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用于上热下寒诸证 牛颖,女,12岁,2014年2月13日初诊。 该患儿前10天因口腔溃烂在附近门诊用抗菌消炎药及牛黄解毒片治疗3天无效,后去内蒙医院门诊用抗生素治疗1周,口腔溃烂更加严重,不能进食,经人介绍,来本中心中医治疗。 患儿平素喜食生冷食物,口腔及舌体经常溃疡,现口腔溃烂严重,口不能开,饮食困难,胃脘部不适,中医诊断口疮,属上热下寒证。 处方: 制附子15克 (先煎) 肉桂10克 山药15克 山芋15克 干地黄15克 茯苓6克 丹皮10克 泽泻10克 黄连10克 干姜15克 生甘草15克 砂仁10克 牡蛎15克 白术10克 1剂水煎服 5次分服
二诊:2014年2月14日 患者走后,本人非常担心,怕诊治有误,一夜忐忑不安,第二天,患儿来门诊就诊,说服药后感觉口腔疼痛有所减轻,胃脘不适消失。说明诊治思路正确,上方继服3剂,每日1剂,分3次饭后服。 三诊:2014年2月17日 患儿服上方3剂后,口腔溃烂明显好转,舌体已能伸出口外,继服上方3剂,每天1剂,分早晚服。
按 语 该患儿口腔溃烂严重,前医已用牛黄解毒片,抗菌消炎等寒凉性质药物治疗无效,且患儿素有喜饮寒凉饮食习惯,2月初发病,时值立春时节,冬季刚过,患儿贪冷饮食损伤肝肾阳气,而化阴精不足,现近值仲春,阳气升发,水不涵木,故不能制约上升的阳气,而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本例病人在诊治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前医的治疗情况,大胆判断,偶获良效。
(六)阴虚身痛诸证 邢XX,男,78岁,2014年12月16日初诊。 患者2009年秋患脑出血,经中西医治疗能生活自理。自2014年入冬以来,恶寒怕冷,全身肌肉疼痛,以下肢为甚,每到夜间10点以后疼痛剧烈,近1周疼痛更甚,不能入睡,大便不成形,每日夜尿10余次,后半夜更频,动则汗多,夜间口干舌燥,但患者怕多尿,不敢饮水。舌尖部及舌根部青紫、苔白,脉沉涩,脉率52次/分,证属肾阳虚,寒滞经脉。治以温肾固摄,祛寒止痛,方以金匮肾气丸化裁方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处方: 制附子75克 (先煎2小时) 肉桂30克 山药30克 山芋30克 茯苓20克 干地黄30克 泽泻15克 炙甘草50克 砂仁15克 白术30克 麻黄30克 细辛30克 桂枝15克 丹参50克 川芎20克 牡蛎30克 干姜50克 5剂水煎服 每日1剂 早中晚分服
二诊:2014年12月21日 患者服上方后,恶寒怕冷、疼痛明显减轻,睡眠稍好转,胸背疼痛减轻,夜尿减少为5-6次,口干缓解,舌尖及根部青紫减轻,脉沉细有力,脉率为60次/分。继服上方5剂,服法同上。 三诊:2014年12月26日 患者服上方后,怕冷恶寒明显减轻,全身疼痛已不明显,胸已不痛,夜尿为3-4次,口干消失。舌根部青紫已大部分消散,脉率为64次/分,肾阳虚已改善, 遂减温阳祛寒药量。 处方: 制附子50克(先煎) 肉桂30克 山药30克 山芋30克 丹皮10克 茯苓20克 泽泻15克 干地黄30克 炙甘草30克 砂仁15克 麻黄15克 细辛15克 川芎15克 干姜30克 白术30克 牡蛎30克 5剂水煎服 每日1剂 早晚分服 四诊:2015年1月3日 患者经过以上3次用药,诸症悉除,舌质淡,苔白仍腻,脉沉细,用金匮肾气丸化裁加减以巩固疗效。 制附子30克(先煎) 肉桂15克 山药30克 山芋30克 丹皮10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干地黄30克 炙甘草30克 砂仁15克 白术30克 干姜30克 川芎15克 10剂颗粒剂 每日1剂 早晚分服
按 语 本例患者发病时值隆冬,以夜尿多,全身疼痛难忍,夜间尤甚,在诊断和治则上非常明晰,效果关键在用药的剂量上,尤其在主将上,如附子、细辛的用量比较突出。我认为中医治病原理就是以偏治偏,假如本例患者寒本重,而用药非常轻,就很难获得良效。
