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商颂·殷武》

 解决人生问题 2016-03-25


立下规矩、规则的问题

 

1彼殷武2,奋伐荆楚3。罙4入其阻8,裒6荆之旅7。有截8其所,汤孙之绪9

1011荆楚,居12国南乡。昔有成汤13,自彼氐1415。莫敢不来享16,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17

天命多辟18,设都于禹之绩19。岁20是来辟,勿予祸2122,稼穑匪懈。

天命降监23,下民有严24。不僭25不滥26,不敢怠遑27,命于下国,封建厥福。

商邑翼翼28,四方之极29。赫赫厥声,濯濯30厥灵。寿考且宁,以保31我后生。

32彼景山,松柏丸丸33。是断是迁,方斲34是虔35。松桷36有梴37,旅楹38有闲39,寝40成孔41安。

【译文】迅速讨伐殷继承,奋然起兵征荆楚。深入楚地排险阻,擒获楚兵全俘虏。整治楚人居住地,汤之子孙来完成。

计度你们那荆楚,占据南方做国邦。昔有成汤为君王,根本在那西北羌。无人不敢来进贡,无人不敢来朝王,都说商王是规则。

天命商王来开拓,建设都城在禹迹。每年逢事都开拓,不会把罪来归向,从事稼穑不怠懈。

天命商王来监督,下民都来尊敬王。商王不逾不过度,不敢怠慢去偷闲。施行教命于下国,分封建侯享福禄。

商王建邑遮护民,四方以此为准则。声誉显赫名气大,清新明净尊神灵。既长寿兮又安宁,用以护养后代孙。

迈步登上那景山,松柏果实如丸满。砍断松树又迁移,即使砍伐也要诚。松木椽子长又长,全部柱子有规范,寝庙建成很平安。

【说明】殷武》诉说的是成汤王立下规矩、规则的问题。这亦是一首在祭祀仪式现场所诵唱的歌,与《那》、《烈祖》、《玄鸟》、《长发》等颂歌是在同一祭祀仪式上颂唱。在歌唱了商民的祖先契后,歌者颂扬了成汤继承契的思想与行为,南下征伐荆楚之地。成汤之推翻夏桀王的统治,并不是心血来潮,夏桀是夏朝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夏王朝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中兴稳定局面,到十四王孔甲时,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史记·夏本纪》说:“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国语·周语》也说:“孔甲乱夏,四世而陨。”所以从孔甲经皋与发,直到履癸(即夏桀)内乱不止。夏桀是一个暴君。不用贤良,不忧恤于民,百姓弗堪”。后商成汤在伐桀誓词中,提到当时人民咒骂夏桀的话为“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表明人民对夏桀之痛恨。故成汤起兵伐桀时,桀众叛亲离,身死而国亡。在《长发》中,歌者曾歌颂过伊尹,伊尹:尹是官名。传说伊尹出身奴隶,生于伊水边,原为有莘之君的近身奴仆,听说成汤“贤德仁义”,而心向往之。成汤与有莘结亲,他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来到成汤手下,成为成汤的“小臣”。他身为庖人(厨师),便乘机用“割烹”作比喻向商汤陈说,要他“伐夏救民”。据《韩非子·难言》载,伊尹曾对汤“七十说而不受”,可见耐心陈说之情形。后伊尹受成汤的赏识,被任以国政,并潜入夏王朝内部以“间夏”。在成汤被夏桀扣押后,伊尹等人又给桀送去大批珍宝,使汤得以释放。《管子·地数》称伊尹“善通移轻重、开阖、决塞,通于高下徐疾之策”。他辅佐成汤先后灭掉葛、韦、顾、昆吾等方国,最后一举灭夏,建立了商王朝。伊尹被成汤尊为“阿衡”(相当于宰相)。商建国初,伊尹总结海内万邦存亡的教训,制订出君臣之间的关系准则。汤去世后,他又历佐汤子外丙、中壬两王。中壬后,汤之孙太甲继位,商朝实权落到身居相位的伊尹手里。因太甲不理国政,破坏了成汤之法制,伊尹将他放逐,囚禁于桐,自摄行政当国。太甲居桐三年,悔过自新,伊尹还政于太甲。太甲死后,伊尹作《太甲训》三篇(今佚),并尊太甲为“中宗”。据说伊尹活了一百余岁,卒于沃丁时,沃丁以天子礼葬之。伊尹在商代受到诸王隆重的祭祀,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祭祀伊尹的卜辞,可见他的地位之高。因此可以认为,成汤时期,除了推翻夏桀王的统治外,成汤王还四处出击征伐很多地区,直到整个中原地区基本平定,征伐荆楚应是成汤王的一次较远、较大的战争,尔后便天下太平,众国来贺。歌者在意的不仅是歌颂成汤王的功绩,他主要歌颂的还有商国立下的很多规矩、规则,成为各小邦国效法的榜样。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文明的进化!夏启立国后,众多小邦国并没有改变多少生产、生活方式,只是慑于夏国的强大而俯首称臣,并进贡各自物产。而商国在夏国统治下,耳闻目睹夏国许多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且商王契也对各种生产、生活方式进行了改进,因此成汤王在推翻了夏桀后,在伊尹的帮助下,制定了很多治国原理和规则,在平定战乱后,便推广了这些规则,使得所有臣服于殷商的诸侯小邦国也得以改进。所以颂中说:“稼穑匪懈”,就是明显地推广农业种植。分封建立诸侯邦国其实在此时已经开始,只不过成汤王是小规模分封,没有象周武王、周成王那样大规模分封。如果没有成汤王的分封建立诸侯邦国,那么历史发展到周武王时期,人们也就不可能大规模分封建立诸侯邦国。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分封建立诸侯邦国是大国统治的一个较为成熟的经验。

