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大教授魏坤琳:如何培养更聪明的孩子?|公开课

 长沙7喜 2016-03-24

爱贝睿第10次公开课,请回了帅萌的北大教授魏坤琳,给大家讲讲如何培养更聪明的孩子。

Dr.魏说:科学家养娃也犯难

各位家长好!我是魏坤琳。很多人可能是在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上认识我的。但其实,我现在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和其他一些科学家兼好朋友们,一起做了为广大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服务的「爱贝睿学堂」,担任「爱贝睿学堂」儿童实验室主任。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关于儿童智力的问题,通俗点来说,就是家长们都很关心的,怎样才能让我家的孩子更聪明?

我是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教授,清华-北大联合生命中心的中心外博导,主要研究人脑工作的机制,专业方向是研究人脑如何感知世界进而控制人体运动。这些都只是工作,我生活中和大家一样,就是一个普通的爸爸,一个尽量挤时间和陪女儿玩耍的爸爸。

大家在屏幕上看见的我是这个样子,但那都是因为节目的需要。在私底下,其实我像所有年轻人一样喜欢冒险,喜欢潜水、冲浪、滑雪这些极限运动。但是到了某个时间段,我发现我不能再玩儿那些危险的运动了,因为我有了自己的孩子。

我和大家一样,就爱为孩子操心。其实,父母最希望小孩拥有的就两样东西,就是健康和聪明。健康,以现在的医疗水平和营养水平,一般问题不大。但是聪明,怎么让小孩更发挥他的潜力,培养他的能力和兴趣,这就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知识了。

尽管我知道脑科学的很多知识,但是真正面对这样成长的小生命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还是有点不知所措。也不只是我,包括我的同事,他们专门研究儿童发展、儿童教育,平时管教别人的孩子很容易,可一旦对付起自己的孩子,他们很多时候也慌了神。这些经验我相信各位为人父母的都深有体会。

所以我也只好开始重新学习怎么当好一个奶爸,以让小孩的早期教育是合理的、科学的。这个过程的体会我用一个词做总结,那就是困惑!这个困惑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是市面上的育儿书,他们的观点经常矛盾,并没有涵盖现在脑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很多都是几十年前的观念;

第二个养育知识来源是父母的经验,他们的教育理念经常跟我自己掌握的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知识打架,你去纠正他们还会被他们念叨:你从小就是这么养大的啊;

第三个是早教机构,他们提出了五花八门的教育理念,有的还自己造出来一些名词和概念,跟神经科学大脑发育这一块的专业知识差别很大。普通家长被忽悠的应该更多,我自己在判断的时候还要仔细看看他们的说辞,那些是忽悠的市场化的语言,那些是真正的干货。

我也在反思为什么会一直存在这种状况,一方面是错误的未经检验的养育观念一直得不到澄清,另一方面是专门做儿童发展,儿童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士们,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不能有效的传达给孩子父母。这之间似乎缺少一个有效的桥梁,把两者连接起来。而这正是我们想做的事:

把育儿的专业知识传达给普通父母。

今天的讲座,我想强调两点:

第一,今天不是手把手的教具体的、个性化的养育方法的时候。养孩子还得靠各位父母因地制宜、自己动手;

第二,我也不是来宣扬说某个养育理论是绝对正确的,是一定要遵循的;我只是把当前科学界对养育的一些主流概念展示出来给大家,让大家明白这些理论是怎样提出来的,科学家们是如何思考养孩子这个问题的,这其实也是一个给科学去魅的过程。当你明白了科学家思考问题的思路,就能了解科学理论它本身的局限,就不会盲目的相信市面上推出的那些某某专家、某某学者的提出的所谓的科学的育儿理念,当然更不会去相信那些所谓传统习俗,特别是那些没有经过有效性检验的老人经验。

育儿也是育己,在育儿的过程中我们做父母的也在不断成长,不断的学习,和宝宝一起成长。

什么是聪明?

今天时间有限,我不可能讲出很多东西,就主要讲大家都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

怎么变得聪明?