(七)用于水寒木郁土湿引起的诸证 冯XX,男,58岁,2014年7月5日初诊。 患者糖尿病20多年, 一直用胰岛素治疗, 因近期在三甲医院治疗,血糖控制不好, 故来中心求中医治疗,患者空腹血糖18.6mmol/L,每天用胰岛素3次,每次20ug。现主要症状为口干, 以夜间为甚,纳差,乏力,头晕,夜尿7-8次,阳痿多年,畏寒肢冷,肢体麻木疼痛,腿肿,视物模糊,舌淡,苔白厚腻, 脉沉细数,诊为水寒木郁土湿。 处方: 制附子120克(先煎2小时) 肉桂30克 山药30克 山芋30克 泽泻30克 茯苓50克 干地黄30克 桂枝15克 炙甘草60克 砂仁15克 干姜60克 白术90克 丹参50克 5剂水煎服 每日1剂 早中晚分服 艾灸: 中药泡脚:每日一次。 二诊:2014年07月11日 经上方治疗,患者精神大有好转, 口干、畏寒、肢冷、肢体麻木疼痛明显减轻,夜尿4-5次,舌苔白腻变薄,脉仍沉细。继用上方治疗,剂量仍守原方不变。 三诊:2014年7月17日 经以上治疗后,精神明显好转, 口干、畏寒、肢冷、水肿、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明显改善,大便通畅,稍成形,夜尿3-4次, 空腹血糖11.1mmol/L, 视力有所改善,舌苔仍白腻。 处方: 制附子75克(先煎1.5h) 肉桂15克 山药30克 山芋30克 泽泻15克 茯苓30克 干地黄30克 桂枝15克 砂仁15克 干姜50克 炙甘草50克 白术30克 丹参50克 5剂水煎服 每日1剂 早中晚分服 中药泡脚和艾灸继续治疗(每日1次) 四诊:2014年7月23日 经服上方后,诸证大为改善,空腹血糖10.6mmol/L,但由于患者不想服汤药,改桂附地黄丸(水丸),每日2次,按规定量加倍服用1月。艾炙、泡脚继续坚持每天1次。
按 语 水寒木郁土湿一词是清代御医黄元御对肾阳虚、命门火不足所产生的水寒而至的肝木不能条达以致脾土气机雍滞,不能正常运化而出现的一系列症候的病机概括。其主要病因为肾阳虚,命门火不足。本例患者因水寒较重所以用大剂量制附子、肉桂温化寒水为治本病的主要药,水温肝木自可条达,脾土健运湿可自化
(七)用于心肾阳虚诸症 薛XX ,女,48岁,2014年11月21 初诊。 患者糖尿病史5年,用降糖药维持,效果不佳,于2014年7月开始用胰岛素治疗,空腹血糖控制在8.0mmol/L以下。平素怕冷,大便不畅,不成形,小便频数。近一周恶寒怕冷较显著,附近门诊诊治为感冒,输抗病毒药物2天后出现胸闷、胸痛,并伴有后背放射痛,后半夜疼痛加重,遂去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治为心律不齐(频发性室早),伴有Ⅱ级房室传导阻滞,心肌缺血。医院建议患者放支架,安心脏起搏器。患者害怕手术,经人介绍来我中心求中医治疗。查患者血压90/60mmHg,脉率44次/分,结脉,舌淡,苔白厚腻,中医诊断为胸痹,属心肾阳虚,痰浊闭阻证。 处方: 制附子100克(先煎2h) 肉桂15克 山药30克 山芋30克 丹皮10克 茯苓50克 泽泻20克 干地黄30克 炙甘草75克 砂仁15克 人参30克 桂枝30克 干姜50克 白术50克 半夏30克 川芎30克 丹参50克 陈皮15克 3剂水煎服 每日1剂 早中晚分服(饭前), 嘱其家属观察服药后病情变化,随时联系。 二诊:2014年11月24日 患者服上方3剂后,胸闷胸痛明显减轻,恶寒怕冷改善,心律仍不齐,脉率52次/分,血压100/60mmHg,舌质青紫改善,舌苔仍白厚腻。上方加:炒苍术20克 焦三仙各20克 5剂水煎服 每日1剂 早中晚分服 三诊:2014年11月29日 服上方5剂后,胸闷胸痛已不明显,恶寒消失,双膝以下仍怕冷,脉律不齐明显好转,脉率58次/分,血压110/70mmHg,大便仍不成形,夜尿3-4次。舌质变红,舌苔仍白,厚腻明显减轻,心肾阳虚已改善。上方化裁如下: 制附子50克(先煎1.5小时) 肉桂30克 山药30克 山芋30克 干地黄30克 茯苓30克 泽泻10克 丹皮10克 炙甘草30克 砂仁15克 人参15克 白术50克 川芎15克 丹参30克 炒苍术15克 焦三仙各15克 5剂水煎服 每日1剂 早晚分服 四诊:2014年12月4日 服上方5剂后,胸闷胸痛诸症悉除,脉已和缓有力,心率60次/分,舌质稍红,苔白润,大便已成形,夜尿2-3次,用麻瑞亭老师下气汤加减调理: 茯苓30克 半夏10克 炙甘草15克 炒白芍15克 丹皮10克 陈皮15克 炒杏仁10克 制首乌20克 制附子30克 白术30克 焦三仙各15克 黄芩10克 柴胡15克 川芎15克 黄连10克 干姜20克
10剂颗粒剂 每日1剂 早晚分服
按 语 本例患者来中心时,虽然病情危重,属急症范畴,从症状体征来分析,属心脾肾阳虚,阳虚则寒凝,脾阳虚不能化湿,聚湿成痰则闭阻心脉,故胸闷胸痛,但用大剂量温阳健脾化痰通经之药,足以能迅速治愈本病。并可避免做支架及安放心脏起搏器。我的感悟是急、准、狠,急就是快速诊治, 争分夺秒,不能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准是辨证和用药准;狠即用药的量一定要达到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