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汉隶书《苏马湾界域刻石》

 百了无恨 2016-03-24


西汉《苏马湾界域刻石》拓片


(转载)苏马湾界域刻石的书法特色

图一 苏马湾刻石

(转载)苏马湾界域刻石的书法特色

图二 原刻石拓片

  苏马湾界石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东连岛北面苏马湾海滨浴场的生物园区,1999年被发现。海拔高度约8米, 刻石坐北面南,临海而立, 该石刻刻在一高1.5米、宽1米突兀于半山的花岗岩的摩崖上。刻面较为平整, 但行字和行距不等,共12行62个字。隶体带篆意,内容为“东海郡朐与琅琊郡柜为界,因诸山以南属朐,水以北属柜。西直况其,朐与柜分高陌为界。东各承无极。始建国四年四月朔乙卯,以使者徐州牧治所书造”。“始建国”为王莽时期的年号,始建国四年为公元12年。据此推断,此刻石距今已有1996年。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较为完整的、有确切纪年的西汉晚期界域刻石,也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界域石刻(图一、图二)。

  在中国书法史上,由于两汉隶书刻石的存留主要集中在东汉,特别是东汉晚期。而西汉不兴树碑,传世刻石很少,与东汉晚期树碑成风形成很大反差。因而,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止,现存的西汉及新莽时期刻石仅有大约16种,存字总数约320余字。西汉的刻石资料数量可窥见一斑。所以西汉时代往往被研究者忽略,其实,这段时间正是书法艺术空前繁荣的时期,是中国书法由篆向隶书、草书转化的时期,也是“承秦而开两汉书法艺术”的关键时期。界域刻石的书风显示了古拙的隶书中仍带有篆意的古隶书的风韵。

  本文将对苏马湾界域刻石的书法特色作一粗浅的分析。

  一、苏马湾界域刻石的结字

  苏马湾刻石的隶书,比其他现存的西汉及新莽时期的刻石,更为明显地表现出了基本完成对篆书体势的改造而形成隶书体势,用笔和结构保留篆意的特征,同时在该刻石中,也出现了一些早期的简化字。

  1.篆书写法的残留

  “郡”“邪” 苏马湾刻石的“郡”“邪”的双耳旁,均为两个四边形组成。很明显,这是由篆书写法演变而来的,属于由篆向隶过渡的写法。在汉金文、砖文、北海相景君碑、好大王碑、居延汉简中均属此种写法。

  “者”“诸” 苏马湾刻石中的“者”字的第三画和第四画呈左右对称的造型。在居延汉简等墨迹中,以及在前汉的龟山陵塞石题字、金乡县出土残石、后汉的小子残碑中亦有类似写法。由此可以看出,在前汉,新莽这一时期的石刻中,“老”字头的写法均属此类,左右对称的造型方式为“老”字头的一般处理方法。这一写法亦为篆书写法的残留。

  “建” 苏马湾刻石的“聿”是篆书写法的残余,在碑刻中尚无发现这种写法,但在居延新简中“律”字写法类似。

  2.早期的简化字

  “与”字的上半部较为简省。在居延汉简、武威简、尹湾简等简牍中可见到相同的写法。“书”字省略了两横画,在武威汉简、居延汉简、居延新简中可见到相同写法。但这两个字的简省写法在石刻中尚未发现。由此可见,在公文书中这种省略的写法是经常使用的。

二、与《开通褒斜道》刻石的比较

  苏马湾刻石被称作摩崖石刻的最高峰,它与陕西汉中《■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以下简称《开通褒斜道》刻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勒石年代来看,苏马湾刻石比《开通褒斜道》刻石早50年左右。但从两者均为摩崖刻石,行字数不等,和字的大小相比,笔画均显得纤细等方面有共同之处。以下将两摩崖石刻文字进行一比较研究。

  两者相同文字共有七处,分别为“郡”“以”“为”“始”“年”“所”“书”。

  “郡” 从左半部分来看,《开通褒斜道》刻石的“君”这部分的第四画呈竖弯撇状,而下面的“口”不较大。与此相比较,苏马湾刻石的“君”部的第四画却作先垂直延伸,然后作向左直角延伸处理。“口”部很小,和上部的“尹”部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一画横折的“竖”比“横”长,且“竖”内敛,比《开通褒斜道》刻石显得更为纵长。 从右边的双耳旁来看,苏马湾刻石为两个四边形组成,显得十分古朴,属于双耳旁早期的写法。而在《开通褒斜道》刻石中,双耳旁已经改变了这种造型,“双耳”内部空间比较大,给人一种端庄之感,和左半部疏密对比明显。

