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心灵鸡汤类的电影越来越多,可看上去总是油腻腻的,从来没有一部电影能像《阿甘正传》一样可以提神醒脑。直到这部影片的出现,才让我觉得心灵鸡汤可以不再那么油腻。 这部名叫《Little Boy》(小男孩)的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8岁的美国小孩,要用他父亲曾经教导他所要拥有的信念与意志,去完成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把他爸爸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中带回来的故事。 心灵鸡汤类的电影在豆瓣上一般评分都不算低,这部也不例外。
这部电影其实也没有获得过什么特别的国际大奖。但是,奖项并不是衡量电影是否受观众喜欢的唯一标准。 在豆瓣上本片只有两项获奖记录: 豆瓣鑫像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奖项,而《小男孩》获得的正是鑫像奖当中最容易忽视的好电影奖项。 从《拯救大兵瑞恩》 到《父辈的旗帜》 从《广岛之恋》 到《巴顿将军》 战争是一个已经要讲烂了的话题。 有人用战争来感慨历史带给大家的伤痛。 有人用战争来描绘爱情的等待。 也有人用战争来描绘亲情。 这部电影反其道而行之,用一个8岁孩子的视角来讲述战争对家庭的伤害以及战争带来的种族歧视。 小男孩其实年纪并不算小。只是和同龄人相比个子很小。 小到一种照相的时候都看不到的地步。 所以小男孩只有一个朋友,那就是他的爸爸。 尽管他的个子一直不高,但是他的爸爸一直陪在他的身边,去冒险。 只因为他们是搭档。 因而男孩的梦想也是变成爸爸那样的人。 所以在小男孩的心中父亲是不可替代的存在。 可是随着战争的爆发,小男孩的爸爸不得不去参军。 小男孩陷入了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当中。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见到了父亲曾告诉过他的英雄魔术师,并且实现了用意念移动瓶子。 所以尽管大家都告诉他,他的父亲失踪了。但他仍然愿意为他的父亲去做出所有可能的尝试。 就连和大家都讨厌的日本人桥本先生做朋友他也能接受、 结局当然是美好的,上帝听到了小男孩内心的呼唤,将他的父亲送了回来。 但是我想说,看多了成年人对战争的看法,其实儿童的视角,对父亲的想念与依赖,其实更能显露出战争带来的伤害。 因为有和魔术师合作成功的先例,在加上牧师的鼓励,所以小男孩一直坚信,他的信念迟早实现。 当大家都准备嘲笑他的时候,他要展示用信念移动大山。但是也确实凑巧,地震帮他实现了移山的愿望。
小男孩还来不及高兴,就知道了战争其实也有可能伤害到身为俘虏的爸爸。 于是小男孩他做了一个梦。 梦里的世界一片灰白,除了他只有一样东西是红色的。 那个东西就是炸弹。 炸弹的周围一片废墟,还有和他年龄相仿的孩子的焦尸。 但是讽刺的是,这颗投降广岛的原子弹,和他的称号一样,都是“小男孩” 说来真是搞笑,真正的小男孩处处受人欺负,而这个“小男孩”却伤害了无数的广岛人民。 一语双关,说的就是这种场景吧。 影片还为所谓的战争做了一个有关“正义”的划分。 没有谁天生应该受到战争的伤害。 就像桥本先生说的那样:
老规矩,八细节。 影片有个不算细节的细节一直在重复出现。 就是这个动作。男孩一次一次的重复。 这是只有孩子才会相信的魔术,也是只有孩子才能坚持下来的信念。 有人说,这样的感觉有点熟悉,就好像看到了孩子版本的《阿甘正传》。 但影片中出现的向经典致敬的场景不止这一处。 当家人收到消息说小男孩的父亲已经遇难的时候,凭借着是鞋子上的铭牌。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小男孩的父亲的鞋子被别人抢走了。 这个情节是不是有几分熟悉? 没错,这是真实的事件改变的。也是战争类型的电影经常会出现的桥段。 影片其实也没有直接的说明小男孩的父亲已经去世。 但蒙太奇的手法,将父亲中枪和母亲的崩溃结合起来。 让观众以为他死了。 只是战争电影往往会有好的结局,而现实不会如此。 有人说,最后的遗憾是小男孩还是没有变高。 但是我觉得,小男孩变高了。高了很多。 毕竟,桥本先生告诉过我们,真正的身高,不是头顶到地面的距离,而是头顶到天上的距离。 信念会给我们力量,信念会让我们无坚不摧。
|
|
来自: 真友书屋 > 《影视 戏剧 综艺 影评》