我上了《最强大脑》以后,很多人都说这些选手这么厉害,是不是天生的?我能不能让我的小孩也变得像他们一样聪明?这是个很好的问题。

我们首先要定义一下什么是聪明。因为科学家都有这样的思维习惯,任何复杂问题,都需要先对问题本身进行定义。

别看聪明这个词经常挂在我们嘴边,可是真要你去说什么是聪明,我相信每个人说出来的答案都不一样。那在我们科学家眼中什么是聪明呢?以往我回答别人时总是吧啦吧啦一长串的科学理论,结果大家纷纷表示听不懂,后来我就选了几张照片,看了之后大概就明白科学家对聪明这个词的是怎么看待的了。

这是电影《美丽心灵》的主人公约翰纳什,他是美国一个极具天赋的数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传说中,美国国防部邀请他破解一段密码,结果他凭借心算就在庞杂的数字矩阵中,找到了密码的意义。纳什,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聪明人,天赋的高智商,在学校就是学霸。

这个图片选自纪录片《寿司之神》,主人公叫小野二郎,今年已经90岁了,这个纪录片是是他85岁的时候拍摄的,讲的是他做寿司的故事。他从十五岁起便开始学做寿司,多年的磨砺,精益求精的学习让他成为日本国宝级的寿司制作大师,连美国总统也慕名前往他的小店。如今他做寿司就像是弹奏乐曲,像在表演艺术。

我们传统观念上会认为小野二郎只是多年经验积累出来的专家,不算聪明人,但后面我会讲到,他们恰恰也是聪明人。他身上展现的工匠精神,恰恰是被中国人所忽视的。

这是巴菲特,大家应该都有些了解。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他靠投资,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富翁。他每天要做的都是很重要的决策,应该把钱投到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投、什么时候撤出,这些都是比较高层次的决策。我们都知道巴菲特也是聪明人,但仔细一想会发现他与前面两人的聪明似乎有一些不一样。他的聪明在于,不管别人的看法如何,坚持合理地运用信息做出最优的决策。

第一类聪明人,像约翰纳什一样,他们天生就高智商,是我们在报纸上电视上才能看到的人物,我们肯定会承认这样的人是聪明人。

第二类像小野二郎一样的人,他们的特点是在某个专业领域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练习,水平达到了卓越非凡的程度。尤其是在艺术领域和体育领域,这样的成功者比较多。比如我们听过的齐白石学习画虾的故事,NBA 球星科比对训练的痴狂。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我们会承认他们能够下死功夫,但并不会把他们称为聪明人。但是,认知科学家不这样认为。我这里透露一点,在最强大脑中,绝大多数天才般的选手,都是通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达到高水平的。他们也是聪明人。

第三类聪明人,像巴菲特这样的决策者,代表者很多成功的企业家、政治家等,他们的特点是每天要面临各种重要的决策,需要他们动用自己的理性和各种认知策略来保证自己决策的准确性。在以往的概念中,这类聪明人有时候还真不在我们的学霸名单上。

真智力理论

如果用认知科学的术语来说的话,这三种聪明人体现出来的三类智力。

第一类叫做神经智力。它是以神经系统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为主要衡量目标,受基因的影响非常大,天生的成分比较高。

第二类叫经验智力,是在不同领域长时间的学习、长时间的经验积累、长时间形成的技能体系或知识体系支撑的能力。这也是智力,叫经验智力。

第三类叫做反省智力。反省智力和人类的理性密切相关,解释起来比较复杂,但请记住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是策略。策略是你用脑、干事、思维的方法。你见过在你们班上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但他没有成就一番非常大的事业。他们很多人缺的就是稍微高层次一点的策略,缺一套做事、做人的方法。

第二个关键词叫积极态度。这个词很好理解,人生是一个长跑,你的人生中有很多挫折,你如果没有一个积极的态度,没有一定的韧性,你是成就不了大事的。以往我们知道这个东西重要,但是并没有把它划进智力的范畴。

第三个反省智力的关键词叫自我监控和管理。每个人都有一定水平的神经智力和经验智力,你必须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状态,才能更好地调用这些智力资源。这也是反省智力的一部分。你知道你处于事业的哪个阶段,你知道怎么样调控时间,安排事情的优先级,知道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放任情绪。监控自己、管理自己,这也是智力。

聪明计算公式

真正的聪明就是这三种智力的组合。这是心理学家 Perkins 提出的可学习智力理论,也被称为真智力理论。也是我本人比较赞成的智力理论。

以前我们说一个人聪明经常说的是他智商好高啊,但是智商只是一套标准化测验,测量的主要是神经智力。我觉得评判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应该用这样的计算公式:

真正的聪明=(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反省智力

看这个公式的写法,在括号里面的神经智力和经验智力之间是加号,把它放在相对平等的地位。括号外面,反省智力是一个乘号,是放大器。为什么把反省智力看作这么高?就像我前面说的,反省智力可以统筹调配前面两个智力资源,所以非常重要。

反省智力的重要性,我举个例子。我班上两个学生,一个学生的天赋更好,就是神经智力好一定。他们同时开始学数学。有天赋的孩子学数学的时候,前面一周,你发现他学得非常快,稍微笨一点的小孩就学得比较慢一点。