《商颂》第一首《那》诉说的祭祀成汤王的一次祭祀仪式,是从事祭祀皆严谨的问题。第二首烈祖》诉说的是歌者在颂唱了安闲问题后,接着再次感谢上天及神灵、祖先的眷顾,用丰收所得来设宴祭祀,感恩神灵和祖父的问题。第三首《玄鸟》与上首《烈祖》是在同一祭祀仪式上颂唱。歌者在颂唱了“感叹光明显赫祖”后,再一次感谢祖先留传下来的农业种植方法,并愿意将酒食奉献给祖先,诉说的是再次感谢祖先的问题。第四首《长发》与上首《玄鸟》是在同一祭祀仪式上颂唱。歌者在歌唱了祖先留传下来的农业种植方法后并感恩祖先,接着歌颂了商民的祖先契,诉说的是重视发展有吉祥的问题。第五首《殷武》,与《那》、《烈祖》、《玄鸟》、《长发》等颂歌是在同一祭祀仪式上颂唱。在歌唱了商民的祖先契后,歌者颂扬了成汤继承契的思想与行为,南下征伐荆楚之地,诉说的是成汤王立下规矩、规则的问题。也就是说,全部《商颂》都是在同一祭祀仪式上的演唱,表现出殷商人们承认成汤王统治的正确性。

—————————————————

【注释】1.挞:(tà踏)《诗·商颂·殷武》毛传:“挞,疾意也。”郑玄笺:“殷道衰而楚人叛,高宗挞然奋扬武威,出兵伐之。”陆德明释文:“挞,《韩诗》云:‘达也。’”这里用为迅速讨伐之意。

2.武:(wǔ午)《诗·大雅·下武》:“下武维周,世有哲王。”毛传:武,继也。”郑玄笺:“后人能继先祖者,维有周家最大。”《诗·商颂·玄鸟》:“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尔雅·释言》:“武,继也。”这里用为继承之意。

3.(jīng)楚:诸侯国名。《墨子·公输》:“荆国有余。”《韩非子·初见秦第一》:“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吕氏春秋·察今》:“荆国之为政。”荆国即楚国。

4.罙:(shen)古同“深”。

5.(zǔ组)《书·舜典》:“黎民阻饥。”《周礼·司险》:“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川泽之阻。”《易·系辞》:“德行恒简以知阻。”《说文》:“阻,险也。”这里用为险要的地方之意。

