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教师”不应成为教师的唯一追求

 教育繁星 2016-03-24

一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道出了教师在教育事业中的极端重要性,于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重视名优教师的打造。校级、区县级、地市级、省级、国家级名教师培训班层出不穷,各级名教师也应运而生。是否拥有名教师及名教师数量的多少、级别的高低成为一个学科、一所学校、一个地区师资强弱的标志。名教师也成了地区间、学校间争抢的对象。于是一个打造名教师的运动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地区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开办名教师培训班,开展名教师的评选活动似乎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对此现象,我认为是好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任何先进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育改革方案无疑都需要教师去贯彻执行,去落到实处。离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任何改革都将成为泡影。但是我认为广大一线教师既不应当把成为名教师作为从教的唯一追求,更不应该看成是终极追求。

人不应当为名而追逐。假设不评名教师,是不是所有教师都不会努力钻研业务,静心读书和潜心育人了呢?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师的地位非常低下,仍然有许多教师凭着一股热情执著地站在讲台上,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他们是为了成名吗?显然不是,他们有一种强烈的责任心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这种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才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

教育事业是育人的事业,育人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和民族未来的大业。因此我认为教师应当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有了这种责任感就会有前进的动力,就会想方设法地干好自己的工作,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中变得优秀。当一个教师教学业绩好、人品好,自然就优秀了,在名师评选过程中自然就会脱颖而出。因此我认为名师不过是教师成长的附带品而已。就好像农民收了玉米,得到秸秆一样。秸秆不是农民的追求,是农民辛苦劳动的附属品而已。

农民不会为追求多收秸秆而劳心费力,教师也不应当为当名教师而绞尽脑汁。

相反如果一心想当名教师,以当名教师为唯一的追求,可能会适得其反。这样的人为人处事、教育教学必然带有明确的目的和明显的功利性,行为必然具有短期性,容易浮躁,人际关系显得紧张。当了名教师后可能就会丧失方向和目标,最终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一定会走不远。

教师之为人,要真诚地对待学生、同事、领导。要赏识学生,对学生负责,对待学生的错误要宽容。在与同事相处的过程中,多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多做利人利己之事,就会得到同事的支持与配合。想好设法干好自己的工作,就能得到学生的敬重和领导的赏识。当然作为教师,干好自己的工作既不是为了得到学生的欣赏,也不是为了得到同事的称赞,更不是为了评先进,晋升职称。而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成就需要和宁静。需要层次理论表明,人都有得到别人尊重、自我实现等高级需要,这些需要得到实现后就会有成就感、幸福感。一个人多做利人之事就会心安理得,内心平静。

我认识了很多特级教师,他们中大多数人在成为特级教师之前从没有想过要当特级教师,只是喜欢教书、喜欢与学生相处,平易近人,一心一意地干好自己的工作而已。

因此我认为成为名教师不是教师修炼的正果,有良好的个性修养,努力干好本职工作,精益求精,成为育人的高手、教学的能手才是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