但是,假设那个有天赋的孩子反省智力没有第二个孩子好,我们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首先他学得比较快,但是他可能满足于老师给他的作业题,当天做完了就可以玩儿了,也不需要考虑过于长远的目标,老师的表扬和好的成绩来得非常容易。就像龟兔赛跑一样,他就是那只兔子。如果反省智力很好的小孩,暂时落后,但他的学习动力根本就不是要跟人比较,而是要要完善自己。学习开始有困难,但他会找到策略,发现自己的短板,一个一个去克服。一个学期下来以后,或者是一两年下来以后,谁会胜出呢?后面的小孩会胜出。这样的例子在现实中发生 N 多次。为什么说有些天才儿童、天才少年最终没有成大器?很多时候原因是在反省智力低下,没有韧性,没有长远的规划,没有内在的学习驱动力。

我是北大老师,自己还当过班主任,见过太多的龟兔赛跑的例子。学生的天赋智商都很高,但最后能否成就靠的是策略、思维方式和韧劲。我觉得这也是聪明人的特质。  

如何培养聪明的孩子?

说了这么多关于聪明的概念,我们知道了聪明有多层的含意,那么具体到每个层面该如何培养聪明的孩子呢?我们下面就来探讨一下。

智商与神经智力

前面说到神经智力,受基因影响很大。好多人问我说我能不能把自己的智商提高一点?智商是用量表测量出来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神经智力。我们一直都很看重智商,主要是因为它代表着大脑,这个计算机的硬件的优劣。我们都知道电脑硬件越好处理速度越快,智商也是这样。

但是,智商主要靠遗传。我们用相关系数表达的话,父母平均智商和儿女之间的智商的相关系数约为 0.4几,即智商有一小半是先天决定的。对这一部分智商而言,要想你孩子变得聪明的话,最重要的就是——找个聪明的老婆或者老公。

但是,智商更多的是后天提高的。因为后天的经历和环境能解释大部分智商的差异。这个环境就包括我们的养育。

人的神经系统有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叫非用即失。什么意思呢?你出生的时候,大脑里的神经元的数目基本上跟成年人的是一致的,大约有 860 亿个。但是对大脑的运行而言,神经元数目只是一方面,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才是决定性的。宝宝的大脑 0-3 岁之间有一个非常快速的增长过程,神经元之间建立大量的连接。

0-3 岁先建立大量的联结,然后开始修减。修建哪些,留下哪些,这些是后天养育可以塑造的。这是早期干预神经智力的最粗浅的原理。

很多实验表明,如果早期发育过程接受的环境刺激比较少,例如动物实验中的剥夺实验,那么大脑发育就比较受限。

早期大脑发育的特点是可塑性极强,各种能力同时发展,但是每种能力有自己发展的敏感期。什么意思呢?比如语言的发育在7岁之前比较快而且好。日本小孩在5、6岁之前还可以分辨出阿拉伯语中的某些音,比如 R 和 L,但是后来就无法分辨了。他们大脑的语言中枢和听觉中枢已经被日语环境给塑造了。

当然,这不是说长大后学外语就不可能了。我只是强调,长大后学习比较费力,而且难以达到母语的水平。大脑其实在人的一生中都是可以塑造的,可以由学习来改变的。只是,很多能力的关键期在儿童时期。

同样大脑可塑性和敏感期的原理,我们反对在3岁之前给小孩看过多的电视。整个儿童期都是小孩学习和人交流的关键期,而沉浸在电视为代表的媒介中的时候,小孩不需要学习和人交流。无论是对他的语言能力、社交能力还是注意力的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

但是,我非常担心的是很多人滥用了敏感期的原理。比如,前几天北京一位儿科医生单奶奶的「被动操」引起了大家的争议,她拿着很小的宝宝反复拉伸他的手脚,翻转身体,说是几个月大小的宝宝有大脑某某能力发育的关键期,需要拉伸身体提供给大脑刺激,帮助其发育。这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搞法。

专注力

神经智力还有一个关键的点是注意力,特别是专注力。说到这个我相信一定抓住大家的痛脚了。别说是小孩儿的专注力有问题,就是现在很多大人都面临着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处在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已经养成了习惯,总是忍不住刷刷微博,刷刷朋友圈,一天24小时你看手机几百次,你的整个时间都碎片化了,注意力也碎片化了。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不专注对工作效率影响极大。

而对于孩子们来说,不养成良好的专注力,带来的后果也很严重。孩子早期专注力缺失的表现是,容易坐立不安,做事冲动,难以持续集中注意力;这会直接影响孩子的阅读能力、记忆能力和知觉能力。容易导致成人 ADHD,也即是注意力缺失障碍,我们常说的多动症;甚至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力持续度大幅下降,这也是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症状之一。