6.裒:(pou)古通“俘”。《诗·商颂·殷武》:郑玄笺:“克其军率而俘虏其众。”王引之述闻引王念孙曰:“郑曰,俘虏其士众,则是读裒为俘也,於义为长。”这里用为虏获之意。

7.旅:(lǚ吕)《书·梓材》:“司马、司空、尹旅。”《书·秦誓》:“番番良士,旅力既愆。”《诗·小雅·北山》:“旅力方刚,经营四方。”《诗·大雅·桑柔》:“靡有旅力,以念穹苍。”《管子·侈靡》:“妇人为政,铁之重反旅金。”《国语·越语上》:“欲其旅进旅退也。”这里用为俱、一同之意。

8.截:(jié节)《诗·大雅·常武》:“截彼淮浦,王师之所。”毛传:“截,治也。”郑玄笺:“治淮之旁国有罪者,就王师而断之。”《诗·商颂·长发》:“海外有截。”《国语·晋语》:“不如截而行。”这里用为整治之意。

9.绪:(xù序)《书·五子之歌》:“荒坠厥绪,覆宗绝祀。”《书·君牙》:“惟予小子嗣守文、武、成、康遗绪。”《诗·鲁颂·閟宫》:“缵禹之绪。”《礼记·中庸》:“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一戎衣而有天下。”这里用为前人遗留下来的未竟的事业之意。

10.维:(wéi)《易·晋·上九》:“晋其角,维用伐邑,厉;吉,无咎。贞,吝。”《书·多方》:“洪惟图天之命,弗永寅念于祀。”《诗·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诗·小雅·渐渐之石》:“渐渐之石,维其高矣。”《诗·大雅·皇矣》:“维此二国,其政不获。”《论语·八佾》:“‘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秦既称帝……维万世之安。”司马贞索隐:“维训度,谓计度令万代安也。”这里用为计度之意。

11.女:(nǚ钕)《诗·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诗·大雅·大明》:“于周于京,缵女维莘。”《诗·鲁颂·閟宫》:“上帝临女。”《论语·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荀子·宥坐》:“吾语女其故。”《集韵·语韵》:“女,尔也。通作汝。”这里用为代词,表示第二人称“你”之意。

12.居:(jū拘)《易·涣·九五》:“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诗·唐风·羔裘》:“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诗·小雅·祈父》:“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诗·大雅·公刘》:“笃公刘,匪居匪康。”《老子·二章》:“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论语·宪问》:“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孟子·告子下》:“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荀子·大略》:“不能而居之,诬也。”《商君书·算地》:“故为国任地者,山林居什一,薮泽居什一,溪谷流水居什一,都邑蹊道居什四,此先王之正律也。”《广雅·释言》:“居,据也。”这里用为据,占据之意。

13.成汤:即汤王,由于他用武力讨伐夏桀获得成功,因此叫成汤。汤是名字,成是谥号。《书·仲虺》:“成汤放桀于南巢,惟有惭德。”

14.氐:(dǐ底)《诗·小雅·节南山》:“尹氏大师,维周之氐。”《说文》:“氐,本也。”《太玄卷六·坚》:“固其氐也。”《广雅·释言》:“氐,柢也。”这里用为根本之意。

15.羌:(Qiāng)羌族,古代西部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四川省茂汶县、汶川县、松潘县境内。《书·牧誓》:“庸蜀羌髳。”《说文》:“西戎牧羊人也。”

16.享:(xiǎng)《诗·周颂·潜》:“以享以祀,以介景福。”《诗·周颂·我将》:“我将我享,维羊维牛。”《诗·商颂·烈祖》:“以假以享,我受命溥将。”这里用为献,像进贡那样地交付、献出之意。

17.常:(cháng)《书·立政》:“其惟克用常人。”《诗·周颂·思文》:“陈常于时夏。”《管子·君臣上》:“而相为常具以给之。”《老子·五十五章》:“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荀子·君道》:“至道大形,隆礼至法,则国有常。”《韩非子·扬榷》:“其事不当,下考其常。”这里用为规则之意。

