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徽积极应对气候变暖 50多年平均升温1.1℃

 洁洁赢 2016-03-24

  2016年3月23日是第56个世界气象日,合肥市科普气象馆迎吸引了大批“红领巾”,这些活泼可爱的小学生们在科普馆模拟体验了各种自然天气,并了解了各种天气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科普气象馆寓教于乐的体验方式

全球变暖影响人类活动

  第56个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直面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这个主题主要是为了呼吁公众正视气候风险,关注气候安全,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高温、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越来越多,强度也越来越大,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且这样的气候变暖趋势仍将持续,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会进一步增加,可能导致全球许多地方“干者愈干、湿者愈湿”,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风险将加大,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进一步加深。

  从全球来看,气候监测表明,1880年以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85℃,201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比常年高出0.76℃,再次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首次突破比工业化以前高出1℃。

  从全国来看,近百年我国地表平均温度上升0.9~1.5℃,高于全球平均。从安徽来看,1961-2015年,安徽年平均气温明显升高,升温1.1℃,但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我国气候变暖较全球更明显

  总体来看,我国的气候变暖幅度明显于全球。安徽也出现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近年来,安徽特大暴雨站次明显增多,各个年代发生特大暴雨的站次增多趋势显著,平均每10年增加2站·次。全年出现霾的日数明显增多;高温日数1987年之后明显增加;强对流时间明显减少。

  气候变化对安徽农业的影响总体上是弊大于利。气候变暖导致春季霜冻危害和作物病虫害加剧,农业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后旱涝灾害频次增多,造成农业产量波动加大,农业生产的气候不稳定性增加。

  气候变化改变了安徽省水资源状况,最近50年淮河、长江流域径流量整体上呈下降趋势;气候变暖使得江河湖泊水质恶化,巢湖蓝藻爆发比以前频繁。此外,气候变暖还导致我省冬季采暖度日减少,但近年来夏季制冷度日明显增多,综合而言,加剧了全省生活能源需求矛盾。

  由于安徽省气候的过渡型特征,天气多变,且地势地形多样,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繁。

  据统计,各类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中,以暴雨洪涝最重,损失约占60%,其次为旱灾,损失约占20%,可见洪涝灾害给我省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影响最为严重。从旱涝发生频次来看,淮北旱涝2-3年一遇,淮河以南3-4年一遇;一年中旱涝交替、旱涝并存也时有发生。

安徽积极应对气候变暖

  2015年度气候公报显示,安徽省年平均气温16.2℃,较常年偏高0.3℃;冬、春季气温持续偏高,夏季偏低,秋季接近常年。全省年降水量1386毫米,较常年偏多近2成,为2004年以来最多;冬季降水偏少,春、夏、秋三季连续偏多。年日照时数1668小时,较常年偏少234小时,为1961年以来最少。主要气候事件:梅雨期暴雨过程多,滁河流域发生洪涝灾害;台风“苏迪罗”来袭,大别山区暴发山洪;夏季气温低,连续两年“凉夏”;秋末出现低温连阴雨,降雪初日早;沿淮淮北出现秋旱,农事活动受影响;年初年末雾、霾不断,交通及空气质量受影响;春夏季强对流时有发生,危害总体轻。

  安徽省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胡雯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省气象局一直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在总结气候变化特点的同时,也适时调整、改进了各项气象服务,包括农业、交通、旅游、电力等各个领域。2015年推动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工作纳入《安徽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开展城镇化进程、农业、水资源等领域气候承载力和大气环境容量评估方法研究,完成安徽大气环境容量估算及特征分析,呈报的决策咨询报告获省领导批示肯定;推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完成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17项、机场选址论证2项、大型工程建设项目评估7项。

  据悉,安徽省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省政府专门召开了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工作座谈会,合肥、宿州、蚌埠、滁州、马鞍山、安庆等6市政府召开气象现代化相关会议,2015年安徽气象现代化评分达89.8分,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