所以对专注力的关注,是我们孩子成长中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小孩在专注的玩儿一个东西的时候,你不要打断他,他能够沉浸在一个事情里面是非常好的,也是早期智力发育的很重要的东西。

比如,我女儿喜欢玩拼图,有时候该吃饭了还在玩。这时候老人总爱喊:别玩了,赶紧吃饭!但我会尽量不打断孩子,等她拼好一幅再叫她。就算是玩游戏,只要孩子沉浸在其中,也不要去干扰为好。

唠叨和指责并不能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我们当父母的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他是时间的主人。应该做的是教孩子学会分配时间。孩子学会自己掌控时间,有成功的感觉,做事会更加自信。这样能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这里介绍一个可以帮助训练专注力(注意力)的方法,就是神经反馈技术,这些工作国内外的科研机构也有报道。给大家看一下我所在的爱贝睿儿童实验室研发的多点脑电头盔和用它来做注意力训练的应用游戏。

这个游戏的原理是通过脑电头盔采集到的信号,可以提取出衡量孩子注意力的指标,再把这个指标和游戏中小鲸鱼的高度做关联:注意力越集中,小鲸鱼所处的位置越高,能吃到的海星就越多,得分也越高。

熟悉游戏后,孩子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调整小鲸鱼的高度,从而吃到分布在高处各处的高分值金色海星。

这种神经反馈训练可以引导孩子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学到了提升注意力的方法,即使脱离了游戏的情景辅助,也可用于其他任务。

经验智力

前面讲过神经智力。我们再讲讲经验智力。经验智力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需要个人在不同领域积累的知识和经验。

对经验智力,第一,我觉得大家要注意的是如何在小孩学习过程中,给他挑选很适当的任务难度。比如,学习弹钢琴的时候,我们不会要求小孩直接就学习弹奏复杂的和弦,这太难,是所谓的学习的恐慌区,即难度太大造成学习者慌乱。我们也不会让小孩只弹单个的琴键,这样太容易,是所谓的学习的舒适区。

听起来,这种调节难度非常容易,其实要家长要注意的是随时根据孩子的学习进展,调整其难度,保证挑战性,同时不会挫伤他的学习热情。我对女儿的算术训练就是这样,从简单的加减到复杂的乘除,循序渐进,让她一直都有信心,有动力。所以,她从来没有对心算畏难过,从来都是非常感兴趣的学。

第二,强调是集中注意力的学习,是成块的反复练习。

练习可能是枯燥的,不能指望永远都是轻松的、欢乐的。如果需要真的学习成功,反复的练习是必须的。另外,把复杂的技能拆解成小块,也是必要的技巧。从这个角度来说,题海战术,虽然大家诟病很多,但是恰恰是学习的一种必要手段。

集中注意力也非常重要,只有孩子对学习的东西用心,大脑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真正记住东西。对我女儿而言,她最容易集中注意力的是画画、弹电子琴、和爸爸一起读书。虽然她不识字,但是我会把绘本上的字一个一个的点着念,她自己看看字,看看图片。这种集中注意力的体验是无与伦比的学习机会。有研究表明,互动阅读可以提高智商,同时我期望的是她能和我一样,从小养成对阅读的热爱。我相信这样可以惠及她一生。

说起阅读,我想多讲一点。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互动亲子阅读对于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智力水平非常重要。给孩子讲故事,大人是用语言讲,但是孩子在她头脑中构建了一个想象的世界。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说,这其实是很高阶的认知能力。比如给孩子讲卡梅拉系列,孩子在脑中会开始想象小鸡的种种经历——这正是抽象能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发展的基础。

在一个故事听了几遍之后,我会请女儿当家长,讲故事给我听。通过孩子讲述的故事,你能观察到记忆的特点——记忆不是简单的复制,大脑会进行很多的加工。很多时候,我女儿讲着讲着会发展出自己的故事,我觉得这也特别好。

讲故事需要提取记忆、重新组织记忆材料、组织语言等一系列认知活动,研究不是证明「记忆再提取可以让记忆效果更好」吗?这也是学习的一个小窍门。

第三,你要给孩子持续有效的反馈。在学校里,大家做完作业,一般老师会给你打勾打叉,好一点的老师会告诉你错在什么地方。因为反馈太重要了。大脑有这样的学习机制:做出一定的行为,会看它产生的结果是不是符合预期。如果不符合预期,就根据错误修正自己的策略和知识,学到新的东西。所以你需要关注孩子,知道孩子的表现哪里不足、哪里优秀,并及时给出具体的反馈。