18.辟:(bì毕)《书·太甲》:“后非民,罔以辟四方。”《诗·魏风·葛屦》:“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诗·大雅·棫朴》:“济济辟王,左右趣之。”《管子·乘马》:“民之生也,辟则惠,闭则颣。”《论语·宪问》:“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诸侯辟疆。”《商君书·弱民》:“农辟地。”《盐铁论·地广》:“周宣王辟国千里,非贪侵也。”这里用为开辟、开拓之意。

19.绩:(jì击)古“绩”、“迹”互通。《楚辞·离骚》:“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这里用为遗迹之意。

20.岁:(suì碎)《易·同人·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书·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管子·侈靡》:“满虚亡时,其散合可以视岁。”《尔雅·释天》:“岁,年之称,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论语·子罕》:“岁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这里用指为古人较通用的纪年单位。

21.祸:(huò获)《荀子·成相》:“罪祸有律。”这里用为罪过之意。

22.适:(shì示)《书·盘庚》:“古我先王将多于前功,适于山。”《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小雅·巷伯》:“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左传·昭公十五年》:“好恶不愆,民知所适,事与不济。”《论语·子罕》:“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荀子·王霸》:“审吾所以适人,适人之所以来我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人主鉴于上也,而居者不适不显。”这里用为“归”之意。

23.监:(jiān)《书·酒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书·君奭》:“君肆其监于兹!”《诗·小雅·节南山》:“何用不监。”《诗·大雅·烝民》:“天监有周,昭假于下。”《周礼·太宰》:“立其监。”《国语·周语》:“使监谤者。”《说文》:“監,临下也。”《方言十二》:“监,察也。”这里用为监督、察看、督促之意。

24.严:(yán)《书·立政》:“严惟丕式,克用三宅三俊。”《诗·小雅·六月》:“有严有翼,共武之服。”《诗·大雅·常武》:“赫赫业业,有严天子。”《管子·小匡》:“择其善者,举而严用之。”《孟子·公孙丑上》:“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严严兮其能敬己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严大国之威。”这里用为尊敬之意。

25.僭:(jiàn)《书·咸有一德》:“惟吉凶不僭在人,惟天降灾祥在德。”《诗·小雅·巧言》:“乱之初生,僭始既涵。”《诗·大雅·抑》:“不僭不贼。”《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诸侯僭于天子。”《汉书·五行志》:“庶位逾节兹谓僭。”这里用为超越之意。

26.滥:(làn)《论语·卫灵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荀子·子道》:“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韩非子·显学》:“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淮南子·汜论》:“至刑不滥。”这里用为过度、超过限度、漫无准则之意。

27.遑:(huáng)《书·无逸》:“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孔颖达疏:“遑,亦暇也。重言之者,古人自有复语。”《诗·召南·殷其雷》:“何斯违斯?莫敢或遑。”《诗·小雅·四牡》:“王事靡盬,不遑启处。”《诗·小雅·杕杜》:“女心伤止,征夫遑止。”《玉篇》:“遑,暇也。”这里用为空闲、闲暇之意。

28.翼:(yì义)《书·大诰》:“今蠢今翼。”《诗·小雅·楚茨》:“我黍与与,我稷翼翼。”《诗·大雅·文王有声》:“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这里用为遮护之意。

29.极:(jí吉)《书·洪范》:“建用皇极。”《诗·小雅·菀柳》:“俾予靖之,后予极焉。”《诗·大雅·江汉》:“匪疚匪棘,王国来极。”《诗·周颂·思文》:“莫匪尔极。”《管子·问》:“以顺完德,后乡四极。”《老子·六十八章》:“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荀子·解蔽》:“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司马迁《报任安书》:“立名者,行之极也。”这里用为最高准则之意。

30.濯:(zhuo)《诗·大雅·灵台》:“麀鹿濯濯,白鸟翯翯。”《诗·大雅·崧高》:“钩膺濯濯。”《诗·大雅·文王有声》:“王公伊濯。”韩愈《南山》:“春阳潜沮洳,濯濯吐深秀。”这里用为清新、明净之意。

