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画的历史上,宋徽宗赵佶可谓千古一帝,而他独创的瘦金书,又可谓千古一体。 它非碑非帖,旁逸斜出,是独秀于千载书法之林的一朵奇葩。 瘦金书让人爱,又让人恨。 爱,是因为它秀丽潇洒,有种遗世独立的绝美;恨,是因为它锋芒毕露,沾上就会堕入魔道。 不过,瘦金与工笔堪称绝配,于非闇发现这个秘密,于是亦步亦趋,不越雷池,终成一代名家。 但是,书法家不一样。 沈鹏说他从小就爱瘦金书,但到老也没敢碰它。的确,如没有天大的才华,一碰瘦金就会立马迷失在针尖麦芒的世界。 书法史从北宋一路走来,到了现代,有位从江南水乡走出的书生,他不以书法为能,却用别具一格的瘦金书,写出了一番全新天地。 这个书生叫沈德鸿,他的笔名“茅盾”名气更大;而他走出的那个江南水乡,就是乌镇。 茅盾先生是现代著名作家,书法于他只是小道,但他那极具个性而又精致飘逸的瘦金书,常常令人叹为观止。 茅盾练字,还是有故事的。 我们知道董其昌发愤习书是因为考场的一次失意,而茅盾也曾有过类似经历。 中学毕业后,茅盾报考北大预科榜上无名,但过了些日子,家里却收到一封录取通知书,上写“沈德鸣”三字。他跑去学校一查,发现是自己字迹潦草,沈德鸿被误作沈德鸣报上去了。 虽是虚惊一场,但对茅盾影响极大,他从此用功练字,一笔不苟,这个习惯直到终老。 茅盾的瘦金书,是施蛰存先生“认定”的。茅盾在书法中追求瘦劲,但他隐去转折处的关节,显得更加自然活泼。学习瘦金书,最难破的就是关节,因为如果将其省略,就远离了宋徽宗的形态,在很多人眼中就不叫瘦金书了。 但是茅盾,和后来的周汝昌,他们都是瘦金书的追随者,学习的方向也都是神似。当然,形似也是有的,那就是他们二位字如其人、人如其字——瘦。 对于字和人的关系,人们有多种解读,有人说字如其人是真理,也有人说字如其人是扯淡。但有一点是不能怀疑的,一个人字的样子,便是这个人的审美取向,而审美的取向,与其成长经历,知识结构等等密不可分。 比如当我到了乌镇,就觉得假如茅盾不写瘦金书,真是对不住这大好的风景了——
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乌镇的地方并不小,但走进依水而建的院落,亭台,街道,你会觉得每一处都是瘦削狭长的,哪怕是最主要的街道,也决不让你有横行的机会—— 这样的风景,当然要配上瘦金书,才更像江南的样子。 看茅盾先生的瘦金书,时时顾盼,处处避让,清秀婉转,婀娜多姿。这样的字是养眼的,似乎每看一遍,就游了一次江南水乡…… (3月27日是茅盾先生逝世纪念日,让我们向这位现代文学巨匠,瘦金书大师致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