  “以” 《开通褒斜道》刻石中“以”的左半部分,做“口”处理,这应该是篆书的残留,同时也符合整体“外紧内松”的气息。苏马湾刻石中,做三角处理,有半边的“人”部的捺向右更加拓展,使整个字取横势的趋势更加明显。

  “为” 《开通褒斜道》刻石的“为”字较为方正,第七画的横折作弧状回旋,使整个字有一种雍容之感。苏马湾刻石的“为”字取纵势,转折部分为方折。

  “始” 《开通褒斜道》刻石中“始”的左半部的撇画和横画,均极力向左延伸 ,口部较为方整,苏马湾刻石的“始”的“女”部横画较短,变撇为斜线,右半部的“口”很狭窄。

  “年” 《开通褒斜道》刻石的“年”字取横势,四横画间距均匀,最后一笔横画约有竖画两倍长,取尽横势。苏马湾刻石的“年”字最后一笔横画较短,整个字取纵势,四横画的间距逐渐变大。

  “所” 《在开通褒斜道》刻石中,“所”字第二画取纵势,在苏马湾刻石中,“所”的第一笔作波横状,第二画作竖弯处理,向左延伸,字形扁平。

  “书” 苏马湾刻石中的“书”第四、五画省略,和《开通褒斜道》刻石第二画的横较长相比,该字的横画收敛,整个字取左高右低势,上下部左右错落,略显重心不稳。而《开通褒斜道》刻石的“书”字之横双肩平齐,“曰”部开张,整个字给人一种端庄、稳定之感。

  以上通过这两个摩崖石刻中相同的字的对比,可以发现,《开通褒斜道》刻石中多用曲线表现出一种自然、稳定、舒展的气息,字的结体外紧内松。何应辉先生曾指出“其最大的魅力在于空间构造的开张、宏阔和整体气势的博大”,与此相比,苏马湾刻石则是以朴素的直线为主,而在表现字的空间和气息方面还处于未成熟的状态。在这方面,苏马湾刻石与《开通褒斜道》刻石是无法媲美的。

  三、整体结构特征

  苏马湾刻石通篇虽无界格,但在书丹的过程中,凭借书者的灵感和才情,在参差错落中,渗透着十足的行气。从整体构成来看,刻石上端呈弧状,下端则呈波浪形。行字数在4~6字之间,行距亦不等,字大小不一,最大的宽22厘米、高21厘米, 最小的宽9厘米、高10厘米,如乱石铺街。从全文书写来看,开始显得略为工谨,随着书写逐渐进入状态,随着书写者的情绪高涨,便愈发恣肆、疏纵、宏阔、精彩。从第六行到第九行的文字变得大而醒目,但随着行文接近尾声,书者进行了一个调整,文字逐渐变小,与开头的部分形成了一个呼应关系。这与刻石上端呈弧形也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协同。前三行略向右下方倾斜,与之相呼应,第六行亦作了相同的倾斜,但似乎是出于对整个章法的考虑,第七行则向相反方向作倾斜状,对整篇的构成起到了一个支撑作用。从局部来看,由于是摩崖石刻,所以在书丹之时,依随山势,顺其自然任情挥笔,山林野逸之气天然流露,而又蕴含高度的精巧,表现出一种古朴、率真的审美情趣。 如第六行的“与”和第七行的“为”一正一侧,互相穿插,互相依存。 第七行的“东”和第八行的“极”安排得非常紧凑,笔画互相穿插,字形一高一低。而“东”和“高”两字之间有意将距离拉大,而这两字的呼应关系则是通过这两字的字形,分别呈三角和倒三角形来实现的。“以”字在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每次出现总是与其出现的周围的文字造型环境密切相关,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别是第十行的“以”字,左右的偏旁部分上端平齐,而最后一笔却作了一个低于其他部分的延伸,使该字与上一行的“年”字形成了一个穿插关系,并且形成了一种左高右低的态势,给人以向右下俯冲的动感。第十一行的“徐”字右半部分的“余”字的第二笔和第四笔向右延伸,与第十行的“乙”字连接在一起,同时造成该字中心向右偏移,所以“余”字的竖笔向右作了调整,造成该字险绝的艺术特色。此外, “徐”字与下面的“州”、“乙”与“卯”安排得很紧凑,这与“乙”字的右半部分的大片空白,形成一种“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一收一放、富有节奏的文字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