我需要强调一下「具体」,具体的反馈才有效果。像「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东西都不会,脑子进水了吗!」 这样的话,一点儿真正的信息都没有传达。我们需要说的是:「你看,这道题你没做好,我们来看看,是因为你粗心大意,还是因为你没有掌握解题方法?看这里,你有些马虎,把8看成了3,所以后面计算错了。以后要更认真一点…」

反省智力

最后一点,怎么培养反省智力?我前面讲了,它分为三块:

第一块是策略的选择。比如说思考某一个问题的时候,常人是从一个角度思考一个问题,聪明人会从四五个角度思考同样一个问题。我会注意引导小孩换着角度思考问题,甚至是换位思考问题。把事情之间的联系给指出来,帮助他来推理。

比如有时候,女儿发脾气了,我会告诉她爸爸知道她的感受,知道她发脾气的原因,这是第一步,通过理解来帮助她平静。第二步就是告诉她我的感受,或者她生气的对象的感受,比如她发脾气其实爸爸很伤心,爸爸也委屈。这帮助她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知道人和人之间交往的逻辑和立场问题。我相信这有利于她理解他人,培养情绪控制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是积极的态度。我在前面讲了,这个态度一是你要知道怎么充分调动自己的资源,永远保持乐观有韧性,挫折是肯定有的,小孩子的挫折不会比我们碰到的少,一生有很多挫折,怎么保持他的韧性,保持积极的态度,这是可以教的。在这方面,我从来不夸女儿聪明,我只会说你做的不错,但是如果进一步做这个和那个的话,可以做得更好。这样的目的就是防止她把自己的成绩归结为自己聪明,而不是归结在自己的努力上。这样她遭受挫折的时候,她会想到,自己只要足够努力的话,再继续尝试的话,才有可能成功。所以说,表扬,是培养积极态度的一个好机会。

三是自我监控的习惯。你自己到底有多少认知资源,当时情绪和状态是否是正确的,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经常评估的。客观评估自己、管住自己很难,这是小孩子需要学习的。

经常我女儿会做一些错误的决定。但我不会当场指出。她犯错以后,我再把她拉过来:当时你是怎么想的?当时你做这个事情,理由是什么?现在错了,是不是你对自己评估有错误?下次你会怎么改? 这种事后的体验,能帮助她认识自己、帮助她养成自我监控的习惯。

再举个例子,如何提高孩子的情绪调节管理能力。为什么我们要有负面情绪?孩子会发怒发脾气,悲伤得哭个不停,害怕得不敢尝试。我们做为家长,很多时候都在跟宝宝们的负面情绪作斗争。

其实每一种情绪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都是有作用的。比如害怕让我们能谨慎对待、提防可能的危险;愤怒让我们能调动资源,直接从平静的状态转入到应激的状态,有效对付威胁;悲伤让我们慢下来、重新思考方向、可以理智地面对问题。

所以正情绪和负情绪就像硬币的两面, 是不可分离的,对我们的生存都很重要。我们要让孩子学会和各种情绪做朋友,教他们学会正确地识别情绪、表达情绪和调节情绪。

比如,我会把女儿每一次乱发脾气的机会当成教育她的机会。在她大喊大叫的时候,我会要求她说出自己是在「愤怒」,甚至说出了「为什么愤怒」。当她愿意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感受的时候,就是她对自己情绪有一个理解的时候,有利于安抚她安静下来。等她的头脑发热的劲头过去了,我会引导她回忆自己当时的状况,指出这是很糟糕的,是不对的,可能伤害了爸爸的感受。这些帮助她一步步认识自己的内在感受,掌握情绪控制能力。

针对情绪力方面,爱贝睿儿童实验室研发了情绪管理的系列在线课程,教家长帮助孩子在出现各种情绪问题进行有效地沟通和调节。比如孩子伤心时,如何安慰才有效?孩子发脾气怎么办?如何克服恐惧?如何培养乐观的孩子?除了课程,我们还研发了基于情绪脑科学原理的亲子桌面游戏,可以让家长和孩子在玩中学会情绪管理的方法。

结语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做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是一个快乐的人生经历。我们不需要为自己的努力不够、或者没有很好的物质条件给小孩而觉得自责和内疚。其实,孩子需要的东西非常简单,那就是你用心的陪伴。

你和她的言语交流,你小时候给她的爱抚,你和她一起做的游戏,你和她一起读的小人书,一起堆的沙子,一起跑过的林荫路,这些是她最重要的早教。当然,如果你能多知道一点靠谱的、科学的育儿知识,并在陪伴她的时候应用上,那就是美好中的完美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