墙上,朝夕相对。这两句话是:“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宗教家也喜欢《道德经》。被视为二十世纪首屈一指的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就受到老子很深的影响。他不仅称号“大拙”来源于老子说的“大巧若拙”一语,而且老子所说的“大器晚成”亦是享龄近百岁的铃木禅学自我发展的最佳写照。据说他平生一大嗜好就是挥毫疾书“无”字,当下一笔写成,要表达他那日本临济禅一派的顿悟禅心与禅意。

《道德经》给我们能带来什么?我们用日本学者卢川芳郎的一句话来回答吧。“作为《道德经》的五千言《老子》这本书,是完全没有固有名词的,是用警句和格言来编辑的,但它采取了对偶和韵文的文体,而其内容表现则采取了巧妙表意的逆说手法。《老子》有一种魅力,它给在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以一种神奇的力量”

那么,如此影响甚大的一部经典,我们如果不来学习,就实在是太可惜了。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一起走进《道德经》,走进老子的智慧世界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