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悬崖上的黄玫瑰(二)】

 福树 2016-03-24

 昌九生化的融资“爆仓门”的悲剧是值得投资者铭记的。融资融券的推出当初也被券商称之为是“放大杠杆、放大收益”。投资者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可以向券商融资,在没有股票的情况下可以向券商融券,这样的好事当然是投资者求之不得的。投资者如果操作正确,那将是涨跌都能赚钱的一桩美事,它将确实会为投资者“放大收益”。   

但实际情况如何呢?据业内人士介绍,今年上半年,有超过九成参与两融业务的客户出现不同幅度的亏损。即便是将时间拉长至3年,也有六成以上的投资者败走两融市场。如银河证券的一位客户,做了3年的两融业务,资产规模由当初的300万元缩水到90万元。当初被舆论方面称为“涨跌都能赚钱”的融资融券,如今却成了一些人的“财富绞肉机”。如某大型券商经纪业务部的VIP客户,其股票账户市值曾有100万元,但在6月中旬的融资操作中,由于融资买进兴业银行、民生银行这两只银行股,个人股票账户的市值由100万元缩水至60万元。融资融券何以成了投资者的“财富绞肉机”?虽然这个现实是那些参与融资融券业务的投资者所不愿意接受的,但实际上这是早就注定了的事情。之所以如此,这是由资本市场的属性决定的。因为这是个资本博弈市场,无论中外股市都始终遵循着“七二一定律”。即十人炒股七人亏损两人持平一人盈利,因此,就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这个群体来说,注定是难逃亏损命运的。而就投资者个体来说,虽然不排除阶段性赚钱的可能,但长期来看,能赚钱的投资者只是极少数。所以,在这样一个市场里,对于那些即不具备丰富的专业投资理念又无多少实际操作技能的投资者来说,投入越多,亏的钱也就越多。而就融资业务来说,其实就相当于是一种借钱炒股的方式,如此一来,投资者的亏钱效应就会放大。融资融券业务本身其实它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可能“放大收益”,也有可能“放大亏损”。但由于A股市场的大多数投资者并不成熟,这就使得这把“双刃剑”变成了投资者的“自裁剑”。    

再者,由于长期以来A股市场交易机制只能是做多才能赚钱,市场缺少做空机制,这就使得A股市场的投资者养成了多头思维,习惯于做多。表现在融资融券业务上就是习惯于融资而不是融券。实际上如果投资者要是相对成熟的话,该融资的时候融资,该融券的时候融券,那么结果就是另一回事了。即便投资者赚不了多少钱,但至少可以把融资融券造成投资者九成亏损这一亏损比例降低几成。

  融资融券政策显然是美丽的。没钱没券可以向券商借,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是多么大的诱惑。投资者认为股票要下跌时可以向券商融券,先在高位做空,待股价下跌后在低位回补,最后归还给券商即可;投资者认为股票要上涨时可以向券商融资买入股票,待股票上涨后卖出,将资金归还给券商就是。因此,只要做对方向,无论股市上涨还是下跌,投资者都可以赚钱。融资融券无疑给投资者带来了更大的资产增值空间。实际上,融资融券政策之所以能够得到投资者的拥护,原因就在于其具有这种放大收益的功能。所以说,做为一个成熟的投资者要善于使用资金杠杆,当市场处于低谷的时候加大杠杆的运用,当市场狂热时则禁止使用资金杠杆。投资应该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

悬崖上的花朵固然美丽但却不易采摘。融资融券放大收益的同时,也给参与者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一旦投资者做错了方向,该融券的时候却在融资,该融资的时候却在融券,那么,承担的风险也是放大的。如果投资者不能按要求追加保证金,将面临被强制平仓的危险,甚至被“扫地出门”也是可能的。事实上,早期股市中被消灭的机构大户,有很多都是被当时的地下融资融券扫地出门的。

盛开在悬崖上的黄玫瑰美丽而危险,但对于那些智者则更彰显无限风光在险峰。1993年一些营业部的融资制度对大户的蓬勃发展也有一定程度的推动。证券营业部一般都给与大户自有资金1:1的融资额度---即大户投资1亿元,营业部再借1亿元。一个营业部往往资金有限,因此倾向于将资金交给核心大户。营业部这么做的好处是,既可以从中拿利差,同时又增加营业额。而且,在1995年之前,T+0回转交易尤其盛行,所需资金量也大,而且这种透支交易当天买卖无需缴纳任何利息,大户也更容易放手一搏。后来用20亿元资金达到年交易700亿元的最牛散户章建平、通过举牌中兵光电一战成名的阿昌家族等,当年就在这样的透支交易的盛世中,实现财富的快速翻番。直到今天,每年的最牛散户名单上,还不时闪烁着这个时期发家者的身影。

 转自寒江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