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县余家大院:庭院深深 乡愁悠悠

 爱上大山 2016-03-24

但凡老家院落,总有道不尽的亲情故事,见证一代代人的成长。开县中和镇久负盛名的余家大院有200多年历史,那些走出余家大院的人们虽然身居热闹大都市中,但每当深夜时,却总是想念乡下的老屋,回忆年少时老一辈讲的那些关于庭院的传奇,还有那历经百年岁月洗礼,屋檐彩绘却光彩依旧的未解之谜……

美好记忆

余家大院见证我的初恋

50岁的扈月华是中和镇人,在研究开县民俗方面颇有造诣。因为一位亲戚曾经住在余家大院,家住半山上的扈月华儿时经常到亲戚家中玩,大院里的一砖一瓦,成了他挥之不去的记忆。

在老屋的房前屋后,到处留有他和伙伴们快乐的童年印迹。余家大院更是他和同校一名女同学懵懂初恋的见证者,后来他当兵离开家乡,这里便成为他们之间鸿雁传书的驿站。虽然他和女孩无果而终,但记忆却美好而青涩。“我们现如今都在慢慢老去,但老屋却还是那样安然无恙,记忆还是那般清澈透明!” 扈月华感慨道,转业后回到中和镇附近工作,余家大院便是他茶余饭后经常光顾的地方。

“我喜欢在大院里树荫下静坐,给心放个假。”扈月华说。

心里归属

老院子成游子心灵驿站

白日里喧嚣的万丈红尘,却挡不住游子一次次梦里回归。在余家大院土生土长的余霞,早年当兵入伍,后外出打拼转眼已是30个年头。尽管他已经在大城市里安家立业,孩子也改了出生地,但他经常午夜梦回儿时所住的余家大院。

在生意场上打拼多年之后,余霞经常一个人悄悄回到老家,拿一把椅子,一个人静坐下来,回味旧时的那份童真和情感。从天井仰望湛蓝天空,看鸟儿自由翱翔,疲惫的内心顿时空灵纯粹起来,然后,再次上路!

“当年走出山外去当兵是想离开老屋,到外面广阔的世界里去。多年后,却发现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这个院落了。”余霞说。

惊奇之事

屋檐彩绘历经200年光彩依旧

余家大院位于中和镇老场镇一公里处,是县城境内到目前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院落,是我县为数不多的重点文物保护对象。据了解,整个院落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已经200多年历史了。占地面积约5亩,坐西朝东,8个天井,共有84间房屋,老屋系典型的大巴山巴渝建筑风格,可概括为:三横一正八天井,外加一朝门一箭楼。三横,指的是三排错落有致的庭院;一正则是指正中的堂屋,即会客厅。沿着院落正前方房檐下的墙体彩绘,画宽0.98米,长达32.8米,和老屋相得益彰。彩绘画面主要有游龙和八仙人物及巴渝民间传说。画工精致绝伦,人物栩栩如生。经过多年风雨的浸染和冲洗,虽然画面的整体有所损伤,但是颜色依然鲜艳夺目。

据文物专家介绍,余家大院外墙上彩色图案属于露天彩绘,工匠师傅大多选择天然原料绘制,能适应长时间的天气变化。“但像这样历经200多年,色彩依然鲜艳、图形保持较为完好的建筑,的确少见。”90岁的老屋居民余发本说道。

老屋的存在,对研究当地的历史,了解当年当地人的生活、审美和意识形态等有研究价值。

未解之谜

箭楼为何修成官帽状?

大院左侧后有一座青石修建的箭楼,高15.6米,有五层。里面用木板铺建成7层,每层均可用作瞭望和防御进攻之用的墙孔。登高望远,窗外景色一览无余,尽收眼底。余家大院箭楼远观形如文官官帽,被当地人津津乐道。在开县乃至重庆类似建筑中极为罕见,显示其主人不寻常的神秘身份。

为何主人在当时等级森严的时代,敢冒杀头的风险修成了“官帽”形状?寓意是什么?箭楼上还有多少秘密不为人知?余家大院这个未解之谜一直困扰在扈月华的心头。“类似官帽的建筑,在其它地方我还没有看到过。”在余家大院大门前思忖良久,尽管见多识广,他也找不出合理的理由出来,因为修建类似建筑,在等级森严的那个时代是忌讳的。


扈月华每每行走在有些残墙断桓的大院之间时,心里又不禁对眼前的大院敬畏起来。虽然大院经历了200多年的风吹雨打,显得有些破败沧桑,但他觉得,余家大院骨子里依然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气度存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