31.保:(bǎo)《书·召诰》:“保抱携持厥妇子。”《诗·小雅·天保》:“天保定尔,亦孔之固。”《孟子·藤文公上》:“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荀子·议兵》:“长之养之,如保赤子。”《说文》:“保,养也。”这里用为护养、养育之意。

32.陟:(zhì志)《书·大禹谟》:“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诗·周南·卷耳》:“陟彼崔嵬。”《诗·小雅·车舝》:“陟彼高冈,析其柞薪。”《诗·大雅·文王》:“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诗·周颂·访落》:“绍庭上下,陟降厥家。”《尔雅》:“陟,陞也。”《说文》:“陟,登也。”这里用为登高之意。

33.丸:(wán)《庄子·达生》:“五六月累丸二不坠。”《庄子·徐无鬼》:“市南宜僚弄丸。”《说文》:“丸,圜也。”《后汉书·张衡传》:“首衔铜丸。”这里用为小而圆的物体之意。

34.斲:(zhuo)《书·梓材》:“若作梓材,既勤朴斲,惟其涂丹雘。”《孟子·梁惠王下》:“匠人斲而小之。”《韩非子·用人》:“望表而动,随绳而斲,因攒而缝。”《礼记·檀弓上》:“木不成斲。”《淮南子·本经》:“木工不斲。”这里用为砍削之意。

35.虔:(qián)《诗·大雅·韩奕》:“虔共尔位,朕命不易。”《诗·商颂·长发》:“有虔秉钺。”《左传·成公十二年》:“虔卜于先君也。”《国语·鲁语》:“纠虔天刑。”这里用为诚敬,诚心之意。

36.桷:(jue)《易·渐·六四》:“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诗·鲁颂·閟宫》:“松桷有舄,路寝孔硕。”《尔雅·释宫》:“桷谓之榱。”陆德明释文引《字林》云:“周人谓椽曰榱,齐鲁名榱曰桷。”《说文·木部》:“桷,榱也,椽方曰桷。”这里指称为方形的椽子。椽子,谓屋顶上支撑瓦片的木条。

37.梴:(chan)《说文·木部》:“梴,长木也。”这里用为很长的样子之意。

38.楹:(yíng)《晏子春秋卷六·内篇杂下》:“晏子病,将死,凿楹纳书焉。”《荀子·正名》:“楹有牛。”《春秋·庄公二十三年》:“丹桓宫楹。”《礼记·明堂位》:“刮楹达乡。”《说文》:“楹,柱也。”这里用为厅堂前部的柱子之意。

39.闲:(xián)《易·家人·初九》:“闲有家,悔亡。”《书·毕命》:“虽收放心,闲之为艰。”《诗·魏风·十亩之间》:“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诗·小雅·六月》:“比物四骊,闲之为则。”《诗·大雅·皇矣》:“临冲闲闲,崇墉言言。”《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孟子·滕文公下》:“闲先圣之道,距杨、墨。”《荀子·王制》:“养六畜,闲树艺,劝教化,趋孝弟。”《广雅·释诂一》:“闲,法也。”这里用为规范之意。

40.寝:(qǐn)宗庙中藏祖先衣冠的后殿。又是帝王陵园中的正殿。《诗·大雅·崧高》:“有俶其城,寝庙既成。”《诗·鲁颂·閟宫》:“松桷有舄,路寝孔硕。”《礼记·月令》:“执爵于太寝。”

41.孔:(kǒng)副词,表示程度,相当于“甚”、“很”。《书·禹贡》:“六府孔修,庶土交正。”《诗·郑风·羔裘》:“孔武有力。”《诗·小雅·车攻》:“田车既好,四牡孔阜。”《诗·大雅·云汉》:“祈年孔夙,方社不莫。”《诗·鲁颂·泮水》:“戎车孔博,徒御无斁。”《尔雅·释言》:“孔,甚也。”《楚辞·九章·怀沙》:“眗兮杳杳,孔静幽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